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末年的打卡地:熹平石经

2024-04-25刘冬颖

文史知识 2024年1期
关键词:石经太学蔡邕

刘冬颖

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地标景点,引人心向往之,流连忘返;总有一些精彩人物,令人仰慕倾心。回到东汉末年,如果采访一位都城洛阳的青年:你最想打卡的景点是哪里?也许他会两眼放光地说:太学的石经啊!不只洛阳青年向往打卡太学石经,东汉末年,全国的文化人最想打卡的地方都是太学的石经。

太学的石头有什么好看的,这要从石经的书写者蔡邕说起。

蔡邕在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才华,据《后汉书 ·蔡邕传》记载,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人,善鼓琴,精通音律;亦擅长数术、天文;为辞赋大家,尤长于碑记;通经史,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虽因事流放未及完成,但所著十意受到汉灵帝关注、嘉许。蔡邕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藏书超过万卷的藏书家。西晋张华《博物志》一书上说:“蔡邕有书万卷。”这里的万卷绝大多数应为竹简,这可是个惊人的数字,所以《博物志》才当作奇闻轶事记录了下来。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明星,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偶像。其中就包括后来的一代霸主曹操。曹操与蔡邕相差二十几岁,对蔡邕的才华和蔡家的万卷藏书,曹操就曾经倾慕不已,这为后来蔡邕女儿蔡文姬被掳匈奴后,曹操迎“文姬归汉”埋下了伏笔。

蔡邕最负盛名的是书法,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张彦远《法书要录》收录〔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的美评传之后世。在中国书法史上,蔡邕不仅是隶书的集大成者,还有所创新,有“飞白书”的故事流传至今:汉灵帝命工匠修理皇家藏书所在的鸿都门,一天,蔡邕到鸿都门公干,只见工匠正用刷子沾满石灰水刷墙,刚开始刷的地方白灰均匀饱满,最后刷到的地方则白灰斑驳,露出墙面。这一普通的场景,蔡邕目睹后,却似有所悟。回到家里,他做成刷子式样的笔,然后饱蘸浓墨,仿照粉刷匠的动作运笔,反复练习,创造了一种新字体“飞白书”。“飞白书”的笔划,浓墨、淡墨与枯笔对比,更具艺术美感。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蔡邕的名人效应,使得“飞白书”曾一度极为盛行,为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所推崇,常用于匾额题字。王羲之、王献之、唐太宗等皆酷爱飞白,并擅长书写。实践上的创新,促成了蔡邕在书法理论上的思考,《笔赋》《篆书势》等文章,不仅讲述了书法技巧,更强调了书学思想中的“散”与“势”,“散”指的是书写过程中舒展胸怀,抒发情性,“势”则是内心与自然律动下的笔势,是将生命的精彩凝结于书法之中。

史学家的博通和创作习惯使得蔡邕的文字长于刻画、品评人物,蔡邕还将史书的“春秋笔法”运用到碑文中,他撰写的碑文叙事精简、文辞工整、长于用典、雅正蕴深。当时人以请蔡邕撰写碑文为荣,又因为蔡邕为人正直,不仅为官宦名士写碑文,也为庶民百姓撰写,更为世人所钦佩。后世将他的碑文当作碑文创作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 ·诔碑》曾称“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

蔡邕的传说总是很多,据《后汉书 ·蔡邕传》,蔡邕擅长抚琴,汉桓帝时因之被举荐进京,但蔡邕认为靠琴技做官是耻辱,是亵渎艺术,走到半路就托辞生病返乡了。蔡邕做官后因直言犯谏被贬流落吴地期间,曾寄宿农家,一次农夫烧柴做饭,蔡邕闻听木柴爆裂的异响,知道这是一块制古琴的上好木材,马上从灶膛中把木柴拣出来,竟是一块梧桐木!做成古琴,音色果然非常美妙,但是木头的尾部已经被烧焦了,所以称之为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代名琴。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唐代李贤注《后汉书》引南朝宋张骘《文士传》等文献,还有柯亭笛的传说。说的是蔡邕被贬在会稽高迁亭时,这里绿竹猗猗,引发了蔡邕取竹制笛的逸趣。可是竹林里挑来挑去,也没有合适的竹料,蔡邕只好扫兴而归,走到一个名叫柯亭的竹亭歇息。蔡邕偶然看到亭子壁上的一根竹子丝纹细密,又圆又直,是做竹笛的最好材质,赶紧请工匠拆下来,笛子作成后,音色不同凡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焦尾琴和柯亭笛往往被比喻成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成为经典意象,走进文人墨客的笔端。宋代曾丰《载欣》一诗:“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出大都邑初何心,直为钟期旧知音。 ”清纳兰性德《水龙吟 ·题文姬图》词:“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 ”都表达了知音难觅、抱负难舒的感慨。

