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意识 、 美学建构及教育价值 : 对李商隐《夜雨寄北》审美价值的再探讨

2024-04-27王妍

今古文创 2024年14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

王妍

【摘要】《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短短二十八个字,言浅意深,跌宕有致。在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中,时间的回环跳跃和空间的往复对照等时空意识体现着诗人对妻子无尽的思念之情;意境、情境的朦胧美以及隐喻性等美学建构彰显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正是诗歌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结合才更具有教育价值。从这三个层面对《夜雨寄北》进行再探讨,有助于感知诗蕴、悟诗意、传诗情。

【关键词】《夜雨寄北》;时空意识;美学建构;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4-00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08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李贺合称“唐代三李”,与温庭筠合称“温李”,诗歌的风格上辞藻华美,多用象征、暗示,构思精巧,而这首《夜雨寄北》却语言朴实,遣词造句比较含蓄。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古诗约六百首左右,在《唐诗三百首》中占二十二首。目前对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研究多是以文本为例去细读分析、审美教学、英译赏析等鉴赏与思考。俞陛云在《诗境浅说》里点评《夜雨寄北》说:“清空如话,一气循环,绝句中最为擅胜。诗本寄友,如闻娓娓清谈,深情弥见。”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的汉斯·赫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在文学研究中讨论“进行文学创作时常被忽略的接受方面,即读者对拿到的艺术作品在感受、理解、反馈的历史,进而阅读后读者的反映和期待如何反向构造文学艺术创作的历史”,[1]较为注重读者的接受效果。一部作品不同的人阅读有不同的接受效果,正是因为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去阅读,才会在接受者心中形成独特的语境,并不是只有一种意义存在。本文将从时间意识、美学建构以及教育价值三个层面对《夜雨寄北》进行探讨,确立以及肯定诗歌在当代的审美价值及教育价值。

一、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时空意识

(一)时间的回环跳跃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中复杂的技巧使得诗作造诣之高,通过时间节点可以梳理出精准的时间脉络。刘若愚先生认为:“中国诗歌中的时间观念分为个人、历史、宇宙三类。所谓深远无限的时间设计就是能够跳出一己一时的时间感受,去体味历史的脉搏和宇宙的规律,使其诗歌宏大豪健。[2]”李商隐的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诗人自己能够不被时间束缚,突破自我时间和现在时间,串通到过去和将来乃至宇宙,在无限广阔的时间中去思考个体生命和人生意义。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君”指的是妻子,妻子询问丈夫何时回家,丈夫回答日期定不下来,这句诗中一问一答,便有两重时间,“君问归期”妻子来信发问指的是过去的时间,而丈夫回答是现在的时间,双重时间融合在一句诗中,既有诗人对家的无尽思念,又有不能回家的惆怅流露其中。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更进一步,虚实结合,用画面来进行呈现。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这句点明了诗人写信的时间,以此承接上句转折“未有期”带来的失落,衬托诗人内心的羁旅之苦与不得归之苦。因此,第一句和第二句诗相互融合,既是诗人眼前的图景,也是与天各一方的妻子彼时彼地共同向往之景。第三句是诗人强烈抒发情感的句子,但作者并没有随意宣泄。这句中诗人对未来欢乐的生活进行憧憬,盼望着“共剪西窗烛”,可看出诗人的驰骋想象和思归心切,同时这句诗点名了作者从现在穿越到未来,定格在了未来的某个时刻。进而过渡到第四句,相当于是对第二句的回复,此时第四句诗中包含了现在、过去和将来,因为相对于将来而言,现在也即将成为过去。值得思考的是,作者提到的将来还没有发生是空无的,是虚的,但是又是居于现实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实的现实之中的又将会以回忆的形式变成“虚”的过去。因此,《夜雨寄北》中存在着多重时间,既有过去,过去之将来(希望),又有当下(失落),可见作者孤独一人的落寞和愁绪,浓烈的思想情怀溢于言表。

(二)空间的往复对照

与时间意识的重要性相比,诗歌中的空间融合也缺一不可。第一句诗中便包含着两重空间,妻子给身在异乡巴蜀的丈夫写信询问归期,是由北到南的跨越,而诗人的回信则是又南到北的跨越,两处空间融合在一句诗中,精彩之处则是这两处空间方向相反,而恰好在第一句“未有期”的停顿转折处,不论是在押韵上还是平仄用法上,恰好与两处空间形成一致。第二句指出了写信的地点“巴山”,作者把眼前的景象写入信中,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在第三句中,一个“共”字衬托出今夜的苦和郁闷,而今夜的又会成为未来剪烛夜话的回忆,增添重聚时的欢乐。这句中,诗人和作者不再是双向空间的穿越,而是仅仅诗人一人完成由南向北、由现在向将来的穿越,变成了未来某一时刻的一处空间。第二句中诗人见到图景时是独自一人,而到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作者憧憬的两个人的幸福瞬间,所以由物理空间过渡到幸福空间,也有“实”的景象过渡到未来中“虚”的憧憬时刻,而这都将在未来变成亦实亦虚的回忆。重复“巴山夜雨”是因为幸福只有通过对比和对照,才能将现在的快乐展现得淋漓尽致。當诗人写出这首悄物之诗时,其实仍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快乐,由于巴山夜雨尚未由现实的背景转换为记忆的背景,他只在此时想象着,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自己也能如此快乐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刻。但是,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也足以使诗人陶醉其中。巴山在夜里,池塘里的秋水,都因为这一点而染上了一丝诗情画意。

