APP下载

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24-04-29赵若铭

秦智 2024年2期
关键词:五台山藏传佛教

[摘要]藏传佛教是佛教发展的重要分支,五台山地区的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向内地发展的延伸,在学术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通过研究五台山地区藏传佛教的渊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朝代宗教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的藏传佛教教派的发展。因此,在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方面,五台山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五台山藏传佛教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台山;藏传佛教;文殊道场

[中图分类号]B9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19

一、五台山藏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五台山被人们视为仙人居住之所。“五台山,名山紫府,常有仙气,仙人居之。”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传说为文殊菩萨道场,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一)五台山佛教总述

文殊菩萨道场的建立始于北魏,经过隋朝两位皇帝的供奉活动,五台山佛教开始了北周武帝灭佛后的复兴与发展。至唐代,随着五台山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加,五台山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唐代是佛经翻译的高峰,从佛经翻译来看,佛教僧人不仅将五台山与清凉山联系起来,而且将五台山的神话传说演绎解释为文殊菩萨的种种神迹显现。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五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严寒刺骨,春天黄沙漫天,夏天烈日炎炎,无法种植作物,当地百姓难以生存,苦不堪言。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得知此事,于是到龙王那里借来了歇龙石并将其安放在一条山谷中,五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清凉谷与清凉寺由此得名。睿宗在位时期,五台山佛教形成了诸多宗派,文殊信仰在不空和澄观两位大师的大力弘扬之下在全国兴盛发展。

唐武宗灭佛之后的宣宗,下诏明确允许全国重建庙宇,恢复和发展五台山佛教。五代的后周政权是一个地方军阀割据势力,周世宗的禁佛运动持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规模较广,使佛教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会昌五年(854年)之后,五台山佛教陷入沉寂状态。北宋建国,五台山佛教得以恢复,这一时期远传敦煌地区,如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中存有的八幅五台山图。

(二)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藏传佛教与五台山早在公元8世纪就有密切联系。据传说,松赞干布曾在五台山修建108座寺庙;赤松德赞时期到五台山文殊菩萨殿中求取寺院图样;1260年,忽必烈继位,八思巴被封为国师,八思巴朝拜五台山,标志着藏传佛教正式传入五台山。

明成祖敕封噶玛噶举派大宝法王在五台山弘法,萨迦派大乘法王昆泽思巴至五台山朝拜了各寺庙。明成祖多次邀请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赴京觐见,宗喀巴大师不能亲自前往,便派自己的一位弟子代替之,“自己无数弟子中释迦也失可以作为替身前往”。释迦也失前后三次至五台山,第一次是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据《清凉山志》记载,“永乐十二年春(释迦也失)始达此土,棲之台山显通寺”;第二次是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曾四次制书慰问释迦也失;第三次是在洪熙元年(1425年)或宣德元年(1426年)前后。释迦也失在五台山居留期间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修建寺院,实际上主要为修葺或改扩建寺院,有现通寺、大宝塔寺和大圆照寺等,这些寺院成为了格鲁派在五台山传播的道场。

清代以来,五台山藏传佛教蓬勃发展,达到鼎盛。清代皇帝大都崇佛敬僧,多次亲自前往五台山巡礼,并撰写诗文、赏赐钱财、修葺佛寺、兴建行宫、举行法会。此外,章嘉活佛驻锡五台山,更加提高了五台山的地位;康熙年间,清朝将五台山的镇海寺、普乐寺、集福寺、广化寺等寺院赐予章嘉活佛,由其主持。三世章嘉呼图克图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为藏传佛教的传播、蒙藏民族的团结以及藏汉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四世章嘉活佛继承前辈在五台山的管理职权,对包括镇海寺在内的六处寺院进行管理。

二、五台山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

五台山寺庙云集,风格多样。据2010年统计,五台山现存藏传佛教寺院有8处(台内7座,台外1座),均属格鲁派,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上善财洞、广化寺、观音洞等。

(一)菩萨顶

菩萨顶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多平方米,坐落于五台山中心地区灵鹫山之上。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宋真宗于景德四年(1481年)赐额“奉真阁”,明宪宗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钦造文殊镀金像供奉于五台山文殊寺,康熙年间因此寺内建筑和雕塑均有浓烈的藏传佛教风格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康熙三十年(1691年)又敕命“阖寺改覆琉璃黄瓦”。明、清两代规定,只有皇帝宫室、陵墓建筑以及奉旨兴建的坛庙才可以使用黄琉璃瓦,而菩萨顶则被准许用黄色琉璃瓦,体现了菩萨顶在五台山寺院群中的特殊地位;至雍正时,菩萨顶已经成为五台山藏传佛教寺庙的首府,统管其他藏传佛教寺庙的事务。

