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4-04-29高彦伟张然

关键词:新文科实施路径课程体系

高彦伟 张然

[摘 要] 在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视域下,培养新型社会所需优秀文科人才的关键在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数学与文科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科专业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原有的文科数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已不能满足新文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要在融合与守正的平衡中建立新的目标,深入挖掘数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价值。在内容上进行更新或重构,在教学模式上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重视数学技术的应用,构建适应新文科建设与发展要求的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发挥数学类优质课程与教材在培养高素质文科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对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新形态文科数学教材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考核评价模式和保障制度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文科大学数学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并在吉林大学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4)01-0110-08

2018年10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推进“四新”建设的要求,新文科建设便是“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是国家从战略角度提出的要求,即打造当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释放优秀文化建设成果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实践价值,教育培养新型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而开展新文科建设,教育培养新型社会所需要的文科优秀人才,关键在于打破学科边界,使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融合,联动协同。所以说新文科是大文科概念、跨学科概念和超学科概念,必须向相关利益方开放[2]。高等学校相关院系等各级教学组织要将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需求导向落实在教学和培养方案中,并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为抓手,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

在打破文理界限、实现文理融合的过程中,数学的作用不容小觑。数学思想与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其人文性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作用,在文科专业中普遍开展数学教育对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国内仅有少数高校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而到2003年,全国90%以上的高校文科都开设了“高等数学”课[3]。随着文科专业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原有的文科数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难以满足新文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数学课程往往較为分散,难成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部分高校侧重于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与方法,部分高校则把数学文化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各教学单位对文科数学教育在认识上的分歧。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传统的数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科教育对数学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要求,希望能够与数学专业课程实现互选互认;在教材建设方面,多数文科专业的数学教材会融入数学史料和逸闻趣事以增强教材的吸引力,但易产生导向性不足的问题,有些教材应用案例较少且不符合文科专业背景,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开发也相对滞后。在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文科数学课程应在融合与守正的平衡中建立新的目标,在主体内容上进行更新甚至重构,在教学模式上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数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价值,以适应新文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构建符合新文科建设与发展要求的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推动数学与文科各专业深度融合,发挥数学类优质课程与教材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向数字化、智慧化教学模式转变。

一、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

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的数学课程体系构建,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新文科建设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文科专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等因素密切相关。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数学及数学教育本身的价值;二是在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数学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起到的积极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之道,普遍遵循平衡原理;社会之道,往往遵循“马太效应”。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传统人文学科,关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把理论、逻辑和思辨等方面的问题作为重点,强调真善美的精神世界的一切要素;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则主要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相关理论,用以科学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4]。数学与数学教育对人类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人们往往是从数学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角度来体会与理解数学的价值。实际上,数学的理性精神在人文价值方面同样重要。数学的价值来自于数学的本质,也决定了数学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李大潜院士认为,数学的重要性及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数学是一类知识,地位已经牢固地确立;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世界各地通用;数学是一个工具,是定量地考虑问题的主要方法;数学是一门自成体系的科学;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是人工智能的灵魂,甚至是高技术的本质;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数学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一直积极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人类文明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学也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5]。该论述基本涵盖了数学的各个层面,描绘了数学的本质特点和与现实世界紧密关联的外在表象,证明了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可以超越实践的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系统,其科学价值不言而喻。

超越现实世界的客观性使数学获得了在本体意义上的新的客观性,使得数学在科学性之外,还被赋予了特有的人文特质,其中包含着人类普遍的思想方法、人类认识的普遍范式和人类普遍的思维模式,具有造福人类的善的功能以及独特生动的审美价值和美学[6]。美国著名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认为,“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是文化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7]402。数学所具有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数学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对完美境界的追求精神,它在培养人的内在品格、气质和观念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从历史纵向看,数学的人文性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影响颇深,从古希腊、古埃及文明到现代西方文明,数学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以数学与法学为例,数学蕴含的精神气韵和认识功能对法律文化就产生了很大影响。何柏生指出,古希腊文化与古代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是崇尚理性精神,特别是演绎推论式的数学中有关和谐、均衡等观念,对后世的社会制度有深远的影响[8]。

