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语境下的《哈利 · 波特》

2024-04-27徐宏前

今古文创 2024年14期
关键词:生存困境后殖民哈利

【摘要】本文透过后殖民文学批评的视角,对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进行深度解读,全面解析小说中五类角色之间的复杂纠葛,即倍受歧视的“泥巴种”,不再是独石一块的纯血巫师一族,悲惨的巨人们,被无视的一群小精灵和代表着未来的混血巫师。最后得出结论,即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混杂体”(hybrid),这个混杂体是有多种力量共同构成的,而所谓的纯血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偏执。

【关键词】后殖民;《哈利·波特》;混杂;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4-00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06

后殖民一词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原来受英法德美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殖民的国家纷纷在政治上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然而,这些新独立的国家由于受殖民时间过长,被影响太深,他们在文化上和精神上还没有完全的独立。同时,那些前宗主国,也不甘心自己的完全失败,不断派出文化使者,使刚刚独立的这些国家以前宗主国的文化为标准,去进行文化殖民。这是一种新的不战而胜的殖民方式,是一种文化侵略。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就是要研究及对前宗主国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入侵进行剖析和批判,对前宗主国的傲慢的文化优越感进行揭露和鞭挞。

目前,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共有七部。读者遍布全世界。当然,围绕这个系列,就会有大量的文艺批评作品出现。这些研究文献,有的主要是围绕着小说本身的叙事方法或人物塑造进行探讨,有的从人类学或文化学着手对哈利·波特现象进行阐释,还有的从词源学对《哈利·波特》中的人名和地名进行考证。把目光投射到中国,学者们对《哈利·波特》的研究也已经呈百家争鸣之势,但从后殖民视角去理解《哈利·波特》的研究仍然不够全面。本文主要从后殖民文学批评的视角,尝试如何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解读《哈利·波特》。

一、倍受歧视的“泥巴种”

在小说《哈利·波特》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自身却具有成为巫师的天分。在小说中,作者借助马尔福之口,给这群人取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名称“泥巴种”。在作品中有很多人物被称为“泥巴种”,其中包括赫敏·格兰杰、莉莉·伊万斯、科林·克里维、贾斯廷·芬列里、泰德·唐克斯和多纳汉·特姆利特等人物。而赫敏和哈利的母亲莉莉又是他们中的代表。在小说中,赫敏是“麻瓜”出身,具有爱心和正义感,同时对霍格沃兹魔法学校里的魔法有很高的天赋。她学习努力,成绩优异,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好学生。然而,在学校内,由于她的出身,她却倍受歧视。首先,老师的冷落。斯内普,是她魔药课的老师,在他的第一堂课时他就阴阳怪奇地说“……我可以教会你们怎样提高声望,酿造荣耀,甚至阻止死亡——但是必须有一条,那就是你们不是我经常遇到的那种笨蛋傻瓜才行”(105);可怜的赫敏不知道她的老师因为她的出身,已经把她列為笨蛋傻瓜序列里了!在听到老师这么说时,她的反应是“几乎挪到椅子边上,朝前探着身子,似乎急于证明自己不是笨蛋傻瓜”。(105)同样在这堂课上,当斯内普提问的时候,“赫敏的手臂高高地举到空中”(106),斯内普对赫敏的举手视而不见!继续问罗恩和哈利!然而,这俩学生啥都不知道!此时,斯内普再次提问,赫敏“尽量在不离开座位的情况下,把手举得老高”(106)斯内普继续无视赫敏,还在问哈利!“斯内普仍旧没有理会赫敏颤抖的手臂”(p106),当哈利确实答不出来,就问斯内普“赫敏知道答案,你为什么不问问她呢”,这时,这位老师对赫敏的歧视已经赤裸裸地不加任何掩饰了。“斯内普当然很不高兴”,他对赫敏怒喝道,“坐下!”可怜的赫敏,就是因为自己出身麻瓜,尽管她总是努力学习,想证明自己不是笨蛋傻瓜,可是在那些因为种族歧视的偏见而发现不了真相的老师的眼中,他们就是傻瓜笨蛋,就该低人一等!因为他们的信条就是,只有血统纯的巫师才算得上真正的巫师。

这样的偏见,不仅这些魔法学校的老师有,就连同是学生的德科·马尔福也是受影响颇深。因为亚瑟·维斯莱一家比较亲近麻瓜,马尔福就说“应该把他的魔杖折成两段,让他加入麻瓜的行列”(167),在他看到罗恩肚子痛的时候,居然说“那你就上医院,替我把那些泥巴种都踢一顿”(167)。而当他知道赫敏是“泥巴种”的时候,心中就对赫敏没有任何道理的生出一种仇恨,而对自己有了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在整个系列小说中,马尔福的种种不正常的行为,完全都可以用他对“泥巴种”的没理由的憎恨来解释。其实,这里作者是在向读者展示种族歧视的代际传递的问题。种族歧视的心理必将会通过家庭和社会传递给下一代。特别是那些有权势的种族歧视者,就会传递一种自负和优越感,认为自己比被歧视的人更优越。这种心理会使他们更容易对被歧视的对象进行压迫和剥削乃至侮辱。同样的,由于这样的歧视心理的存在,这些种族歧视的代际传递,也会使得歧视者和被歧视者,都产生一种身份认同的困惑。同样是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同学,他们都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疑问。在自己究竟谁,这个问题上苦恼徘徊,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是什么有巨大的困惑。对赫敏来说,她所焦虑,困惑的就是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乃至出色的巫师,而马尔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自己一些行为进行反思和批判,会因自己或父辈们的行为而悔恨和愧疚。