汉朝时人以经典为尊,但因为是竹简书写的时代,没有国家统一的经典定本刊行于世。在经典文本传承、传抄的过程中,多有讹、脱、倒、衍,影响了经典的正确传述,学习者更是因为所据版本的不同,对经典的理解产生歧义,甚至造成纷争,今古文诸家各执一词,聚讼不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任议郎一职的蔡邕与几位大臣一起向汉灵帝“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后汉书 ·蔡邕传》),这一建议得到了汉灵帝的批准,并命令由蔡邕主持完成。蔡邕主持的校定“六经”的工作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使前代经典得以正确地传述,另一方面可以方便老百姓依据官方校订的经典定本,核对自己抄写的经典文本。

校正经典的工作完成后,“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后汉书 ·蔡邕传》)。蔡邕所书经典,经王国维先生考证为今所谓“七经”,分别是《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春秋公羊傳》《论语》。蔡邕以丹砂为墨,用隶书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再由刻石工人凿刻。从公元 175年开始,到 183年刻制完成,历时九年时间。石经因放在洛阳太学所在地,被称为“太学石经”;全部石经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但它在历史上更为人知的名字是“熹平石经”,因为是在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刻制的,便以此为名。“熹平石经”共有高约三米、宽约一米的石碑四十六块,碑林气势宏大。“石经”可以看作是印刷术发明前的

经书善本,起到了订误经典文献真伪、平息经义阐发纷争、为读书人提供儒家

经典官方善本的作用。石经刻成后,轰动京师洛阳,进而轰动全国。蔡邕这样的传奇书法家的笔墨,自然会被世人视为珍宝。“熹平石经”在书法史上被认为是隶书的巅峰之作,蔡邕用笔刚柔并济、方圆兼备、雄健端美,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后汉书 ·蔡邕传》记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前来参观“熹平石经”,不少人还拿着竹简和笔墨在石经前抄写学习,边核对自己抄写的经典原文是否正确,边学习蔡邕书法,每天千馀辆车来往于此,热情的粉丝造成了洛阳太学区的大堵车。

历史上有学者对“熹平石经”是否为蔡邕一人执笔存疑,四十六块碑,二十万字左右,用丹砂在石头上隶书书写,一天最多也就能书写一千字,算上休息日,二十万字至少需要书写一年的时间。所以有人认为“熹平石经”是由多人执笔书写,不是蔡邕一个人完成的。因为没有确定的历史资料,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历经一千八百多年的时光烟尘,“熹平石经”目前只剩八千八百多字的残碑,分别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等地,让今天的我们也能从石经的一撇一捺间,领略曾经的当时打卡地风采。我们无法以残碑考察“熹平石经”所有的石碑是否由蔡邕一人完成,但是蔡邕打造的名胜“熹平石经”,却成为历史上的传奇,开创了我国古代石经的先河。自“熹平石经”开创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典范本,中国历朝石经的刻写不绝于史,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等。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石经太学蔡邕
飞白的创新
石经
蔡邕听琴
韩国古代石刻文字考释问题及华严石经文字的复原
Isolation and callus formation of Gracilariopsis bailiniae(Gracilariales, Rhodophyta) protoplasts*
嵇康·绝响
蔡文姬辨琴
我国古代官办最高学府洛阳太学概况
蔡邕:“艺不压身”忽悠人
《泰山石经》文字结体特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