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

2024-04-27孙袅袅

教育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批判性论点文本

孙袅袅

批判性思维通常被定义为一种高阶思维技能,包括独立思考、逻辑分析、有效推理,以及对信息和论证过程的评估与反思。在教育领域,批判性思维被视为培养学生理解力、创新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而在现实生活中,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作出明智决策,并在社会中扮演积极角色。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深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学术成功的关键,更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进行了实践研究,尝试了以下策略和方法——

问题引导法,即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如“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思考,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和讨论不同的观点,以此培养他们综合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即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同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产生批判性思考,增进对文本或相关问题的理解。

元认知策略,即引导学生以日记、思维导图等方式记录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自身的思考模式和策略,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这些策略的有效性不仅得到了笔者个人教学经验的验证,还有众多教育理论和研究的支持。例如,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强调了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技能的重要性,这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相一致。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也强调了同伴间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这支持了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而关于元认知策略的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等的研究也证明了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实践——

文本分析与解读

文本分析与解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世界,不仅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文本时,他们不只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如,在学习古典诗词时,可让学生先从诗词的表层含义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创作动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文本的内涵,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现代小说的教学中,则可侧重文本和个人的联系,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解读文本中的角色和情境。通过个人化、个性化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掘文本的多层含义,并在此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除了理解文本内容,文体分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美学特征,通过对文体特点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培养学生深度分析文本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之间的比较。比如,将不同时期的作品或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的对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宏观的文学观,也能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提问和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只有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

写作与创作

写作与创作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写作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提出开放性的话题,设计创设性写作任务。开放性话题如“如果你有机会改变历史上的一个事件,那会是什么”“科技发展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等,这样的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学生需要自己构建论点,并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支撑来展开论述。

向学生强调论证结构的重要性。一篇好的论文不仅要有清晰的论点,还要有系统的论据和论证。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引用文献、使用数据、举例说明等方式来支撑他们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怀疑,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论点,预见可能的反对意见,并提前准备反驳的论据。

鼓励学生进行同伴评审。在写作过程中相互阅读和评论对方的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更多的視角审视自己的作品,也能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来锻炼批判性思维。

此外,写作与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教师可定期组织写作工作坊,让学生有机会深入讨论写作技巧和策略,分享写作经验,并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之,写作与创作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写作,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提升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方式,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文本,还能够评估、反思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批判性阅读的技巧融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能力。以下是笔者采用的一些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

问题化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不断提出问题,例如:“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个论点有什么潜在的假设?”“这个例子是否充分支持论点?”等。

寻找证据。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使用的证据,评估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相关性。

辨识观点和偏见。帮助学生识别文本中的主观色彩,包括作者的个人信念、文化背景以及可能影响论点客观性的偏见。

对比不同文本。让学生阅读观点相对立或与主题相关的不同文本,比较和对照这些文本的论点和论据。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多角度解读的文本作为阅读材料,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思考。比如,在探讨社会问题的文章中,让学生先自行分析文本,然后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他们的理解,最后在全班范围内开展辩论。此外,还可让学生撰写阅读日志,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反思。这些日志不仅能帮助学生跟踪自己的思考过程,也为他们提供了反思和批判性分析自己阅读习惯的参考。

实践可知,通过批判性阅读的练习,学生能够养成批判性的眼光,他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成了积极的、有判断力的知识建构者。这样的能力对于他们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都是极其有益的。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和教育体制的支持。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定能培养出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

猜你喜欢

批判性论点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