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习课堂”,让孩子抓住“光”
2024-04-27董欢欢
董欢欢
抓住了课堂,就是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杭州市临平区光华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以下简称光华学校小学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实践“习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教师革新教育教学理念,系统构建了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书写了立足课堂、聚焦素养的学校发展新篇章。
将课堂时间“四六分”,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保证学生自习和讨论的时间,这是光华学校小学部探索推行的“习课堂”的一个特点。2018年5月,光华学校小学部针对学生课业负担和身体健康素质等做了一项千余人的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学校发现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睡眠时间不足、近视率较高、肥胖率较高等问题较为凸显。问题浮出水面,如何探寻解决问题的“钥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习课堂”,成为光华学校小学部探索课堂提质增效路径的一种解决方案。
“学校强不强关键在课堂,课程改革的立足点是课堂,教育改革的立足点也是课堂。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否则,就会出现课堂质量不高,拿学生课余时间来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何谈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第二课堂?”光华学校小学部执行校长徐雪明说。
推行“习课堂”六年来,光华学校小学部将小组讨论、板块驱动、展示分享变成学生课堂生活的一部分,让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情境式教学成为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抓手,逐渐形成了板块结构、生为主体、习为中心、功在课堂的教育教学新样态。聚焦课堂改革,光华学校小学部的实践探索将给各地教育工作者带来哪些思考与启发?
从语文开始,“啃最硬的骨头”
“‘习课堂刚刚实施的时候,学校很多教师认为其更适合理科的课堂,因为理科的教学板块划分比较鲜明。当时有人说,文科没法搞,我不相信。所以,我们首先在语文学科探索实施‘习课堂,先啃最硬的骨头。”徐雪明说。
实施“习课堂”,牵一发而动全身,单是将教师“讲课时间限制在课堂总时长的40%”这一项,就让不少教师心存疑虑: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听不懂怎么办?而在徐雪明看来,限制教師讲的时间,是为了让教师少讲、精讲:“有一次,一位教师一节课问了70多个问题。问题这么多,你说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无效问题?问这些问题又要占用多少时间?”由此,光华学校小学部要求教师摒弃“多讲”,保证学生“多习”,将课堂60%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时间,“习课堂”让新老教师都有些手足无措。“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不想轻易改变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教师初出茅庐,对课堂教学结构划分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徐雪明表示,针对教师在课堂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光华学校小学部一方面邀请特级教师管建刚、张祖庆等到校指导,另一方面组建改课小组,以推门听课的形式,监督“习课堂”的实施过程。
一开始,改课小组听课前会提前通知教师,后来,都是不打招呼随机进入教室听课。“我们进课堂听课的时候,既看教师如何划分教学板块,也看每个板块用时几分钟。”改课小组专家吴月香说。而随着推门听课活动的进行,教师解读教材不够深入、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板块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基于这种情况,光华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不断优化“习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不仅在课堂提问、情境创设、激励奖励等方面下功夫,还借助学科教研组的力量,说课、评课、磨课,力求将每一节课上成示范课。
以光华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杨媛媛执教的三年级《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为例。课上,教师通过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树叶,教师则用工具为学生创造微风和狂风,带领学生想象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感受微风的轻柔与狂风的威力。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们轻松习得了“呢喃”“雄伟”等词的意思,达成了好词积累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作业单中设置了“‘巧耳朵听声音拟声词练习”等题目,帮助学生在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间建立连接。
语文“习课堂”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如何推动数学课堂改课成为重点问题。面对教师的畏难情绪,徐雪明为全校教师上了一节数学“习课堂”的“推动课”。“万以内数的读写”是徐雪明这节课的题目。如何上好这堂研讨课?课上,徐雪明重点展示了课堂教学板块划分的内在逻辑,如何通过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及把握课堂节奏、组织学生自习的技巧和方法。此后,光华学校小学部逐渐形成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板块教学、小组合作、预习自习相结合、习教评一体的“习课堂”教学范式,改变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2019年3月,光华学校小学部“习课堂”1.0版初具雏形;到2020年2月,“习课堂”进阶2.0版,进一步优化了教学反馈、数据检测等环节;再到2021年4月,“习课堂”融入“深度学习”理念,以发展学生学习力与思维力为主要目标,进化到了3.0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光华学校小学部总结出了“习课堂”的四大特征,即板块结构、生为主体、习为中心、功在课堂。其中,“板块结构”包含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检测、学习方式等内容;“习为中心”解释为学后习、习后学、学中习和习中学。“要想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唯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名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徐雪明说。
