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结”也精彩
2024-04-29马刚李萍
马刚 李萍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之一,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直接忽略了“课堂小结”,有些老师的“课堂小结”内容、形式单一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的是对其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那么课堂小结在学生培养中起着怎样的促进作用呢?我们又该如何针对课程特点来设计课堂小结呢?以下是笔者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点,进行学法指导
开放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流程不再是线性的,学生的思维产生很多分支。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做一个梳理总结,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及思想方法提炼出来,给出一个非常明晰的呈现。这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也是课堂小结最基本的作用。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否定——迁移——突破——结论”一系列活动,最终得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避免错误猜想的冲击,课末小结时带领学生回顾“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一创举,巩固计算方法、数学思想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研究过程和方法的掌握。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数学学习是螺旋上升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帮学生将点连成线,进而形成网,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站在更高角度上理解知识,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方面,课堂小结能发挥强大的作用。
《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中,可以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发思辨,达到这一效果。
1.为什么用数对确定位置时需要两个数?
2.用一个数行吗?
3.为什么有的时候用一个数也能确定位置?(只有一行时)
4.还可能存在用几个数来确定位置的情况?(3个数)
这样的设计不但促进学生获得对“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将来要学的知识组织在了一起,关注到了学生数学素养的长远发展。
三、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开启智慧源泉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炭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尝试、操作。课末的小结虽然时间短,但临近下课,可以充分发挥课上与课下临界点的特征,点到为止,为学生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感觉到“课虽终,思未尽”。
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课的开始,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纸上设计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学生想到了三种方法:长12厘米,宽1厘米;长6厘米,宽2厘米;长4厘米,宽3厘米。课末小结时,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只有这三个吗?”学生短暂思考后,茅塞顿开,可以分割开重新拼组。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从中间横向分割,可以拼成长是8厘米,宽是1.5厘米的长方形。(课件动态演示)还能再分吗?让学生想象,可以继续这样分下去,就能得到无数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通过这个小结,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面积的含义,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从有形的操作到无形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极限思想已悄然在学生心中扎根。
“明晰要點”责无旁贷,“构建框架”顺势而为,“启迪智慧”锦上添花,课堂小结的这三个作用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要统观课堂设计,按需所取,突出特色。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课堂小结”不应只是停留在意识的维度上,也不应只是一句“你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问”的简单问答。它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前后联系,用心斟酌课堂小结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大思维含量,别具一格地设计出操作方法,让课堂结构更完整,让学生的认知更完善,从而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升华情感的精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