时间和空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存在的基本形式,其里面的虚实时空不仅是现实时空中的客观事物,更是诗人对现实时空的审美反应。从时空这个角度来研究《夜雨寄北》,更能获得对李商隐全面的认知和提升。诗歌中时间的唯一性和无限性,让读者跟随诗人的步伐一起体验过去美好的时光和对未来的憧憬及期待,不拘泥于一时的悲欢,拥有看待未来的眼光,呈向前式发展,从而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厚。而本首诗歌中也正因为诗人长途跋涉的荒原阻隔和漂泊孤独给诗作带来思乡恋阙的空间感怀,加深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美学建构

(一)情感的“朦胧美”

《夜雨寄北》別名《夜雨寄内》,究竟是思亲诗,还是思友诗,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南宋的洪迈在编《万首唐人绝句》时,将其题作《夜雨寄内》;此后,直至清代冯浩编著的《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编著的《玉溪生年谱会笺》等,均说此诗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其妻王氏之作。[3]”“寄北”一词在《大学语文》中的注释为“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由于作者的妻子当时就在长安居住。而“寄内”,“内”指的是内室、内人、妻子。写这首诗时,作者身居异乡巴蜀,这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因此,从诗作的内容看,此诗是写给妻子的更为准确一些。而诗中的“君”在当时是否还在世难以确知,无论是在世的妻子来信询问丈夫何时回家,还是诗人本身用假设的方式来问归期的方式来写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苦和内心急切的思念之情。而诗人所憧憬的秉烛夜谈、互诉衷肠显得更为珍贵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诗是思念友人的深厚友谊。所以,“君”指得到底是谁是无从知晓的,是朦胧的,未知的;“未有期”的原因也是朦胧的;“问归期”究竟是诗人还是诗人思念之人也是朦胧的。对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刚好说明这首诗朦胧的特点。意大利作家卜迦丘曾说过“如果一件东西好像被罩在一块面纱下面而完成,而且出色地完成,那么它就是诗,不是别的。[4]”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朦胧”是文学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所追求的审美状态和艺术境界。这种朦胧美更体现在“共剪西窗烛”,也有两个疑问,共剪西窗之烛时,作者究竟是和团聚的妻子相互依靠絮絮畅谈互诉衷肠还是和友人挑灯夜话,畅叙人生的真谛;当然共剪西窗之烛时,无论是与妻子还是友人都会回忆曾经点点滴滴,想说给对方的话无穷无尽,过去的还是将来的,快乐或是难过,好事还是坏事等,千头万绪的事情和五味杂陈的心情交织汇聚在一起,也就促成了“情感的朦胧美”。这种情感上的朦胧美,亦真亦幻,于无声之处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提高了诗作的艺术价值,耐人寻味。

(二)意境的“朦胧美”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集山水之景与人生经历,营造出一种唯美又深邃的意境,将诗歌的含蓄、朦胧发挥到了极致。通常来讲,诗歌中是忌讳重复的,但在《夜雨寄北》中,作者用了两次“巴山夜雨”,即全诗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意向,贯穿全诗。两次使用“巴山夜雨”,使得具有羁旅之愁的诗人和无情的夜雨之间形成一种共振,格外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之深、浓且长。第二句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跌宕有致,实写眼前的景色,点名了诗人当前的地点、时间、天气和时令,用眼前的景衬托自己的感情,这句不仅回答了上句“未有期”的小部分原因,也抒发了自己不得归苦闷与离愁,从而达到了意向和思念“物我两忘”的和谐瞬间。这句中一个“涨”字: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不仅描绘了秋池从浅到深、从深到满、从满到溢的状态,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从稀至稠,从稠至浓,从浓至结,一步步加深,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化成了有形的、具体的雨水,达到自然与心灵的合一。可知,第二句是实写,第三四句是虚写。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为实,所表达的情感、理念为虚,二者相融合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5]。作者根据眼前景色,用回忆和想象的方式来勾勒出朦朦胧胧的唯美意境。究其原因,在现实的世界里,诗人很想把自己从已满秋池的愁苦中解脱出来,但是他始终没有办法摆脱这种忧郁的情绪。他的孤寂之情,就像这落在秋池里的雨,不知道流到何处。因此,作者虚拟了一个唯美朦胧的场景,一个向往的“理想化”的超现实的世界,把心中思念的急切之感化作对未来的美好的期望和欣喜,这是作者自我的遐想,既写出了希望的幻灭又写出了希望的重燃,于诗歌中给予读者动人的情怀。像李商隐在诗歌的朦胧美方面的创造还有很多,比如借助景象产生朦胧意境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通过人物心理描写产生朦胧感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借用典故彰显朦胧美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可见,李商隐在诗歌朦胧美的创造上是空前绝后的。