二、不再独石一块的纯血巫师一族

英国学者杰拉德·巴特勒(Gerald Butler)指出,殖民者在殖民过程中,由于自身出身、文化修养、阶级等差异的存在,逐渐会形成不同的阶层和集团。这些阶层和集团之间因为对被殖民者的态度不同而会产生矛盾和斗争,这种内部的分化从殖民主义的肇始之日起,就会一直存在。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纯血巫师是指那些拥有纯种血统的巫师家族。这些家族的成员通常都拥有强大的魔法能力,因为他们的祖先都是著名的巫师。比如,布莱克家族、格林德沃家族、马尔福家族、雷姆斯家族和沃尔图里家族。这些家族通常使用“泥巴种”这样的侮辱性词汇指代麻瓜出身者,暗示他们血统肮脏,没有成为巫师的资格。而对于亲近麻瓜和麻瓜出身者的纯血统巫师,则被他们视为“纯血统叛徒”。然而,这些所谓的纯血统巫师之间也是矛盾不断!例如,布莱克家族和格林沃德家族,他们之间有着长期的仇恨和冲突。小说中,韦斯莱家族是一个特殊的家族,我们可以把这个家族看作是作者尝试来解构这些纯血统家族和“泥巴种”之间的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种试验。韦斯莱家族是一个古老的魔法家族,罗恩的父亲亚瑟·韦斯莱是韦斯莱家族的家长。亚瑟·韦斯莱是一个有趣、友好、乐观和勇敢的人,他对麻瓜世界充满好奇。并且他喜欢研究麻瓜的东西,经常接受并运用麻瓜的东西来融合魔法。例如,他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使用清洗剂来清洗魔杖,清洗剂就是麻瓜用品,他还曾经制造过一台自动完成家务的机器人,这就是一种麻瓜科技。但是由于他是纯血巫师家族,以马尔福家族为代表的纯血家族就认为他们这个家族玷污了巫师的血统,且将他们视为“血统的叛徒”。其实,这些所谓的纯血巫师,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血统优越性,这在魔法世界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就是一种“文明的优越性”,是一种认为白人文化和种族在总体上优于其他文化和种族的心理偏执。这种理论在历史上被殖民主义者所支持和宣传,因为只有让人们接受他们的种族和文化比其他的被殖民者优越,才能给他们的残酷剥削被殖民者的罪恶解毒,让他们能心安理得地继续支配被殖民者的资源和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进步,这种殖民主义的理论和作法,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谴责、质疑和反对。然而,一些顽固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还是在坚持散布种族和文化优越论,并且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这一点。这种荒诞的行为,会导致对被殖民者的压迫和剥削加重,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种族灭绝和其他的暴力形式。

三、无声的小精灵和悲惨的巨人们

赛义德指出,殖民者往往试图通过强制或非强制的方式,将殖民者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灌输给被殖民者。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的丧失;被殖民者会接受并内化殖民者对他们的贬低和歧视。这种自我贬低和歧视会导致被殖民者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会让被殖民者对殖民者产生依赖,认为没有殖民者的资源和支持,他们自己无法独立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殖民者的压迫和剥削,被殖民者也有可能会产生反抗的意识,这种反抗意识可能导致他们对殖民者的敌意和仇恨,从而让社会矛盾加剧。

