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策略探究
2024-04-27何光强
作者简介:何光强(1976~),男,汉族,福建福鼎人,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城北校区,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摘 要: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大幅度调整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要求,高效课堂的构建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重点教学工作。文章通过结合一线教师教学经验在文章分析了当前“数与代数”的教学现状,接着从多个方面提出了高效课堂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构建价值和教学策略,希望可以提升“数与代数”教学的最终效益,进而促进学生得到更为明显的数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8-0079-04
数与代数,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内容,对学生个体的数学成长十分关键。但多数教师依旧习惯于采用“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停地向学生灌输,学生仿佛化身为一种“机器”被动接受知识。基于这种“被动式”的数学学习,学生难以清楚地把握数量关系,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始终得不到明显的提升。久而久之,甚至有学生产生出厌倦的学习情绪,更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成长。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做出改变,积极探索和构建高效的“数与代数”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一、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陈旧
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存在“数与代数”教学理念陈旧的问题。实际上,在这部分教师的脑海中,他们更加倾向于应试教育理念,没能跟上当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无法满足目前教学要求。基于该固化理念,教师通常比较关注基础知识的讲解,导致“数与代数”内容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难以理清楚数量关系,数学学习效益变得低下。长此以往,学生始终难以融入数学课堂上,更别说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了,进而影响到学生后面的数学学习。
(二)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依旧有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不停地向学生灌输,并未注重形式的创新,造成了数学教学形式单一的局面。虽然说,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但这样的形式过于单一。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喜欢各种新颖、有趣的形式,所以这样单一的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很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导致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不是很高,学生无法全身心融入其中,学生最终的数学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教学内容匮乏
在目前的“数与代数”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匮乏、教学衍生内容不合理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将数学教材作为唯一的素材,所有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进行,导致数学教学内容受到了限制,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会被限制到一个框架中,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有部分教师尝试引入数学教材以外的其他内容,却忽视了内容本身的价值,不够合理;学生难以将引入内容与数学内容这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无法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失去了引入课外知识的意义。
二、 高效课堂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构建价值
(一)有利于改革学生被动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数与代数”教学中,教师都是要求学生站在被动接受的角度上,学生非常依赖教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一种被动的数学学习方法,难以独立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而构建高效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多个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时候,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分析。当学生收获到自主探究的成就感之后,相信他们将会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探究,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法。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数与代数”教学都是围绕单一、枯燥的数量关系进行,数学学习氛围比较无趣,再加上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出厌倦的学习心理。而高效课堂的构建宗旨则与传统教学不同,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内容,合理引入各种丰富、有趣的内容,同时强调教师需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这时候,数学课堂将会焕然一新,逐渐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虽然说,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是唯一的目标,但也能体现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传统的“数与代数”教学只是生硬地向学生灌输,学生并未形成深刻的数学领悟,无法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而构建高效课堂,则可以带领学生抓住数量关系的本质,加深学生的把握,使学生可以轻松面对数学学业考试,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
三、 高效课堂下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数学情景
数学情景,指的是借助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将数与代数内容穿插到其中,侧面辅助学生深度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益。对小学生来说,依据这样的情景进行学习,趣味性比较足,所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会变得比较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合理創设“数与代数”的教学情景,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那么,教师要站在情景创设的角度上,审视“数与代数”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的辅助下,学生能看到常见的现象,看到数学知识的切实运用价值,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端正学生态度。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相乘”这一节数学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节“数与代数”内容,教师可从生活情景的创设入手:“同学们,你们在春节的时候是否期待收到红包呢?你们都收到过来自谁的红包呢?”由此从学生熟悉的收红包情景入手,吸引学生参与。有的学生说收到来自父母的红包,还有的学生收到来自爷爷奶奶的红包等。接下来,再继续结合该情景引导:“老师这里一共有45个红包,每一个红包里面包了16元,你们算一算老师一共包了多少元呢?”一听到这个问题,学生纷纷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46个16相加,还有的学生也可以16个45相加等。接下来,再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讲解两位数相乘的算理。在收红包情景的辅助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掌握正确的算理,所以主动参与其中,“数与代数”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升。
(二)组织小组合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未形成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他们需要借助一些方式进行辅助和引导,才能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而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则可以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对学生多方面的数学能力有着一定的培养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恰当组织该形式,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根据具体的“数与代数”内容,并考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况,给出适合小组探究的“数与代数”任务,使学生合作探究数量关系,推动学生主动进行良好的数量认知过程。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感悟,而且还可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这一节数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正确区别并认知“因数”“倍数”,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进行构建,促使学生能深刻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第一步,合理分组。依据互补原则,并考虑学生本身的能力、基础,进行分组,使小组之间的成员能实现互补合作。第二步,给出“数与代数”任务:小组共同探究“因数”“倍数”,尝试概括这两个概念,并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接下来,再将课堂时间交给小组,鼓励小组勇于探究,在合作的过程中,小组纷纷围绕“因数”“倍数”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的小组合作,既能让学生依靠自主探究获得数量认识,又能促进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可谓是一石二鸟。
(三)引入信息技术
