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比较·建设 ——初中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2024-04-27苏丽

教育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批判性笔者

苏丽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不同学者、專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观点。从语文学科来说,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体现为面对文本有独立思考的态度,有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思维品质,并能在梳理、质疑、辨析中提高阅读质量。这一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亦有相关表述,如在核心素养内涵的“思维能力”部分指出“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中明确“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十分重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质疑——勇于对教材“挑刺”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和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是教师冲破教材束缚,打破思维篱墙的关键。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绝大多数时候教师都是以灌输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而很少去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让学生站在作者、编者的角度思考:假如不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有没有更好的表达形式?臣服于教材的教师,只会培养出臣服于教材的学生。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师生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成为“建设者”,勇于对教材“挑刺”。

例如,笔者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讲到排比句也要讲究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出示了文中这样一组排比句:“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有没有更合理的排列顺序?有学生回答:“可以把第三句放在最后,因为第三句最长,并且似乎与另外三句不一样。”另一学生补充:“可以把第三句放在开头,因为‘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是写实的,而‘抒情‘思索‘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是写虚的。”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们高声朗读自己调整语序后的排比句,脸上溢满笑容,语调自信铿锵——还有什么比“质疑”教材、修改课文更有成就感呢?

又如文言文。文言文原本没有标点符号,教材编者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添加了标点符号。笔者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文中的一个个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教材,在趣味辨析中提升学生分析文本逻辑层次的能力。如笔者在研读课文《大道之行也》的详写部分时,发现文中一处标点符号的使用有待商榷,那就是“男有分”前面的逗号,笔者认为应改为句号更为妥帖,便查阅了《礼记·礼运》在网上的不同版本,不同版本此处的标点确有不同。古诗文网中,“男有分”前面使用的是句号,而在360百科中,“男有分”前面使用的是逗号。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再来重点看看第二层的详写部分,我觉得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那就是“男有分”前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句号。你们觉得呢?说说理由。这个主问题,看似是在讨论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实则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深处,对文章的结构肌理进行细致剖析。学生摆脱了固有思维的束缚,点燃了质疑精神的火种,并在条分缕析中深刻理解了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比较——善在比较中辨析

比较是指学生能对相关的文本或结论进行评析,寻出各自的侧重点,作出客观的判断。比较可以同中求异,得出新的认识或方法;也可异中寻同,找出规律。善于作比较的学生,会对比阅读不同的文本,寻找异同;会对比赏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形成独特的语言感知力;也会把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同学的见解作对比,取长补短,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同人异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同人异文”,即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既可以通过“求异”也可以通过“求同”来整合联结,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该作者的创作特色和精神世界,提升语言鉴赏力。例如,笔者曾开展过“李白诗歌中常用意象”的群文教学,由《行路难(其一)》联结了《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上李邕》三首诗歌,在联读中发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诗中的意象特点是密不可分的。李白喜欢在诗歌中选择使用极精美、极大气、极梦幻的意象,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有酒、月、剑,正是这样的意象群,才会使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单篇文本教学,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在比较中才知优劣,在比较中方见语言表达高下。例如《灯笼》的教学,笔者设计了“对比式玩味语言”环节,即让学生通过对比,品味原文好在哪里。

原文: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改文:在一个下雪的夜晚,乘着马疾驰。来到荒凉的郊外,努力寻找一家客栈住宿,常常让人忘记已经走了多远。

学生比较后发现:原文多用四字短语,用语简洁,化用古文,古典雅致。

如何让学生学会从他人的观点中捕捉有用信息从而修正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思考,可以把学生答问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这样的留痕,让学生既能关注自己的答案,也能关注别人的答案,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观照,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纵深处,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问题有更全面、深入的思考。

建设——重建自己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的重点绝不是批判,绝不是培养“杠精”,而是建设,即突破自我认识的藩篱,形成新观点、新方案。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天生就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例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本着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雨果没有因为自己是法国人,就以法国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而是以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英法两国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又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丁肇中教授认为,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 平天下”。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即实验精神。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后,丁肇中发出号召:使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丁肇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并重构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学习这些课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看待事情的立场、理性思考的态度、有理有据的说理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材与课堂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生活大天地,关注身边事,遇到觉得不合理的事情,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合理?怎样做会更合理?例如,一名学生针对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写了一篇随笔:“开幕式那天,我发现无论是哪一个班的方阵,都是面对着主席台表演,背对几千名学生。对此我很是不解:策划者为何要让班级在表演时背对着怀着激动心情的同学们,而只面向主席台上的十几个人呢?如果出于评委要对表演打分的考虑,那为何不能请前面的鲜花方阵往后挪一挪,再让评委移步至草坪,与同学们一起欣赏表演?”这位学生的文字里,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他不仅提出疑问,还想出了改进措施,确实更合情合理。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质疑·比较·建设”三部曲,让笔者的语文课堂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笔者相信,长期坚持,定能点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火花,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批判性笔者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标点符号争吵记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标点符号的争论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