在《哈利·波特》这个系列小说中,作者还添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精灵一族。按照书中的描写,这些小精灵是一种有魔法生物,他们的命运就是终身服侍特定的主人,他们被施以魔法要求他们必须对主人极度忠诚!心甘情愿地做主人的奴仆,每天像不存在一样地默默替主人准备好生活用品和食品、打扫卫生、清理各种活动之后的狼藉。必须忍受主人的恐吓和威胁、羞辱责骂而不能有一丝的不满。在《哈利·波特》中,虽然小精灵有许多,但是有名有姓的小精灵就四个:闪闪(巴蒂·克劳奇家族),郝琪(赫普兹巴·史密斯家族),克利切(布莱克家族,小天狼星死后被迫认哈利为主)和多比(马尔福家族,后获得自由)。闪闪是巴蒂·克劳奇家的家养小精灵,因为犯了错误而被克劳奇开除,成了个自由的小精灵,之后开始在霍格沃兹做清洁工。但是,她视自由为耻辱,经常酗酒。因为她已经将殖民者灌输给她的那一套观点内化于心了;她已经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自己的奴隶的身份和命运,所以她才会为自己被开除而感到无比的羞耻和伤心。由此可以看出,殖民主义思想对被殖民者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延续数代,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而另外一个小精灵多比和闪闪完全不同。在系列中,多比原来是马尔福家族的一个家养小精灵,它善良、勇敢、忠诚并且对自由充满了渴望,在马尔福家族,它因为受到粗暴对待而产生不满,后来在被哈利帮助后获得了自由,它非常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自由,因而对哈利充满了爱和感激。最终,为了营救受困于马尔福庄园的哈利等人而中剑身亡。在多比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被殖民者因为殖民统治的加剧而奋起反抗,而这种反抗有时对被殖民者来说是致命的。为了自由和反抗殖民,必要是被殖民者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哈利·波特》中,巨人是一种神奇的生物,他们的身体比人类大得多,“大概二十英尺把,”海格漫不经心地说,“大的可能有二十五英尺。”(345)海格去寻找巨人族回来说,他们只有七八十个了。“只剩那么多了,以前有好多,全世界起码有一百多个部落,但是渐渐都消亡了。当然,巫师杀了一些,但大部分死于自相残杀。”(345)和小精灵一样,巨人族也不是那些纯血巫师的一类人,在纯血巫师的眼中,巨人族也是异类,也是应该消灭的。或者“许多巫师都不操心巨人在哪里,只要他们离的远就行”(344)。历史上,殖民主义者,为了保持自己的所谓的文化优越性,多次对不同民族进行种族大清洗、大屠杀。例如,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驱逐,导致大量印第安人的死亡。根据一些数据,哥伦布到达美洲是,印第安人至少有500多万,而19世纪中期,印第安人已经不足30万了。同时,这些殖民者还会挑唆当地的部落之间不断互相的自相残杀!导致各种地区冲突不断,最后还要这些殖民者来参与调解矛盾。

四、未来的希望——混血巫师一族

混杂一词源于生物学,本指两个物种通过嫁接或交叉授粉而产生的杂交品种。霍米巴巴将这个概念引入到文化领域,提出“混杂性”概念,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融合和混合。该理论认为,有殖民统治所固有的矛盾性所带来的殖民权威的消解,并不是通过宗主国文化与殖民文化之间的抗衡来进行的,而是通过两个对立面——宗主国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两者的混杂化来进行的。本问作者认为,在当今的后殖民主义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混杂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存在于文化之间,也存在于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个个层面。

在《哈利·波特》中,混血巫师指的是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个是麻瓜血统的巫师。哈利的母亲是莉莉,莉莉出身是麻瓜,所以,哈利无法改变他的血缘不是纯血巫师的身份,哈利是一个典型的混血巫师!再看看小说中最大的反派伏地魔的出身吧!他的父亲就是汤姆·里德尔,汤姆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一个麻瓜!而他的母亲是梅洛普,是斯莱特林的后裔,是一个女巫师。斯内普,他的父親也是一个麻瓜,而母亲是一个女巫师。就是说,包括伏地魔在内的强大的巫师,他们都不是所谓的纯血巫师,而是混血巫师一族。在《哈利·波特》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向读者展示,麻瓜就是那些出身非巫师的普通人,有他们独特的优势,比如,麻瓜虽然不会魔法,但是他们可以使用现代高科技来解决问题!小说中的地铁、公交、冰箱、电视等就代表者麻瓜世界的科技进步!同时,麻瓜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小说中的哈利的母亲莉莉和哈利的同学和好朋友赫敏就是这样努力学习的例子。通过把哈利、伏地魔以及斯内普,这些法力强大的巫师描写成混血巫师的事实,作者其实实在向读者暗示:虽然,麻瓜和巫师之间的结合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如果真的有麻瓜和巫师能冲破束缚,那么,他们爱的结晶,将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走向最后的光明和胜利。因为,首先,这种结合是双方的尊重和理解的结果,意味着对彼此的包容和谅解以及不再偏执;其次,这种结合可以为彼此带来诸多益处,比如巫师可以向麻瓜学习科技和学习的方法,而麻瓜可以在巫师的帮助下快速掌握魔法世界的魔法;第三,不可否认,任何婚姻的结合都是爱的结果。有了爱,有了爱情,人世间乃至魔法世界里的一切艰难险阻都变成检验爱情的试验场,最终会被打败。所以,代表着麻瓜和巫师结合的结晶的这三位,才会具有如此大的法力,特别是哈利,还被选成了代表未来的希望。这里,其实作者把哈利的胜出当成了一个殖民主义世界和被殖民者世界未来关系的一个隐喻——只有混杂,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面向未来的正确的方向,所谓的纯血就是一个黑暗的、邪恶的谎言。当然,混杂的结合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和矛盾,但只要看清现实,愿意尊重彼此且努力互相学习,这些困难最终都会被克服。

参考文献:

[1]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M].New York:Scholastic Inc.

[2]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M].New York:Scholastic Inc.

[3]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M].New York:Scholastic Inc.

[4]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M].New York:Scholastic Inc.

[5]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M].New York:Scholastic Inc.

[6]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M].New York:Scholastic Inc.

[7]J·K·Rowling.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M].New York:Scholastic Inc.

作者简介:

徐宏前,男,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猜你喜欢

生存困境后殖民哈利
读《哈利•波特》有感
好脏的哈利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像哈利那样隐身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