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外部环境导致人文社会科学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具有高度复杂性,一些问题与矛盾单纯在学科内部是难以解决的。例如,法学就衍生出人工智能法学、金融法学和大数据法学等新领域。而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以及金融资本的加速扩张,很多问题都需借助数学的思维与方法帮助理解和认识,有的甚至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技术才能破解。以金融市场为例,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金融市场日趋复杂,且呈现实时的动态变化,没有数学方法作为支撑,对其进行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无法脱离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元素,数学的思想方法也广泛地渗透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新文科建设应充分考虑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树立自己的文科流派,弘扬传统文化并培养国际视野,最终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实现这个目标,新文科需要积极关注一切社会现象、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往往会为人文社会科学带来挑战。人类社会有其运行的内在逻辑,在环境变化或内部失衡时,不能任由其无序发展。无序的社会不符合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概念及其内涵失真,所以思想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这就构成了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内生基础。新文科建设通过学科间的重组与交叉融合,从学科内部挖掘潜力,从学科外部拓展思路、借鉴方法,把新理论和新技术融入文科专业建设,这个过程必然包括数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的新思想与新方法,这也符合新文科建设所要求的“学科交叉”的本意。

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知识生产与创新,这从历史上一些新型理论的创立过程可见一斑。数学与经济学的融合诞生了对策论、博弈论,与军事学结合则出现了最优化理论;数学与史学结合则产生出史衡学等[4]。文科专业建设需要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表现在利用数学方法与技术帮助解决单靠文科专业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哲学与数学为例,哲学努力回答人类的终极问题,并在表象与实在中批判地回答物质与物质的本性,并找到一些共相。数学与哲学一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法,曾完美地解决了像连续统这样的哲学命题[9]3。罗素曾说,“为了创造一种健康的哲学,你应该抛弃形而上学,且要成为一个好数学家”,他把数学素养作为健康哲学的基本条件[10]12。在实践中,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方法,例如模糊数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等,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融合得越来越深入。在文学研究中,对概念内涵清晰而外延不明确的文学史问题,可以借助模糊数学的思想方法求解[11]。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可以考察作家的写作特征,从而帮助判断文本的作者。知识的生产与创新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文科从其他学科借鉴思想与方法来研究自身专业问题的过程就可能孕育新的知识和交叉学科,这本质上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

没有数学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文化,而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文化、数学知识、数学美学与数学价值观的集成在个体中的内化,是高层次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高素质、创新型文科人才,而此类人才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拥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且知识结构多元,文理兼备,具有较强的量化推理能力;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较高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三是具有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胸怀天下,为人类谋福祉。而数学思维与方法提供了理性与辩证的视角,具有批判性与逻辑严谨性。同时,数学发现也不缺乏创意创新,这对文科人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

总之,数学与文科的融合不是鸠占鹊巢,而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交叉融合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所以,必要的数学教育,包括掌握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数学思想与精神、提升数学技术应用能力,对培养客观、理性、专业、包容的创新型文科专业人才是十分有益的。

二、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原则

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应围绕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新时代文科人才须具备的数学知识与能力素质,探索构建适应各文科专业需要的全新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推动数字化教材开发,建设文科数学课程配套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强化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一)构建理念

首先,要明确目标,找出共性。文科学科专业结构多元,各自面临的问题也有所差异,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普遍共识。了解该学科在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背景下面临的问题,找出其中对数学的共性要求以及该学科与数学结合的方式和路径,再结合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与认知规律,基于既有的文科数学课程,提炼与打造出一个更能适应新文科建设需要的文科数学课程。

其次,改造内容,减少障碍。使数学课程更具学校教育形态,從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等方面对其实施改造,使之既保持内容的严谨性与完整性,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改造内容的基本思路是发掘认知规律、推陈出新,从看似平凡之处寻找创新的胚芽,发掘新问题、新技巧,寻求新思路、新趣味,为教育而做数学[12]。具体做法是优化数学最基础的部分,使之可以变得更适宜于教学,把充满人类智慧的数学思想从形式主义的海洋里挖掘出来,使之更容易被学习和理解[13]。文科数学课程还应增加哲学和艺术元素,有诗与远方,有哲学思考,也有自然意境和心灵感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文理意境相通、工整对称的严谨之美。

再次,将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将二者深度融通,宏观上构建课程思政的框架。数学文化史料是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数学文化包含的数学思想史,既是数学的发展史,也是观察人类文明进步的独特视角,体现了人类智慧结晶对人类的哺育。数学知识的产生、发现、论证过程和数学问题研究的美学动机蕴含着实践观、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元素[14]。研究数学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现状,不仅可以预见数学的将来,而且能够在数学文化视域下构建课堂教学框架,彰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教学的引领。文科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教师可借助部分公共议题开展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全球性视野与人文精神,提升学生依靠数学思维和方法多角度量化分析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体系结构

