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美课程”,塑造学生美好未来

2024-04-27时秋静

教育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美育中华课程体系

时秋静

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进一步坚持五育并举,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依托孔孟之乡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紧密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适其性,美其美”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构建了一套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大美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位学生展现出最美好的自我。

“适美课程”的目标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素质教育。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努力构建具有东小特色的整体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三有五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品行美、慧学美、身心美、博才美、创造美)好少年。

“适美课程”的目标与新课程方案所提出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强调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育、艺术和劳动五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与自我提升。这五个方面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可能展现出不同的优势。通过小学五年“适美课程”的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具备高尚的品德、扎实的学识、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和正确的劳动观。

“适美课程”的结构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三级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课程横向育人合力;坚持学段衔接,形成课程纵向育人合力;坚持课内和课外互补、校内和校外相辅,形成课程一体化育人合力。在全面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校本化实施路径,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同时,积极研发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确保五育并举、五育融合。

围绕“三有五美”的育人目标,学校构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体化“适美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以圆锥体为模型进行结构化设计,分为“三层次五领域”,即自下而上设置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创新类课程三个层次,涵盖人文与社会(润心)、科学与技术(启智)、体育与健康(固本)、艺术与审美(尚美)、劳动与创造(创新)五个课程领域,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始终。同时,将“学科+美育”的教学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课程群”的课程特色融于其中,实现了“三层次”与“五领域”的贯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课程支撑。

“适美课程”的实施

在实施“适美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确保课程的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基础类课程立足课堂,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拓展类和创新类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学科+美育”的教学特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课程群”的课程特色则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确保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基础类课程创新化实施

学校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以“适、探、思、用、创、评”六要素为核心的“适美课堂”。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全体,适宜发展”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以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主线,以知识的建构与运用为载体,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评价,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辨析、感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1+N”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一门国家课程为主导,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深化学生对核心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强化实践性与创新性,进一步提升课程的综合育人效果。

拓展类课程特色化实施

拓展类课程的实施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模式,分别设置美德养成类、智慧探究类、健康竞赛类、艺术表现类、劳动实践类等六大类学习任务群,不断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为了确保课程与学生的需求紧密对接,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调整预开设的课程,并于下一学期提供完整的课程单,供学生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他们的多元发展,学校充分挖掘师生的专项特长,通过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等形式,打破常规的年级和班级限制,实施选课走班制度。学生在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辅导教师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和双向选择,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班級管理活动模式。

创新类课程个性化实施

创新类课程主要采用分散与集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开设节日主题研究类、社会研学类、精品社团研究类等课程,推动课程的个性化实施。

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前,通过实践体验,增加学习经验;学习中,通过项目式学习,促进实践研究;学习后,通过研究性活动,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拓宽学习时空,采用“学期+假期”“线上+线下”双通道模式,开展家校社合作。如在社会研学类课程中,通过探秘济宁市博物馆、体验乔羽艺术馆、走进雷锋纪念馆、探索济宁市科技馆等活动,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里,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科技的神奇、社会的温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科技意识、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拓展学习资源,搭建个性化展示平台。“双减”背景下,学校在推进创新类课程的过程中,以资源建设为抓手,开展了丰富的课程活动。一方面,学校成立了文创社,将文化创意的理念融入课程。通过开展扎染、“妙笔生花”、影视表演、楹联诗文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文化创意的基础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学校还成立了科创会,将科技创新的理念融入课程。通过开展创客、航模、3D打印、小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创新意识和劳动观念等素养。同时,借助成果展示、汇报演出、情景模拟等多样化形式,为学生搭建起个性化的展示平台。

打造“学科+美育”教学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特色

为充分发挥美育与其他“四育”的连接作用,形成“学科+美育”的教学特色,学校以学科理论为基础指导,深入挖掘各学科与美育的融合点,通过“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方式,深化五育融合,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培元”教育目标。同时,充分利用孔孟之乡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课程群”融入教学体系,覆盖“三层次”与“五领域”,使课程实施更具动态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适美课程”的评价

为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学校从课程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层面,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育人评价质量。在课程质量评价方面,通过《“适美课程”准入标准》和《“适美课程”实施评价量表》,严格把控课程质量,确保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结合;在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面,通过《“适美少年”综合素养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师评价方面,通过《“适美教师”评价量表》,激励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完善“适美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为他们未来的美好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美育中华课程体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