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推动阜南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探究

2024-04-22乔伟卢庆广

求知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

乔伟 卢庆广

摘 要:为实现2035年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解决阜南县域城区学校大班额严重、乡村学校生源“空心化”问题,阜南教育局提出了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的措施,以推动阜南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梳理了国内外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的相关研究,根据阜南城乡教育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理论构建,对阜南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阜南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立项项目“以阜南为样本的皖北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共同体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2104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乔 伟(1973—),男,安徽省阜南县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

卢庆广(1983—),男,安徽省阜南一中。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阜南县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意见》文件精神,推动皖北阜南城乡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阜南县教育局在分析城乡教育规模、结构、体制、质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借鉴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构建教育共同体模式,积极探索皖北阜南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共同体办学模式——融合型、共建型和协作型。此模式实施以来,在实践中融合了阜南城乡学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元素,打上了“皖北阜南”的烙印。

一、精准把脉阜南教育发展现状,探寻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

笔者对国外关于“教育共同体”的研究进行细致梳理,同时认真分析国内的发展情况,结合阜南教育实情,探索阜南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之根脉。

(一)国外教育共同体发展梳理

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了共同体理论,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博伊尔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理念,霍德提出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基于此,教育共同体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学习者结合在一起,以合作为核心,使学习者通过分享技术、资源、经验、价值观等方式,共同学习和互相交流。

寻求共同发展之路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此类共同体的实质是学校之间的合作,这种内涵式发展模式下的合作往往通过共享稀缺资源、恪守发展理念,探寻最佳成长路径,打破了“1+1=2”的模式。目前,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共同体已有很多,如美国的旧金山湾区(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剑桥―波士顿区(the Cambridge-Boston Region)。

(二)国内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情况

鉴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一些学者强调,城乡教育早期的互动方式应该以城市教育为参照,城区学校应主动帮扶乡村学校,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在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取向下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这样更容易打破城乡二元僵局,而且,在发挥城乡教育区域性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能更好地促进城乡教育互动联结、相互帮扶、相互合作,从而缩小差距,让城乡教育公平、协调发展,共生共荣。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城乡教育质量。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共同体发展较早,模式较成熟,能有力推进区域教育的发展。

二、顶层构建“融合共建协作”模式,推动阜南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为推动阜南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中共阜南县教育工委根据皖北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积极筹划,顶层构建“融合共建协作”的共同体办学模式。

(一)亲密融合,让城乡学生共浴教育公平之阳光

在倡导教育公平的背景下,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模式为乡村学生综合能力、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城乡学校采取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模式办学,可让城区名校优质资源下沉,让名师、名校长走进乡村校园,驻点管理,把科学的管理理念、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一整套的章程、制度、方案、评估细则等管理体系融入共同体中的乡村学校,使乡村学校与城区牵头学校形成统一的育人价值观。在此背景下,乡村学校可结合校情学情,借助同课异构、跟岗研修等方式,通过听取名师授课、观摩、评课、议课以及开展讲座等实践活动,基于新课改理念,树立大教育观,彰显公平、平等的教育价值观。如此一来,乡村学校也能以城区学校的教育思想、理念、管理模式等办学,让乡村学生享受与城区学生同等优质的教育。

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学生(或特殊学生)融入城区学生(或普通学生)中,还有利于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乡村学校挂牌城区名校的校牌,城区优质师资、先进的管理理念等下沉到乡村学校后,乡村学生不用远离家门就能享受到与城区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模式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让共同体中的乡村学校与城区牵头校共享资源,如教学设施、优质师资、管理理念与成型的科学管理模式等,实现优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一是让乡村学生有权利和机会享受优质教育,促进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二是有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基础。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模式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总之,这样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包容性,让他们做到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互助共建,让城乡教师共享专业成长之快乐

近年来,皖北阜南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乡村学校,尤其是偏远乡村学校远离城区,交通不便,年龄较大的教师占比大,他们同时还存在职业倦怠问题,教学模式僵化,教研积极性不高;年轻教师缺少引领,纷纷流向城区;学校学习氛围不浓、教学质量不高,生源流失严重,出现“空心化”问题。为此,阜南县委县政府、阜南县教育工委依据教育现状进行顶层設计,构建了共建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即组织城区优质学校协助共同体中的乡村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业务管理,使乡村学校共享城区优质学校的优质资源、先进管理理念、高效教学模式、学校文化成果等,与城区学校共建共生发展。

1.政策倾斜,激发共建型共同体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

对于每年一度的评优评先、人才选拔任用、活动评比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以文件形式对共同体中的乡村学校单独划块,提升名额比例,而乡村学校教师以及下派到乡村学校的城区教师共享所给的指标,并享受主管部门下拨的偏远地区乡村学校的补贴。共建型共同体中作为牵头者的城区学校所帮扶的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后,城区学校教师也可获得奖励。这一系列的政策倾斜,激发了共同体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奠定了基石。