应本着着眼长远、递进构建的原则,针对文科专业的不同需求分层次进行构建。以经济学专业为例,其对数学建模能力要求较高,往往需要更复杂高深的数学知识,仅仅讲授现代数学基础是不够的。因此,可以将其列入第一个层次,单独制定课程内容并设置数学课程;第二个层次主要面向教育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专业,需根据专业要求淡化数学原理性教学,打造文科数学实验课程与创新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进行数据分析与建模;第三个层次主要面向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重点开设以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等内容为主体的通识课程,并结合数学文化推出系列讲座。

(三)课程设置

立足原有的文科数学课程,从整体上进行补充与架构,形成相对独立又便于组合的数学课程模块,共建数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发挥不同课程的功能。具体包括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公共数学基础必修课程;以能力拓展为目的的数学选修课程;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的数学实验课程;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数学创新实验课程;以专业研究需求为导向的有限定制课程;以普及数学文化、提升数学兴趣与素养为目的的数学文化课程。协助文科各专业根据各自的学科建设、专业研究需要与人才培养目标,按需设定,灵活地选择配置方案。

三、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修订教学目标

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瞩目于文科数学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在传统文科数学课程体系基础上,面对新问题、结合新形势加以继承、发展、调整与创新。积极推动高质量文科数学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秉持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数学观,辩证地、融合地、发展地、动态地看待数学教育,满足不同文科专业对数学教育的差异性需求,呈现数学教育的多维目标,即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和怎样学的问题。数学课程与教学要从五个方面发挥作用:掌握必要的数学工具,能够处理文科专业的量化问题与逻辑推理问题;了解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质;培养数学的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全面的审美情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15]。落实到实践上,一是要强化新文科人才的数学知识底座。因为数学知识基础是数学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载体,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后劲和对人文社科问题研究的潜在能力;二是强化数学技术。数学与人文社科专业之间的交叉,首先要解决文科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新文科数学课程应该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充分考虑不同文科专业学生在数学基础方面的差异,从单纯地传递存量知识向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方向转变;三是重视文化育人,弘扬数学文化,传承数学精神。

(二)更新教学内容

文科专业众多,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可从四个维度设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维度是现代数学基础,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满足文科专业问题研究的现实需求。同时,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并为学习博弈论、现代数据分析方法与科学计算、数学模型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第二维度是基于社会议题、实际案例等素材,提升学生数据分析、判断与建模能力,凸显数学课程的工具性;第三维度是数学实验和创新实验,其目的是从实践层面上灌输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应用数学技术的基本能力;第四维度是数学文化,它是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数学内部各领域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揭示数学的严谨性、规则性和理性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数学思想的发展进程及其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帮助学生从文化视角感悟和解读数学。

(三)开发新形态教材

教材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抓手,呈现的是学科基础知识的学术形态。教材反映的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承载着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与能力目标。一般而言,教材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编写,体现知识的准确性、逻辑性与完整性。新文科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新理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实现阔视野、奠基础、养思维、厚素养、强能力的整体要求,进而促进优质文科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分级建设文科数学新形态教材体系。针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应突出数学的人文价值,强调理性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与方法的培养。针对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教育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专业,除数学技术与应用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前沿数学理论与知识。同时,教材要兼顾教学要求和专业人才特质,注重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交叉融合,配备实际应用案例,寻找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关注点,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四)建设数字化资源

随著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教育技术的普及,教师的教学习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要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重视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包括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等辅助性数字化教学素材和产品。同时,研究现代媒介和教育技术在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方面的作用与有效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技术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为课程教学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撑。例如,利用双线融合教学不仅可以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也更有助于问题导向式、讨论式教学的开展,还可引入AR、VR等技术实现虚拟式、场景式和角色式教学。在虚拟化的场景中,学生可以穿越历史,与牛顿、莱布尼茨和笛卡尔等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展开对话,参与到数学问题产生与发展的路径中[16]。虽然这些新技术的普遍应用还尚未实现,但其发展必然会进一步重塑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注意,一切教育手段和技术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实践中也应注意权衡其利弊。

(五)改革评价模式

考核内容与评价要考虑不同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区别考核,灵活评价,不同层次的课程应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注重数学方法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可采用标准化考试、实验操作或与数学建模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他专业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半开放式、完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进行灵活考查,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通过课堂讨论、撰写专题论文、呈现结合数学内容的专业作品等形式。

(六)完善保障制度

要使教学组织和教师充分认识到人文学科开展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制度上对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的顺利建构给予保障。例如,通过在文科专业中开展相关研讨活动凝聚共识;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包括跨学科项目研究以及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从培养方案上体现开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将数学课程选修课设置为必修课;重视文科数学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在政策和实践层面为新文科数学课程的开设提供条件支持。

