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冲洗法与不停泵回血法对血液透析管路冲洗效果及患者凝血指标体外循环凝血程度的影响分析
2024-04-29孙亚楠
【摘要】 目的 探究改良式冲洗法以及不停泵回血法在血液透析管路冲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凝血指标、体外循环凝血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2年3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透析器冲洗与密闭回血法冲洗血液透析管路,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冲洗法以及不停泵回血法冲洗管路。评估2种方式的冲洗效果,对比2组干预首日、结束透析治疗当日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评估2组干预后的体外循环凝血等级。结果 观察组管路内气泡残余评分低于对照组,大型不溶性微粒数量及回血时氯化钠注射液用量少于对照组,压迫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束透析治疗当日,观察组体外循环凝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束透析治疗当日,2组FIB均高于干预首日,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透析治疗当日,2组PT、APTT均短于干预首日,观察组PT、APTT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 采用改良式冲洗法以及不停泵回血法冲洗血液透析管路,可减少管道内气泡及不溶性微粒堆积,提高管道通畅度,同时稳定患者凝血功能,减轻体外循环凝血程度。
【关键词】 改良式冲洗法;不停泵回血法;血液透析管路冲洗;凝血指标;体外循环凝血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5-0150-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59.5
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常采用的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该方法利用对流、弥散等原理来清除血液中的杂质及代谢废物,纠正酸碱失衡。血液透析疗效与透析通路凝血情况密切相关。若透析器和管路内发生凝血,会阻碍血液回流,增加继发体外循环凝血的可能性[1]。为了防止透析通路发生凝血而阻碍回血,应当配合有效的透析管路冲洗,以促进回血通畅。常规的透析器冲洗与密闭回血法虽能冲净体外循环管路,但对静脉壶内血液的稀释效果较差,冲洗期间需要停泵,不利于控制血液黏稠度。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能够避免停泵而致体外循环瞬间凝血,冲洗期间可利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血液,有利于控制血液黏稠度[2]。现就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在血液透析管理冲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促进血液透析治疗顺利开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月—2022年3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47.62±5.07)岁;累计血液透析治疗时间22~34个月,平均累计血液透析治疗时间(27.56±2.91)个月。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47.68±5.04)岁;累计血液透析治疗时间21~36个月,平均累计血液透析治疗时间(27.59±3.02)个月。2组性别、年龄、累计血液透析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落实,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因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急性药物中毒需入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出现PT、APTT异常延长等症状。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低血压、失血性休克、心脑血管并发症、终末期尿毒症、感染等血液透析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采用透析器和密闭回血法冲洗管路。医护人员使用约200 mL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每隔0.5 h对透析器管路进行冲洗,冲洗期间可适当转动、轻拍透析器加快器械内部红细胞运动速度,密切观察透析器内有无凝血块生成,合理调节透析器血流量。每次透析完成后将透析器血流速度控制在100 mL/min,视红细胞运动速度、凝血情况酌情调整。连接泵前侧管与含有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的注射器,连接通畅后将500 mL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注入管内并关闭动脉段回输泵,开放动脉段管路,开泵利用重力作用促使血液回输。
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冲洗管路。冲洗前,取50 mL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备用。冲洗时,使用150 mL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快速冲洗透析器管路,冲洗频率参考对照组,冲洗期间注意适当活动透析器,促进血液红细胞运动。待冲洗完成,于动脉血灌注至静脉壶前注入备用的50 mL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动脉血,注意控制注入速度以防凝血块生成。透析完成后,将透析器血流速度降至50~100 mL/min,连接泵前侧管与含有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的注射器,确认管路通畅,开放动脉段管路,发挥血泵吸力作用,在不停泵的前提下促使血液回输。
干预期间,每隔15 min记录1次患者血压、心率等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处理。明确透析器管路是否通畅、管路内有无大量微小气泡残留、有无凝血块生成,以便在后续透析时合理调整冲洗频率、液体输注速度等。
1.3 观察指标
评估并对比2种方式的冲洗效果、2组干预首日及结束透析治疗当日的凝血指标水平、2组干预后的体外循环凝血等级。(1)根据管路内微小气泡残余程度、大型不溶性微粒数量、回血时氯化钠注射液用量、压迫止血时间等评估冲洗效果。评估管路内微小气泡残余程度时,按照管路内微小氣泡残余程度由少到多依次给予1~3分。对于大型不溶性微粒数量,采用不溶性微粒仪(美国PSS粒度仪公司,型号780 A2000 SIS)检测管路内直径>10 μm的不溶性微粒数量进行评定。(2)于干预首日、结束透析治疗当日取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10 min,转速3 500 r/min,提取清液,置于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拜恩电子有限公司,型号Cobas T 411)检测凝血指标FIB、PT、APTT水平,FIB水平采用Clauss法测定,其余指标采用凝固法测定。(3)结束透析治疗当日,评估2组体外循环凝血等级[3]。未发生体外循环凝血为0级;透析器内出现少量条束状凝血,动静脉壶内存在少量凝血块为Ⅰ级;透析器内多个纤维束出现凝血,动静脉壶内存在大量凝血块为Ⅱ级;体外循环凝血程度较严重,已完全阻塞透析器管路导致仪器运行异常为Ⅲ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管路内气泡残余评分、大型不溶性微粒数量、回血时氯化钠注射液用量、压迫止血时间比较
观察组管路内气泡残余评分低于对照组,大型不溶性微粒数量和回血时氯化钠注射液用量少于对照组,压迫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干预首日和结束透析治疗当日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干预首日,2组FIB、PT、AP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透析治疗当日,2组FIB均高于干预首日,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T、APTT均短于干预首日,观察组PT、APTT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体外循环凝血等级比较
