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赋能“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

2024-04-29李忠辉张雷生

关键词:外语教育倡议人才培养

李忠辉 张雷生

[摘 要] “一带一路”建设为高校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构建中国学术理论体系、实现新文科的飞跃提供了契机。高校外语教育可依据“一带一路”倡议,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开展新文科建设,提高外语类专业的办学层次。依托外语优势设立国际研究生院,加强与理工科专业的融合,持续扩大外语专业办学规模,提高育人水平,重点培养拔尖人才,赋能“一带一路”倡议。同时,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海量语言服务实践中推演创新理论,实现学科内发展,推动自身从语言文学研究走向学科融合研究,实现学术理论体系新突破。

[关键词] 高校;外语教育;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倡议;新文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4)01-0118-07

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吴岩同志在“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提出全面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倡议。2020年1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文科教育要创新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推动新文科“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发展建设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

作为新文科建设的组成部分,高校外语教育的新文科建设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技术,服务改革开放曾是外语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了大量优秀外语人才,极大地助推了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后,只懂外语已经不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的多元化要求[2],且基于翻译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落后于构建中国学术体系、推动对外文化传播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重大发展战略。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中指出,外语教育正面临新挑战、承担新使命,要求高校培养时代需要、国家期待的外语专业人才。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相关要素同向而行,形成合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3]。

为推进新文科建设,高校积极寻求将外语教育与“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相关研究受到学界关注,普遍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也为中国外语教育带来了挑战和倒逼压力[4],主张建立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外语教育政策,制定区域化、多元化发展政策,建立具有前瞻性的政策[5]。如做好关键语言人才与小语种人才等的培养规划[6],通过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创新,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服务“一带一路”倡议[7]。这些研究指出了高校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高校外语教育助推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做法与作用,但就新文科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外语需求,以及高校外语教育建设新文科、赋能“一带一路”倡议的途径等问题的探讨仍不够详尽。本文旨在通过研判新文科建设要求与“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外语人才需求,推演高校外语教育建设新文科与赋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路径。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文科建设对高校外语教育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规模大、责任重。高等学校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8]。同时,还影响着中国学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其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语教育提出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二是新文科建设对外语教育提出的学科建设要求。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外语教育的要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迄今,“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已达66个,地域横跨欧亚,涉及人口约44亿,使用的语言近2500种,其中包括50余种的官方语言在内的通用语就达200余种。如果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概念扩大,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更多[9],涉及9大语系[10],“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11],因此,“一带一路”倡议须以语言先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需求日益增加,介绍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程,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都对外语服务提出了越来越多元而深入的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所需外语类服务包括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类外语服务需求。涉及双边或多边语言互译互通,服务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等众多领域。不仅有传统类语言服务需求,如各种笔译与现场口译活动,且随着5G等网络技术的发展,还产生了利用视频电话、网络、APP与各类翻译设备的语言服务需求。此外,更需要精通外语且了解当地情况的各类管理人员,如国家大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执行人员,以及国际规则和法律的制定人员等。这些外语类或跨外语类的人才需求,对高校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等领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文科建设对高校外语教育的要求

新文科建设号召打造涵盖全部学科门类,既有中国特色又达世界水平的文科专业集群。“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的文科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发展建设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表明新文科的基本特征是创新与融合。

深入探究新文科建设可以发现,其内在动因一方面来自国家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学科自我发展需要。首先,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以服务国家社会为己任。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12]可见,国家为新文科发展提供了空间与动力,推动了新文科的创新与融合。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中华民族崛起这一伟大梦想的逐步实现,那种依赖外国经验推动学科发展的模式已进入瓶颈期,其理论创新严重不足,发展乏力,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为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了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实施一流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要求高等教育推进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合作,健全對外教育援助机制,扩展与外国的人文领域交流,参与全球治理与建设。[8]此种学科内在发展需求在为新文科发展提供了动力的同时,也要求高校外语教育加强专业建设,为国家培养精通外语的拔尖创新人才。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与新文科建设对高校外语教育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是具体与全局的关系。高校可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所需外语人才,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外语教育的要求是自下而上的间接要求,需要通过高校外语教育的开展实现其实践意义。而新文科建设对高校外语教育的要求则是全面整体的,要求高校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各类外语人才。因此,高校外语教育可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意义上的要求,为更好地赋能“一带一路”倡议,精心设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满足新文科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外语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基于赋能“一带一路”倡议的高校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3]因此,高校外语教育要依照新文科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熟悉国际组织运行机制的人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中国声音,需要大量懂得国际组织运行机制的人才投入全球治理与改革,应着力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突破“人才瓶颈”。在这一领域,高校外语教育具有先天优势。高校外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可开设国际组织运营相关的国际经贸、国际人权、国际法律、国际环保、教科文等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外语阅读国际组织文献、书写国际文书、进行国际事务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可加强与各类国际组织的合作,搭建坚实的人才实习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积累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经验,为今后胜任国际组织工作打好基础。为国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加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全球治理人才。