四、吉林大学的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

新文科数学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其效果,并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吉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双一流”建设综合性大学,其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齐全,各专业历来重视并普遍开设数学课程,这为新文科数学课程的教学运行和教材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以下简要介绍吉林大学开展文科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情况。

(一)课程设置

吉林大学根据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对数学素养的差异化需求,分模块进行了新文科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形成了三个层次、五个模块的数学课程体系。1.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大学数学C类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弈论;2.面向哲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大学数学D类课程,学习一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内容以及数理逻辑;3.其他文科专业设置专门的“大学文科数学”;4.还开设了数据分析与科学计算、文科数学实验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开设了数学创新实验课程,供不同专业的文科学生选修;5.定期开展数学文化讲座课程。课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并准备升级建设成文科数学新形态AI课程。

(二)教材建设

修订了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数学基础》(第三版)教材,将其升级为新形态教材。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及需求,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为主教材配备重要知识点讲解视频、习题讲解视频和数字化测试题;二是为使用该教材的教师配备PPT电子教案和课后的习题全解;三是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试题库和在线测评及组卷系统。试题库共有7000余道习题,适合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本科、专科微积分(经济管理类)各学习阶段测试,可供各类考试的线上线下组卷使用。在原有《经济管理数学基础》8本教材的基础上,补充编写了《大学文科数学及其应用》和《文科数学实验》两部教材,并将数字教学资源挂载到教材中。

(三)实践效果

数学学院相关教研室建设并提供课程产品,数学课程的开设门数、类型、内容可以由学校各文科专业自由选择,灵活组建匹配课程。这种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和按需选择设置形式的优势体现在其针对性更强,也更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程教学平台所挂载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全过程教学把控,包括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积极推动数学专业课程与文科专业课程的互选互认。目前,经济学与考古专业在拔尖班中已经选用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总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分层次、按模块开发的数学课程体系能较好地满足不同文科专业的需要,教学效果反馈良好,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管理数学基础》(第二版)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课程课件获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任课教师多次荣获吉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卓越奖。

五、结 语

回顾大学教育,从历史中的文理不分、文理分离、文理分裂到当下的文理融合,都是时代发展变革的产物。在新文科建设和人才培養的宏观视域下,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融合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聚焦于自己的工作,调整教育理念,挖掘数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异面同心、相交互补、深度融合的主线,建设好文科数学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设计好文科数学课程教学支架与路径,让新文科数学教学变成灵动的教学,揭示数学本质与诠释文化内涵相得益彰,真正使数学教育充分发挥其价值,为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助力。

[参考文献]

[1]吴岩.深化“四新”建设,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J].重庆高教研究,2022(3):3-13.

[2]马骁,李雪,孙晓东.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1-25.

[3]顾沛.文科数学的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8):11-13.

[4]方延明.“新文科”建设: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J].江海学刊,2020(5):122-129.

[5]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4-8.

[6]黄秦安,邹慧超.数学的人文精神及其数学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06(11):6-10.

[7]王树禾.数学思想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8]何柏生.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0(6):3-17.

[9]伯特兰.罗素.哲学问题[M].张卜天,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

[10]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M].韩广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11]陈大康.文学研究融入数学思想方法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70-80.

[12]张景中.教育数学:把数学变容易[J].科技导报,2013(17):3.

[13]孔企平,许添舒.教育数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探索:访谈张景中院士[J].全球教育展望,2022(4):24-32.

[14]高彦伟.数学“课程思政”的源与行: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1-118.

[15]顧沛,戴瑛.人文学科类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10-16.

[16]胡乐乐.论元宇宙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57-168.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ystem

[Abstra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key to cultivating excellent liberal arts talents required for a new society lies in the cross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the cross integration of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ar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mathematical abilities in liberal arts majors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 The original liberal arts mathematics curriculum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major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term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s. The new liberal arts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establish new goals in a balance of integr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nd deeply explore the value of mathematic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Update or reconstruct the conte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digit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teaching mod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technology, build a universit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leverage the positive role of high-quality mathematics courses and textbooks i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liberal arts talents. Therefore, 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basis, concept,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yste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universit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ystem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teach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development of new forms of liberal arts mathematics textbooks, digit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odels, and guarantee systems. The article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eaching practice at Jilin University.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mathematics;curriculum system;textbook system;implementation path

猜你喜欢

新文科实施路径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