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2024-04-22杨成

求知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组织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和落实,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然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思辨性阅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究,能逐渐形成批判质疑精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实现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同步提升,进一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简要分析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并针对思辨性阅读活动的组织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活动;组织策略

作者简介:杨成(1972—),男,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中心小学。

思辨性阅读活动的开展旨在锻炼学生“慎思”和“明辨”能力,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其具备一定的思辨意识,有利于其思维品质的提升,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丰富的思辨性阅读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他们将阅读成果内化为人文素养,实现语文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中的教育价值

(一)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浅层学习的方式,通过多个维度的分析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达到锻炼思维品质目的[1]。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思辨性阅读活动的开展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了解。而后由教师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在推理、归纳、对比中总结出最终结论。对答案的探寻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思维中的质疑与批判,利用思辨性阅读活动便能养成这些优秀的思维品质。可见,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满足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思辨性阅读活动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利用新颖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促使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中,认真阅读文章具体内容,在质疑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感,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积极配合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对阅读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分析文章、思考问题、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充分激发自主探究意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促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共同提升。可见,思辨性阅读活动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构建一个庞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以理性的阅读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到阅读的魅力,发挥出思辨性阅读活动的最大价值。

(三)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思辨性阅读活动的出现对传统授课手段产生较大冲击,有效弥补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漏洞,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落实思辨性阅读过程中,学生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会根据他们的基本学情与阅读素材的重难点内容提出多元化的互动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起到锻炼思维灵活性的作用。如此一来,学生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文本的赏析,能够辩证地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踊跃表达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经过思考、质疑、整合等流程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的思辨性思維能力得到提升,逐渐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文章深层次内涵,结合现有的知识积累对文本产生全新且深刻的认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问题驱动,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分析课文时不能局限于文字表现的内容,而要学会提出问题,找到支撑论点的论据,以此保证阅读有效性[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和带领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是段落时学生能够主动表达疑问,逐渐养成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当学生提出问题或是得出结论后,教师要继续追问“为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再次投入到阅读中,探寻文章深层次内涵,并用口头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以此理清阅读思路,对文章框架和故事脉络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问题驱动的方式为师生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机会,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课堂提问者,学生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疑问,并在正确的引导下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达到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教育目的。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当学生完成文章的泛读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恐龙种类的图片,引导他们结合教材中提供的信息以及现有的知识积累归纳恐龙的特点。“骨骼中空,身体轻巧”“脑颅膨大,行动灵敏”“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等答案层出不穷。教师继续追问:“你们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是否有科学依据?”而后带领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章,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准确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精神品质。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恐龙飞向蓝天这一阅读主题提出新颖的想法,使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了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教师可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的矛盾处、相似处进行提问,让他们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汇总答案,在深化文章理解的同时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二)搭设支架,增强思维的层次性

小学生受成长环境和认知特点的影响,在思维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概而论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因此,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搭建阅读支架,为学生指明阅读的具体方向,同时也能让他们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能围绕这个支架展开想象,循序渐进地总结出课文中心主旨,有效增强思维的层次性。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概括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收集用于支撑自己论点的相关材料。而后教师构建阅读支架,使学生理清阅读的具体思路,按照一定顺序整理出自己的观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同学互相分享,提出认同或反对的意见。对思维成果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技巧,使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3]。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主要讲述关于“圆明园毁灭”的内容。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先行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以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为切入点进行阅读,了解园内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接着提出问题:“这样一个不可估量价值的圆明园却毁于一旦,它毁于谁的罪恶之手?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在明确的指引下,学生自主阅读第五自然段,标记出“闯、搬、掠、毁”等体现侵略者残暴和野蛮的词汇,并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得出的答案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学生之间讨论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根据教师搭建的阅读支架进行深入研究,逐渐理清课文的基本框架,增强思维的层次性,充分了解圆明园被毁的全过程,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师生对话,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师生互动是顺利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的重要支撑,不仅能够营造活跃的班级气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阅读环节,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其经过教师的指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深度阅读的效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单调的模式,没有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收效甚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正确答案。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开拓思维,借助思辨性阅读活动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4]。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为例,教师要求学生一边阅读文章一边分析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并做上标记。有的学生认为是“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教师先是肯定学生的答案,接着引导他们说一说从“天衣无缝”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自行分析,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最终结论:“动作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细节描写更加生动。”然后,教师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疑问,给予相应的提示后,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展开深度思考,使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动作、神态、语言等,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日后的写作训练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师生对话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研究方向,使其阅读思维变得更加深刻,切实保证思辨性阅读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四)多元质疑,深化思维的批判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问题的答案,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辨性阅读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他们敢于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文章生成独创的观点。因此,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是指引者,要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文本,在批判质疑中形成全新的感悟,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研究,能够使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的中心主旨,深刻体会角色情感的变化,对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产生个性化的观点,达到深化思维批判性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针对其他同学的意见提出不同的见解,敢于阐述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多元质疑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桥》为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文中的矛盾点,即老汉将逃跑的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这一举动是否说明他不够爱自己的儿子?此话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老汉的行为没有尽到父亲应尽的责任;有的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正说明了老汉的大公无私、坚守党性,后面的“推儿子”行为同样能彰显浓浓的父爱。经过争辩与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通过对老汉“党性”与“父爱”之间矛盾的刻画,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这不仅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还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在讨论中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认真聆听他人发言,并及时反思问题,达到深化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接受他人的观点,在批判阅读中提高学习效率[5]。

(五)拓展阅读,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生语文科目的学习提供较大帮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语篇内容,在互联网中收集相关的拓展素材,选择符合班级学生基本学情的课外读物,使他们在思辨性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多元的阅读素材,开阔眼界的同时还能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充分提升思维的发散性,学会根据某个观点提出若干个新颖的想法。通过拓展阅读素材的方式,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优质的课外读物,这不仅能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还为思辨性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达到增强发散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泛读课文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文中提及的主要事件。通过深入思考,很快便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观點:“文章一共记录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五件事。”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逐渐理清文章脉络,明确这篇课文的梗概。而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原著的目录,让学生自行挑选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思辨性阅读,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国后,他通过哪些方式成为百万富翁。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的影响力非常大,存在多个翻译版本,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鉴别,选择相对精准的素材进行拓展阅读。教师借助这样的方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其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能深刻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形成自身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从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思辨能力[6]。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指引,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质量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思辨性阅读活动可以通过问题驱动、搭设支架、师生对话以及多元质疑等方式加以落实,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秉持批判质疑的原则展开深入研究,充分锻炼思维的深刻性和创新性,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李彩霞.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J].学园,2022,15(36):19-21.

王翔,林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路径[J].林区教学,2022(12):109-114.

孙江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要“四个搞明白”[J].小学语文,2022(12):19-24.

孙旭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尝试[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11):27-29.

张芳.思辨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J].黑河教育,2021(12):40-41.

王万致,陈顺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J].语文建设,2021(22):26-29.

猜你喜欢

组织策略小学语文
基于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问题探讨
英语学习组织策略辅导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
高中生物互动式课堂的组织策略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