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2024-04-29马昱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33期
关键词:素养数学课堂教学

马昱

数学在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的形成过程中以及促进个人的智力发展中都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术性的发展性目标。可见,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辩证的统一。教学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减负提质,发展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与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突破性的改变。

下面谈谈本人对教学方式改变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变的意义

(一)有助于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体现数学的育人价值,不同于数学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转变有利于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其人格,帮助学生开发潜能,促进他们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二)增强学生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容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课堂活动虽有所增加,但小组合作效率不高,分工不明确,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

(一)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不仅要突出学生所需要学习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究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体现数学的文化底蕴、科学精神等。通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进阶,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价值。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教学要求中。

(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想要打造高效、清晰且富有趣味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不仅需要将教学设计更加细化,而且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站得更高,着眼整体考虑问题。同时还要求实,依靠具体问题具体突破来达到逐步覆盖。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内容,学习长方形面积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而且要在练习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对于常见的求铺地砖的问题,如已知每块砖的面积和总块数,求客厅总面积,部分学生受面积这一表面现象的干扰,亦或是面积单位的干扰,在解决这类题目时混淆面积的计算方法,其实这类问题本质就是解决单一量乘数量等于总量的问题。我们可以借此契机着眼整体,渗透模型思想,把单一量看做每块砖的面积,乘数量求出的就是总面积:也可以把单一量看成物体(比如钢笔)的单价,乘数量就是总价;还可以把单一量看做速度(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乘数量(即经过的时间),求出的就是总路程。在四年级上册再次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时,就已经提前渗透了这些数量关系,通过再次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进阶。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寻求多角度、多途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学会由表及里,找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三)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教学包含“教”与“学”,它同时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呈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知识的背景、知识的形成、揭示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对知识的探究,关注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探索。其次,教学中应有效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认知、学情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贴近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社会现象和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留给学生想问题的时间,把平时的感悟真实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应意识到,真正发自内心的学习应该由学生自己渴望学什么,并去寻找,去发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构建互动式的数学课堂活动。

例如在学习“有多重”课时教学时,采用活动指导的策略,提前组织学生收集好各种称量物体质量的称,以及盐、鸡蛋、苹果、硬币、曲别针等若干数量的不同物体,让学生自己先估计物体的重量,根据对物体不同的感知选择相关的称称其质量,或者选择已经称量好的物品作为称量工具去得到不同物体的质量,调动学生同时用多种感官去参与体验,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初步的质量参照体系,体会误差、发展量感。对学生来说,头脑中丰富的参照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质量单位和估计物体质量。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力争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发展了小组合作的团结意识。课后作业设计可要求学生去超市或生活中寻找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并组织成果交流,可以采取展览会、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展现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同时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多样,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充满兴趣,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为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

(四)加强综合与实践的学习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领域,如果把知识比做货物来说,教师就应做到让“货物”流通起来,而不是“储存”甚至是“滞销”。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在实际情景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感悟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各学科、数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的学习,主要以主题式活动和项目式学习呈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参考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知识积累来设计完整可行的活动方案,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能够借助语言认识和描述事物和现象,品尝思索带来的快乐和认识。在经历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逐步发展核心素养。例如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实例“寻找宝藏”,让学生在课前回顾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了解用“几点钟方向”描述方向的方法及具体用途,能准确描述平面上物体的方向,由此把基础知识拓展到现实场景中,给学生设立利用地图找宝藏的情境、走迷宫的情境、森林里迷路的情境,不仅能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取数学信息,还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创造的愉快,认识与联结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学生越是被这种高昂而持久的兴趣所驱动,就越想知道、理解更多的知识。

(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直观认识抽象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整体知识的建构。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出生动可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同时,直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认知的某个阶段能够更好脱离形象,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领会概念和理解规律性。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应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所以教师应对教学工作准备得十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知识的掌握过程。

(六)重视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

教师在评价时应立足“以发展为本”,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目标应具有层次和动态性,要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评价时应注重开放与真实。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使评分尽可能和其他目的结合起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表现自己。且多维度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助推教育教学的发展。

(七)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不仅要巩固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的宽度,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将知识深化、发展与运用,对知识做出新理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智育发展,发挥学科作业的全面育人功能。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通性通法,设计丰富多样的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复习、应用拓展的不同学习需要,重视学困生,同时作业设计应注重贴近生活本真,体会应用的价值,注重跨学科实践,体现数学文化底蕴,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多兴趣互动,多层次展现,避免思考问题角度单一。此外,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逻辑链。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应该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自由自主的个性,学困生能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发现蕴藏在每个学生内心的财富,使课堂效率最大化,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各自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学生共同构筑和谐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彰显教学和育人的统一。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发展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探索更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素养数学课堂教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