(二)培养能为全球治理与改革提供服务的国际问题研究型人才

研究工作是全球治理与改革的基础,担负着政策支撑作用。利用外语可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研究者在此领域具有优势。2022年,教育部将区域国别学纳入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培养从事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人才。而高校外语教育也可融合区域国别学研究,利用各自语言优势,设立区域国别学专业,组建国别或区域研究机构,实施跨专业合作,培养熟悉和了解世界各国、各区域、各类国际组织的外语专家。提升中国特色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质量,继而促进学科发展并反哺人才培养,提供优秀成果为国家政策提供借鉴,推动自身从语言文学研究走向区域国别学教育与研究,实现外语专业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定位的新突破。

(三)培养能够解决重大国际危机的应急管理人才

近年来,各类全球性灾害与危机的爆发,推动了世界各国在此领域的合作,中国在国际公共卫生防疫、重大自然灾害与恐怖袭击等方面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都有合作,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所需的外语服务,均属于应急外语服务的范畴。在重大全球性灾害与国际危机面前,应急外语服务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应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做到未雨绸缪,增设相关的外语课程,以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国际危机,开展全球治理工作。

(四)培养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对外国际传播人才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14]

培养优秀对外传播人才,一方面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补充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家方针政策,同时具备文化传播等专业知识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须围绕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专题中开发、编撰、翻译“讲好中国故事”的系列教材,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利用外语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此外,还可翻译各类宣传资料和影视作品,利用当代优秀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最后,高校外语教育还可依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对象,利用多语种优势,培养可以进行“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和分众化表达”的传播人才。如可依据“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传统与需求,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帮助推动该地区的发展。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15]“一带一路”倡议对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其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一目标,阐明了“一带一路”是要建设一个全方位互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建设过程中,要本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原则,不仅要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感知、认识和了解中国文明,也要让中国熟知共建国家的风土人情。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讲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故事。习近平指出,“文明交流学习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15]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完全可以利用外语人才资源将这些国家的优质文化内容译介进来,助推和赋能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互鉴。

上述拔尖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得以实施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外语教育能否在上述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做出贡献,则需要依据新文科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专业建设和调整。

三、高校外语教育赋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路径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16]“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16]习近平总书记上述关于学科建设、拔尖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者关系的重要论述,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提出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我国教育领域提出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拔尖外语人才,服务党和国家社会发展之需。其总体培养目标与方向正如2021年习近平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回信中所指出的,“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貢献。”[17]这无疑也为高校外语教育顺应新文科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自“一带一路”与新文科建设提出以来,高校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新设了部分稀缺外语专业,丰富了高校外语教育的专业内涵,着力培养外语人才,为满足“一带一路”的语言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因新设外语专业起步晚,语种仍不多,师资配备尚不健全,教学科研力量较为薄弱,教学与科研的质量与效果亟待提升,招生的数量也需增加,因此仍方兴未艾[18],无法满足国家对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无法满足“一带一路”的“五通”所需外语人才规模,仍须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借势发力,加强专业建设,重点培养能够赋能“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拔尖人才。

(一)依据教育部所增设学科专业,大幅提高外语类专业的办学层次

为响应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文化走出去等国家重大战略号召,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教育部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增设了区域国别学专业学位类别,并增设了翻译专业博士学位,这两个新增学位类别必将为我国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新路径,极大地推动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赋能国家重大战略。

为此,高校外语教育可依托本校资源,做好区域国别学与翻译学学科建设。在认真组织调研、积极申请上述两个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同时,也要依据学校资源科学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并依据所设专业,组织专家按照新文科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全面深入论证,设置好各专业的课程,全力推动拔尖外语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依托自身外语优势设立国际研究生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各领域对精通外语的各类拔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高校可依托自身在外语教育领域的优势,精准对焦“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开设国际研究生院,培养精通外语的高级专业人才。

当前,各国的此类国际研究生院普遍强调外语授课,既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位层次,实现一举三得的良好效果。因此,国际研究生院在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在此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国际研究生院的设置,可提升单一的培训课程培养模式,或提升本科阶段的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将办学模式与培养“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所需拔尖人才相匹配,满足国家社会对拔尖人才的需求。