文殊殿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建筑,额坊上刻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字,因其殿不分晴雨的滴水而得名滴水殿,在晴天时殿檐水珠滴沥、折射阳光,映射殿内绚丽的彩绘,令人眼花缭乱,实为一大奇观;前设有月台,月台前立有石碑,石碑字迹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立碑时间不可考;进入殿内,有青狮卧于莲台上,栩栩如生、跃跃欲试;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匾两块,分别刻有“慧灯净照”和“意蕊心香”。

(二)罗睺寺

罗睺寺占地面积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五平方米,位于大白塔东北寺庙集群区,始建于唐朝。罗睺寺最为著名的是大藏经阁内的一组木制莲花机关装置,刻有水浪图案的木制圆盘上站立十八罗汉,正中有木制莲花一朵,花心中伸出花蕾,花心内有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弥勒佛4尊佛,随着底盘的机关牵动莲花瓣或开或合而时隐时现,正所谓“花开现佛”。

(三)广仁寺

广仁寺又称十方堂,占地面积约为五千七百多平方米,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内。据寺内石碣记载,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除斋堂、居士楼为现代建筑,其余皆为清代遗构。寺内存明清佛像共1176尊,清梵钟1口,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印藏文《丹珠尔》经108函,极为珍贵。

(四)万佛阁

万佛阁位于塔院寺之下。殿内正中供奉着人们习惯称之为五爷的五龙王,因此有了另一个称呼“五爷庙”。人们根据五王爷喜欢看戏的传说,在与五龙殿相对的地方搭建一座古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

(五)镇海寺

镇海寺建于清代,是章嘉活佛处所。据统计,自乾隆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一年的三十六年间,三世章嘉活佛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在五台山镇海寺闭关静修。嘉活佛圆寂后,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耗资七千两黄金造金塔安置其遗体,并造大石塔于镇海寺以示纪念。

(六)善财洞

善财洞位于五台山东侧的黛螺顶南山下,分上下两院。上善财洞建于乾隆年间,在此处岩洞内曾挖掘出文殊、弥勒、散财童子铜像三尊,系唐代遗物,寺院因而得名。

(七)广化寺

广化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东庄村,占地面积为一万多平方米。历史悠久,是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在其后殿后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八角单亭阁式石塔。

(八)观音洞

观音洞,又称栖贤寺,位于五台山南山寺北侧的栖贤谷口。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则建于半山腰上,下院建在河畔平地。观音洞中段旁壁有三件殿堂和四件僧舍,正殿为观音殿主供观音菩萨,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宗喀巴大师。

三、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影响

(一)五台山藏传佛教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很难分清楚纯粹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区分在文化融合阶段逐渐模糊,两种文化的价值都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显现,其中宗教便起到了很好的聚合作用。五台山菩萨顶寺庙作为以汉族信众为基础的藏传佛教寺院,受到绝大多数信众的推崇,两种文化并没有形成文化对抗,而表现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和谐共生。

(二)五台山藏传佛教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来看,在元代,藏传佛教萨迦派与蒙古王室的结合,虽然是西藏教派势力寻求外部力量支持的结果,但实际上不仅形成了西藏与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藏传佛教也开始获得了新的发展途径——受到元代统治者的崇信开始在蒙古社会中传播,而藏传佛教和五台山的因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开始的。

五台山距离京城较近,而且气候凉爽,为避暑胜地,在地理位置上决定了五台山是除京城之外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明代,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高僧纷纷来五台山朝拜,据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被视为智慧的化身,也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由此建立了与五台山的特殊因缘关系;格鲁派释迦也失三入五台山,为藏传佛教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总之,藏传佛教为文殊信仰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为清代五台山藏传佛教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清代皇帝大多推崇佛教,尤其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帝尤为尊崇五台山佛教,通过巡礼、立碑、修寺、建庙等手段不断推动五台山佛教的发展。为了继续加强和巩固五台山在民族团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清代的历代帝王运用各种方式大力支持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发展,五台山藏传佛教最终成为了中央政府和蒙藏地方的政治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四、结语

五台山藏传佛教实际上是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延伸,不仅深化了文殊信仰的内涵、巩固了文殊信仰的基础,同时也塑造了五台山汉、藏两种传承,塑造了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信众和谐共处的格局,具有难以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五台山藏传佛教不仅是文殊信仰不断发展的产物,而且更是联结少数民族、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它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慧明,赵改萍.山西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2]赵改萍.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及影响[D].陕西:西北大学,2004.

[3]陈楠.释迦也失在南京、五台山及其与明成祖关系史实考述[J].西藏研究,2004.

[4]张宁.五台山罗睺寺藏传佛教传承现状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20.

[5]张媛.五台山藏传佛教文化研究[D].陕西:西藏民族学院,2015.

[6]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赵改萍.论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J].宗教学研究,2012(4):163-168.

[8]星全成,陈柏萍.藏传佛教四大活佛系统与清朝治理蒙藏方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赵若铭(1998.1-),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藏传佛教与区域社会。

猜你喜欢

五台山藏传佛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五台山
五台山掠影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关于元代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