2.课堂共研,绽放共建型共同体学校教师的教学智慧之花

名校名师下沉到共同体乡村学校,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研,同台论坛、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共研新课标和新教材,共建管理新理念和教学新模式。在共建中,教师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使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得到城区优质学校的指导,提升共同体内学校师生的发展水平,增进教师之间的友谊,增强乡村学校的教研能力。在共建共研共享中,共同体中的乡村学校教师可绽放教育智慧之花,开阔视野,共享名师带来的先进教学理念,创新课堂,让课堂教学设计更有艺术。此外,将富有乡村特色的教育元素融入教学中,城区学校教师的教学也会更有个性,从而增长教学厚度,提升教育深度,提高自身素养,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3.教育共观,激发共建型共同体学校教师的教育情怀

教育是良心的事业。教育共同体教师可在管理制度共建、教研模式共拟、优质资源共享、学校特色文化共生中增进了解:乡村学校教师能受到城区学校名师的感染,从而反观自我、感叹自我,进而提升自我;城区学校教师也能在交流中发现乡村教师身上的骨气、志气、意气——身处偏远地区不埋怨,扎根乡村教坛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乡村学生,从而受到感染,抛弃杂念,激发教育情怀。如此,城乡教师可在共建中共享互补,厚积素养内涵。在共建中,城乡教师经过实践的磨砺,可建立交流互学的长效机制,争相成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合格的人民教师、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既要有扎实的渊博学识,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要有真诚的仁爱之心,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通力协作,让城乡学校合创优质教育之生态

乡村振兴必须乡村教育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的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保障。阜南县过去是贫困县,城乡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家长更乐意把孩子送到城区就读,因此,城区各校出现大班额现象,而部分乡村学校则存在“空心化”问题。对此,阜南通过构建协作型教育共同体模式,创新城乡学校合作方式。历经三年的实践研究,阜南县的协作型教育共同体模式办学成效显著。

1.精准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均衡发展后,阜南县委县政府、县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构思协作型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并注重实践研究。比如,发动一所城区优质学校与一至五所乡村学校结对联盟,鼓励城区优质学校借助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的项目协作,给予共同体中的乡村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教师的高端培养、适用的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指导、引领和帮扶。如此可使乡村学校在与城区学校的携手合作共进中发展,使共同体中的双方实行“机制与愿景协同、教学与研训协同、教学与考核协同”的协作模式,为乡村学校的建设进行重新定位和顶层设计,给乡村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通力协作,增强乡村各校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城区优质学校向协作型教育共同体中的乡村学校选派名师名校長、教学骨干,通过校长论坛、名师讲座、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校本教研、学生互动交流等手段,采用听课、评课、磨课等方式,与乡村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在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走进学生中,对乡村学校教育教研、教情学情进行了精准把脉,及时给予引领、指导。此外,城区优质学校借助教学常规管理机制、年轻教师交流培养机制、城乡校际集体备课机制等,促进乡村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建设、教师梯队培养、教学质量提升、校外课后实践、课题行动研究等方面实现联动发展,不断提升成员校教育品质,增强乡村学校教师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友好协作,增添乡村学校师生的活力

在协作型教育共同体模式下,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举行了教学观摩、集体备课、名师名校长论坛、课堂大练兵、教学教研沙龙等活动,使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教师研训等方式有了创新,较好地促进了乡村学校师生同享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这种以研促教的方式,让乡村教师能与城区教师面对面友好协作,与学生亲密接触,不仅能培养乡村教师的学科素养,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还能有效促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互联网+”背景下,协作型教育共同体模式的实施还利于城乡学校间的教学协同、师生协作,如开展同步课堂,使城区学校优质课堂教学同步至乡村课堂,以远程传递课堂的形式,进行线上教学教研活动。这样一来,偏远乡村学校也可以共享城区学校教师优质的课堂练习设计、别致的教学设计和可用的教学资源等。这样既能增长乡村师生的见识,开阔乡村师生的眼界,激活乡村学校教育的“半亩方塘”,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让学生收获快乐,为乡村师生增添活力。

三、总结

综上,以阜南为样本进行皖北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共同体模式的实践研究,不仅能激励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加快阜南县城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步伐,还能令乡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区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公平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邵晓枫,刘文怡.中国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共同体演进与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4):86-92.

钱丰收,王颖,袁舒雯,等.区域性“互联网+”继续教育共同体构建:以安徽省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20,30(6):103-110.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SW+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相关问题浅析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浅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政策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