(三)调整办学方向,加强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融合

“调整外语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建设亟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8]特别是要加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理论、技术和实践三者联动。[19]一方面,可与在沿线国家投资的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提供菜单式人才培养,开设基建工程、采掘业、电力行业、电子通信等相关外语培训项目,帮助企业人员提高外语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可在校内加强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融合,面向这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科技外语类听、说、读、写、译等课程,强化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还可通过开设计算机及5G信息技术等课程,大力培养能够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外语类人才,开发各类语言服务软硬件,通过技术提供更好、更快、更便捷的语言服务,以协助相关专业提升外语教育水平,培养精通外语的理工农医类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四)借新文科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之力,持续扩大外语类专业办学规模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全面展开。这一过程要求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加新的外语专业,努力扩大办学的规模。

一方面,高校外语教育可增设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种为主的小语种专业,特别是通过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高校开设稀缺语种专业。另一方面,可扩大现有小语种专业的招生规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要“立德树人把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聚焦主战场”[20],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提升人才成材率,尽快弥补外语人才培养中语种与人才不足等问题。

如上,通过增设学科专业,大幅提高外语类专业的办学层次;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外语优势设立国际研究生院;调整办学方向,加强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融合;借新文科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之力,持续扩大外语类专业办学规模等措施,积极推动我国高校外语类专业建设,大力培养懂外语,具有对外宣传能力、国际治理能力、国际问题研究能力和重大危机管理能力,以及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顶尖外语类人才。

四、结 语

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不仅面临着新文科建设这一内在发展要求,在外部还面临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需求。事实证明,赋能“一带一路”倡议无疑是高校外语教育参与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可依据教育部所增设学科专业,提高外语类专业的办学层次;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依托外语优势设立国际研究生院;调整外语专业的办学方向,加强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融合;借助新文科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扩大外语专业办学规模,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全球治理与改革人才以及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赋能“一带一路”倡议,从国家建设的实践层面推动新文科建设。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是推动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业已成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构建中国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通常依附国外理论,难以走出自己独特之路,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实践创新,无法为理论创新提供源泉。“一带一路”的推进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外语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全新实践场,要求外语教育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不断突破传统文科教育的思维模式,积极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坚持从这些伟大实践中演绎出新理论,实现外语教育的学科内在突破,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

[2]郭英剑.新中国英语专业教育70年:历史考察与反思[J].语言教育,2019(4):2-18.

[3]张旺.教育现代化: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任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51-58.

[4]仲伟合,张清达.“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语教育战略思考[J].中国外语,2017(5):4-9.

[5]安豐存,赵磊.“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刍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26-32.

[6]华锦木.论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双 (多)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规划[J].民族翻译,2017(4):69-74.

[7]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创新外语院校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19(10):120-122.

[8]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3-7.

[9]蔡永良.合理规划外语教育,全面铺实“一带一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9(1):25-27.

[10]陈艳.“一带一路”,语言先行[EB/OL].(2017-03-21)[2023-04-09].http://www.rmhb.com.cn/zt/ydyl/201703/t20170321_ 8000917 38. html.

[11]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EB/OL].(2023-11-24)[2023-12-01].http://www.news.cn/2023-11/24/c_1129991247.html

[12]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22)[2023-04-2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9876.htm.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4-21].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14]习近平.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21-06-01)[2023-07-21].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15]习近平.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2019-05-15)[2023-10-14].http://www.gov.cn/xinwen/2019-05/15/content_5391897.htm.

[16]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29)[2023-11-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05/t20230529_1061907.html.

[17]北京外国语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回信[EB/OL].(2021-09-27)[2023-05-17].https://news.eol.cn/dongtai/202109/t20210927_2159644.shtml.

[18]修刚.新时代外语专业教育的新转变[J].中国外语,2021(1):21-22.

[19]张雷生.高校新文科建设:响鼓还需重锤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3-15(8).

[20]史守林.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70-78.

Serving “the Belt and Road”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national major strategies such as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vide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y,build China's academic theoretical system,and realize the leap of new liberal arts. By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improving the school running level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foreign languages,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s,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continuing to expand the school running scale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improving the level of education,focusing on cultivating top talents,and enabling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addition,new theories can also be deduced from the huge language service practice brought about by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o a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within the discipline,promote itself fro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o national studies and other fields, and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 in Chinas academic theory system.

[Key words] universities;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building of the Belt and Road;new liberal arts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外语教育倡议人才培养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论音乐社团活动运用于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