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因素,推动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4-04-27宋猛刘艳军
宋猛 刘艳军
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解决好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困境和发展瓶颈,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着力点——
探索适应中职学校特点的德育模式,是落实全面育人工作的核心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学习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紧扣学校高质量发展主题,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积极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构建“1343”德育模式——
“一核心”: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核心,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总要求,遵循德技兼修、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德育新机制。
“三团队”:强化思政课教学团队、教师创新团队和德育管理队伍建设工作。建设思政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思政课示范课堂,强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教师创新团队,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的资源和路径,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加强培育师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根植于心、践之于行,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相互融合,共同发挥引领作用。建设德育管理队伍,由学校领导、系部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组成德育管理团队,按照“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制定教育计划,提高育人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
“四融入”: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融入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构建、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
“三促进”:以思政教育促进师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质、促进校园管理提效。
打造一支政治合格、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
优良师资是职业学校高质量办学的关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保证。在师资建设上,职业院校要结合实际,突破传统思维,跳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固有管理模式,积极吸引吸纳高素质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进入教师队伍,充分发扬劳模工匠的奉献精神、钻研精神、创造精神,大力弘扬胸怀国家、淡泊名利、潜心钻研、敬业爱生、勇攀高峰的教育家精神,为广大教师干事创业提供广阔空间和发展舞台。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入校讲课或作学术交流,开阔教职工的眼界,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学校还为教职工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对数字资源的应用水平,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此外,利用企业跟岗实践和技术大比武等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提高中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社会、产业、企业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开发产教融合课程,着力建设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名牌学科,对专业进行系统、合理规划,力争与市场经济衔接、与职业连接、与企业共建、与科研机构共育,着力培育用得上、靠得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通过示范课堂评选、线上精品课比赛和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学科带头人的培育。
校企双元培育,突出职教特色。根据学科发展要求,打造校企共育、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对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实施双岗双聘,推动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协同发力,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零距离”工学岗位,实施岗课赛证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多措并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建设校园文化,提升育人实效。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比较丰富,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教师团队文化、劳模文化、地域文化等。其中,教师团队文化建設的核心内容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营造良性师生关系,强化“一训三风”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