课堂“三宝”:计时器、红笔和作业单
数学课上,教师用计时器为学生设置一段答题或讨论的时间区间后,拿着红笔快速穿梭在教室中,逐列或抽样批改、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全面了解学生的易错点与正确率;语文课上,教师借助作业单,引导学生自习、试答、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光华学校小学部教学处主任张淼琴介绍,在“习课堂”的初始阶段,光华学校小学部重点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用好计时器、红笔和作业单这“三大法宝”。其中,计时器主要用于设置学生自习、试答、讨论的时间,是教师整体把控课堂节奏和赋予学生“习”的时间的工具;红笔是教师巡改作业、了解学情、监测学生“习”的进程与效果的工具;作业单则是教师基于课堂内容和学生“习”的进程自主设计的,包含前置性学习单、课中研学单和课后任务单的分层作业。
赋予时间“习”、在“课堂场”“习”、大家一起“习”,是光华学校小学部“习课堂”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习”要时间保障、要实时监测、要把握时机。以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一课为例,学生为完成课堂任务“学习关键段落”,需要在设定的时间内(如5分钟)通过自习、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用单鱼骨图梳理呈现相关内容。
光华学校小学部语文教研组教师马青特别强调了作业单的重要性。在她看来,作业单是改变教师“拿来就用”思维方式的一个契机,是反映教师专业能力和创新水平的一面“镜子”,而合格的作业单应满足四个要求。“一要‘精,作业的量不能过多;二要‘准,作业问题要准确对接学习目标;三要‘弹,即根据学生学情,设计分层作业;四要‘巧,教师要用巧思自编课题。”马青说。
从作业单的设计要求可以看出,教师在“习课堂”上讲课的时间少了,课前、课中要做的事却更多了。“‘习课堂对教师备课、上课的要求较高,比如要做到‘把60%的课堂时间还给每一位学生,教师就要在备课中精准把握重难点内容,合理设计各教学板块和作业答题时间;上课时,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宣讲者,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让学生有开小差的机会,课堂才能由‘教为中心变成‘习为中心。”光华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韩玲玲说。
光华学校小学部对教师怎样上好“习课堂”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教师应避免不必要的讲,教学生“习”,并在“习”的过程中做好组织、管理、示范、评价等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动手动嘴动脑。为了明确评课标准,光华学校小学部将“是否将60%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是否在课上完成了70%的作业、是否有80%的学生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评价“习课堂”是否成功实施的三个标准。
徐雪明表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60%的时间还给学生”是硬性要求;“在课上完成70%的作业”是学而时习之的学理,也是为学生减负的一种举措;而要求“80%的学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则是为了向教师传递一种教育理念,即用尊重构建生态课堂,看到后进生。“‘80%的要求明确了教师辅导后进生的责任,让教师清晰地知晓了哪些学生在这堂课之后需要个别辅导。”徐雪明说。
培养“抓光”的孩子
光华学校小学部的教师曾执教过一节名为《抓光》的语文作文公开课。课堂上,教师腕上的手表在阳光下一晃,将一块光斑投在了墙上,學生们看到了它,并开始“追逐”它。“抓光”抓的是什么?徐雪明说:“是孩子们的好奇心,是他们主动探索世界的欲望。”
推行“习课堂”,正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任务驱动下,培养自己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光华学校小学部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正在教授“合理安排时间”一课,引导学生找到“沏茶”的最短时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持己见地“争论”起来。语文课下课了,学生们拉住教师讨论课文《普罗米修斯》中“盗火”的合理性,一位学生说,文中盗火两字加了双引号,这说明虽然其他众神认为普罗米修斯是盗火,但普罗米修斯自己认为是正义取火;另一位学生马上就进行了反驳,他说,如果是正义取火,根本不需要用“盗火”,直接用“取火”就行了。类似以上故事的场景常常出现。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最好也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徐雪明说,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做到“一个呵护、两个尊重”,即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是有情怀、有良知、懂规律、理解教育本质的人才会真正去做的事情。推行“习课堂”正是为了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去感知、理解教育的本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导师和伙伴,散发“光”、成为“光”。
“习课堂”在培养“抓光”的孩子方面有哪些优势?在徐雪明看来,一是加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二是让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比如,线上教学期间,光华学校小学部的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因为在家学习而懈怠,而是展现出了非常强的时间管理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习课堂”从线下走到线上,不仅跨越了学习空间的“鸿沟”,还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花”。
课上功课做足,课后才能有余,才能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课余”。近年来,光华学校小学部开发了丰富的拓展课程、开展了解放午间活动,每学期还开展一次研学周活动,让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清明研学周中,一到六年级学生分别开展了“艾草什么味”“南宋人怎么过节”“一个蛋的生命”“雨为何纷纷”“明前茶为何贵”“追思祭英烈”等活动。晒秋研学周中,学生们不仅在田间地头采摘到了南瓜等各类蔬果,还在学校和社区的支持下,摆起小摊,做起了“生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一周时间里,学生们不用上一节文化课,这是‘习课堂带给学校的底气。”徐雪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