(三)诗歌中的隐喻性

Lakoff是认知语言学开创者,将隐喻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需要,它不仅是语言的,更是概念的、认知的,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现出一种渴望团圆,向往幸福的游子形象。通过整首诗的描绘,读者可以看到: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经跃然纸上,那些漂泊的忧愁和不能回家的痛苦,都随着夜雨,纠缠在一起,变得更加紧密;绵绵细雨,灌满了秋池,弥漫在巴山之夜。诗人的归期变得更加遥不可及。往常生活中,人们会用一个熟悉的概念来去思考未知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以此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模式。那么在这首诗中,“山、夜、雨”都是阻碍的象征,即隐喻概念为“山水是阻隔”。像这样的用“山、夜、雨”这样的很多诗人都曾用到,比如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刘禹锡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等。而本首诗中的“雨”是水,“秋池”是盛满水的容器。根据Lakoff的分类,它属于实体隐喻,指的是人将具体的、可触摸的实体形象投射到抽象的动作或事件中;在概念、感觉和心理活动方面,其目的是进行推理,量化,辨别特性等等。诗中,秋池盛水,绵绵细雨使“秋池”上升。水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认识经验中,冷热交替,快慢多变,因此经常被用来作为情感对比。“秋池”的雨水溢出,正是诗人对妻子的思恋之情也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在此诗中,这一情感充满了惆怅、深沉以及期。诗人把这一刻心中的情感具象化,从而形成了一种隐喻。正是这种隐喻与颇为独特的意象结合,让这首诗变得更加完整:山水是阻隔,剪烛是团聚。“隐喻的使用让很多原本非常难以言传的抽象概念或情感具体化,帮助读者理解诗人试图通过诗歌想要传递的‘论点,获得诗歌更深层的意义。”[6]作者将隐喻思维与深厚的感情加以处理,转化为具体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读者的共鸣。在诗歌创作与理解中,概念隐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三、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教育价值

李商隐《夜雨寄北》不仅有开阔的审美艺术意境,也有深刻的当代教育价值。李商隐一生写过很多唯美朦胧的诗歌,不仅《夜雨寄北》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像《无题》《锦瑟》等,都成为现在流传较广、影响力较为深远的作品。

诗歌往往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代表,“爱情”诗是唐代诗人常歌咏的题材,李商隐的爱情诗算是最负盛名的,《夜雨寄北》将孤寂之感以及不能如期相聚的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传达出永恒的思念。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此诗,意在将李商隐的真挚的情感、含蓄隐晦传达给读者,当面对郁闷、愁苦以及逆境时,也要用自然平淡的态度去面对。细细品味《夜雨寄北》时,可以感受诗人内心的至情之美和情归深处的境界,也可以从辞藻方面学习诗人笔法的沉郁、用字的瑰丽以及情调的迷离。李商隐《夜雨寄北》成为全社会广为流传的名篇,使得《夜雨寄北》中隐喻出来的“幸福是光明”精神传达到每一个人的心中,穿越时空和文化,引发读者内心相应的再现。同时,李商隐在展现沁人心脾颇为独特的场景时,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希望的重燃,隐含着自己愤懑的同时更期待自己被重用。

此外,李商隐的作品在创作内容上不仅有赠答妻子的,还有赠答诗题和目的的;在艺术呈现上除了用时空意识表现形态,还借用虚实相生、比兴、寄托以及典故的运用的方式进行创作;而他的创作追求包含虚化的朦胧以外,也有非功利性的书写和受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往往也包含着各种思想,展现了对诗歌创作艺术的热爱。总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晚唐时期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受到杜甫和李贺诗歌的影响,大都是情景交融或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上焉者”。

四、结语

梳理《夜雨寄北》的时空意识、美学建构以及教育价值,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作犹如璀璨的繁星在中国文学史上绽放奇异的光彩,给后世的读者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在文学史上长存。李商隐的用字瑰丽、用典之精等,在诗歌技巧和特点上都有着超高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成绩,有着现实意义,且对文学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占据重要的地位,被后人接受和學习。《夜雨寄北》对当代的艺术创作和至情至真的精神塑造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M].吴松江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7.

[2](美)刘若愚.中国诗歌中的时间、空间和自我[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辑[C].莫砺锋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65.

[3]孙景鹏.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J].长江师范学院报,2016,32(01):84-87+144.

[4]张潭秋.浅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75-76.

[5]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01):80-81.

[6]曹原,林艳.论认知视角下诗歌建构中的象似性和隐喻性——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06):109-115.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
挖掘课本例习题教育价值的几点体会
“绳”采飞扬 顿悟绵长
小学数学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例析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好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师生关系
浅析游戏在信息课堂中的使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