观察组体外循环凝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血液透析常被作为急慢性肾脏功能衰竭患者治疗首选方法。该疗法能够替代受损肾脏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由于血液透析期间需要将血液输送至管路内经过处理后再回输至体内,血液输送期间的超滤速度、血液凝血程度、空气渗漏程度等均会对血液透析效果产生影响。为了确保上述各项因素趋于稳定,促进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临床倾向于配合管路冲洗以降低透析管路凝血率。选择合理的管路冲洗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静脉壶壁血液附着,提高管路通畅度[4]。
管路内气泡、微粒残余程度是保证透析器管路通畅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管路内大量气泡堆积会影响血液回流,此时需要借助更多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来冲洗、稀释血液,以保证透析质量。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冲洗效果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可提高血液透析器管路通畅度,促进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冲洗管路时,应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间断冲洗能够去除残留的灭菌剂、微粒,冲去管路中已形成的凝血纤维束,防止管路中血栓的形成[5]。常规透析器冲洗与密闭回血法虽能够将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推注至静脉壶内冲洗管路,适当转动、拍动管路可加快血细胞运动速度防止凝血,但常规冲洗方法并未考虑到血液黏稠度对冲洗效果、管路通畅度的影响,静脉壶内血液可能随着透析時间的延长而增多,加大冲洗难度,进而导致管路内更多的微粒残留,形成恶性循环。若为加强冲洗效果而过度增加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的输注量,可能导致超滤量增加,无形中加大了部分危重患者的心脏负担。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在冲洗前预备50 mL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冲洗液,于冲洗完成后、动脉血进入静脉壶前稀释静脉壶内血液。这一操作能够进一步提升冲洗效果,减少静脉壶内血液的附着,且无需停泵,防止停泵期间管路发生瞬间凝血[6]。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的应用有助于消除多个可能引发管路内凝血、增加血液黏稠度的危险因素,促进管路内血液得以正常流通;借助预备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清除不溶性微粒、管路内残余气泡,增强冲洗效果,后续无需注射过多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促进血液回输。
除了清除管路内壁血液、不溶性微粒、微小气泡外,防止管路发生凝血同样是血液透析管路冲洗期间需要注意的内容。若冲洗不当或超滤量过高导致过度凝血、体外循环凝血,则会导致部分血液丢失。FIB、PT、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能够体现患者血液黏稠度,FIB水平增高表示存在凝血可能,PT、APTT延长与失血凝血因子丢失导致凝血系统序贯激活、大量消耗凝血因子有关[7]。由研究结果可知,2组患者结束透析治疗当日的
FIB、PT、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干预首日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凝血指标水平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在血液透析治疗下,2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虽然均明显改善,但应用常规透析器冲洗和密闭回血法冲洗期间需要停泵,这一操作会增加透析器、静脉壶内凝血发生率,增大血液回输难度[8-9]。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操作期间无需停泵,以防透析设备内瞬间凝血的发生,加上预留50 mL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对血液进行稀释,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平衡状态,防止管路内大量血液附着,从而抑制凝血的形成,阻止FIB水平随血液黏稠度增高而上升,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缩短PT、APTT,维持机体凝血指标的稳定性。
在促进管路内血液回输畅通的基础上防控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是促进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透析期间血流量过低、血泵停转、空气渗入循环管路,均可能引发体外循环凝血。稳定凝血指标、促进血液回输对防止体外循环凝血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体外循环凝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李佩佩[10]研究结果相近。本次所采用的2种冲洗方法虽然均能够利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冲洗体外循环管路内的血液,但常规透析器冲洗和采用密闭回血法冲洗管路期间需要暂时停泵,未在动脉血进入静脉壶前输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对血液进行稀释处理,不利于控制血液黏稠度,血液黏稠度过高可能导致大量血液附着于管壁,进而加大血液回输难度,增加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的可能性。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能够清除管路内的残留物质,额外注射用于稀释血液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来调节血液黏稠度,防止壶内血液黏稠度增高而黏附于管壁,降低凝血发生率,促使动脉血得以顺利流经静脉壶并在不停泵的前提下借助吸力回输,消除可能导致凝血的不利因素,防止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式冲洗法和不停泵回血法冲洗血液透析管路,可减少管道内气泡及不溶性微粒堆积,增强管道通畅度,同时稳定患者凝血功能,减轻体外循环凝血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向闻名.慢性肾脏病终末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2,23(2):159-161.
[2] 安惠旒,祁兴敏,王瑞.改进式回血法对老年透析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0,42(5):794-797.
[3] 杨建国,何细飞,鄢建军,等.无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循环凝血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学报,2022,29(10):54-59.
[4] 陆晓凤,金炜,杨丽红,等.自拟慢泡快冲改良预充法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20,19(2):85-87.
[5] 任琴琴,赵小淋,马志芳,等.不同血液透析预冲方法中洁净度的观察与比较[J].西南国防医药,2020,30(4):328-330.
[6] 阮敏,张秀梅.改良式冲洗法与不停泵回血法对血液透析管路冲洗效果及透析器使用状况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6):1040-1041.
[7] 薛乐,闫晓琴,王秋艳.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20,49(10):1343-1346.
[8] 俞金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1):1522-1524.
[9] 邱如玉.维持性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7):2494-2496.
[10] 李佩佩.改良式冲洗法与不停泵回血法对血液透析管路冲洗效果及患者体外循环凝血程度的影响[J].透析与人工器官,2022,33(1):73-75.
(编辑:肖宇琦)
作者简介:孙亚楠,女,本科,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