上文已经分析到,不合理的“数与代数”内容只会对学生的数学进步造成阻碍作用。而信息技术则含有十分丰富、十分多彩的“数与代数”教育资源,既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教材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适当引入该辅助手段,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那么,教师要找出与“数与代数”内容相关联的丰富资源,像图片资源、视频资源等,并一一展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些丰富资源的吸引下,“数与代数”内容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数字形式,而是转变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形式,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直线上升,进而促进学生“数与代数”学习效益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数学内容时,为了能让学生快速认知并领悟小数,教师可引入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数学学习体验。第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超市购物的视频,供学生欣赏。在播放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视频中出现的小数,为后续的“数与代数”教学奠定基础。第二步,可再次利用信息技术,依次播放购买文具视频、菜市场买菜视频,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小数内容的认知。第三步,再以刚刚的视频为基础,顺势讲解本节内容。在刚刚三个视频的吸引下,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小数内容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最终的数学学习效果必定有所提升。
(四)设计科学提问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学生的知识理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科学设计“数与代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设计时,教师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贴合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第二,贴合具体的“数与代数”内容。只有满足以上两点,才能切实发挥出有效提问的价值,才能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目的。此外,教师还需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供学生思考,不能直接公布答案,否则将会失去提问的根本意义。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数学内容时,倘若教师上来直接讲解正确的算理,那么学生可能接受速度比较缓慢。对此,教师可换一种提问方式:“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之前学习过的整数加法和减法吗?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这时候,教师还可给出几道整数加减法题目,让学生一边计算,一边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为本节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等到学生解决之后,再继续启发提问:“那你们再想一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是否相同呢?”由此引导学生尝试思考和探究分数加减法的算理。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主动探究和思考,不仅能让学生深度理解算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逐步提升。
(五)开展分层教学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无论是能力,还是基础等多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上,多数教师习惯于开展统一化的“数与代数”教学,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数学需求,难以实现整体的数学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改变统一化理念,灵活开展分层式的“数与代数”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是,分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把握学生之间的数学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数与代数”教学内容,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这不仅可以引领全体学生融入数学课堂,而且还能让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数学成长。
比如,在学习“分数乘法”这一节数学内容的时候,为了满足全体学生的实际数学需求,教师应当给出不同的“数与代数”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整体的数学发展。经过整体分析学生之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针对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从简单的内容开始,带领这部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整数乘法,帮助这部分学生巩固整数乘法算理,为分数乘法的学习做好准备。针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适当提升难度,带领这部分学生尝试分析和猜想分数的乘法算理。即使学生在这里猜想错误,教师也不必急于批评,而是要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今后能更大胆猜想和探究。同时,这里的分层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发现学生有所进步时,教师应当实时改变分层结果,保证分層“数与代数”教学的最终效果。
(六)组织实践活动
数学,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与数学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缺少了数学实践,那么学生对“数与代数”内容的理解始终会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刻掌握,也不能实现灵活运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及时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需注意一点,教师要保证活动的实践性、探究性,能起到推动学生探究、实践的作用,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计算法则,又能提升学生实际的数学运算能力,这对学生的数学进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数学内容时,要求学生能掌握正确的算理,并学会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对此,教师可设计以下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课下自主调查自己家中的超市购物小票,并核验最终的价格是否出错。本次的实践活动可避免学生陷入繁琐而又重复的小数计算习题中,而是转变为让学生主动计算购物小票,既能创新数学计算的形式,满足学生喜好趣味性事物的心理,又能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相信学生最终实践效果一定会逐渐趋于理想化,“数与代数”教学实践活动的价值才能得到凸显。
(七)设计趣味游戏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明显特征就是喜欢趣味游戏。倘若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合理引入趣味游戏,将“数与代数”内容穿插到其中,不仅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而且还能提升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到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这一思路,尝试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数与代数”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那么,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兴趣点。这不仅可给学生营造出趣味、轻松的“数与代数”学习氛围,而且还能展现出“数与代数”内容的学习趣味性,可在较大幅度上提升学生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数学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趣味的折纸游戏:“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折纸,看哪个学生折得最漂亮!”对学生来说,这个游戏并不陌生,他们参与起来得心应手。这时候,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折纸。之后,再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品。有的学生折出了小船,还有的学生折出了飞机等。接下来,再围绕该游戏引入“数与代数”内容:“那你们刚刚在折纸的时候用了整张草稿纸的几分之几呢?”由此逐步引入本节内容。通过这样设计趣味的折纸游戏,让学生经历折一折、说一说的過程,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进而提升“数与代数”教学的最终效果。
四、 结论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构建已经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数与代数”教学的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数学认知和基础情况,尝试从多个方面进行构建,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有趣、多彩的“数与代数”教学,快速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最终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实现逐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关奇霞.小学数学“数与代数”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博览,2022(27):55-57.
[2]史彬彬.小学低年级数与代数概念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3]陈小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概念教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6):41-42.
[4]李慧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深度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5]刘新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与代数”教学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157-158.
[6]钟丽娟.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有效教学的策略[J].福建教育,2021(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