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政策
2016-12-06李希
李希
摘 要: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 缩小师资差距已成为缩小义务教育差距的关键环节。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对于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流动政策;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效益
一、教师流动政策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师流动政策问题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的角度来看,具有很重要社会意义。当前优质教育资源日趋集中城市,将引发农村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缩小贫富差距的流动力量将日趋削弱。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所引发的“择校热”问题,破坏了教育公平,导致了教育腐败的增加。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岗位流动可以有效缓解优质教师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择校热”问题,从而逐步提高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二、我国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教师流动实践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开始逐步实施城乡教师交流政策,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师资配置的不均衡问题,同时为后续进一步加大教师流动力度提供了政策思考,积累了经验。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新义务教育法》修订之后,为改善教育民生问题,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实践在一定区域内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以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沈阳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实行教师流动“人走关系走”,突破了过去临时、非常态的流动的模式。成都市推行了教师“县管校用”,打破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山西晋中市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等。重庆市从 2013年起也将在个别地区试点推动教师定期流动,并将与中小学领导干部提拔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以缩小校级间差距,解决择校热。虽然各地教师定期有序流动虽然还未达到常态化,但已经走在了实践探索的道路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关于促进教师流动政策效益提高的思考与建议
在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导向下,教师流动政策效益昀大化必须体现在,能有效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亦能促进教师发展,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流动效益的基础
一是要规范和逐步提高教师入职标准和要求,使教师职前专业水平大体相当,为教师流动创造条件。
二是要保障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规划,保障教师入职后有学习提高的时间和进修待遇,畅通教师专业化晋级政策通道,使教师的职业成长与时代同进步,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流动的重要政策取向。
三是要强化教师职业身份。要落实中小学教师的在职业中应有的待遇政策,提高社会及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二)教师流动政策系统配套是促进教师流动可持续的保障
均衡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流动政策的首要功能就是均衡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使教师能合理流动。如果没有一定的配套保障政策,那么就可能导致教师流动的非理性,甚至导致政策终止。因此,要推行教师流动政策必须要健全教师流动利益驱动机制,如保障机制、补偿机制、奖励机制,要制定相应的人才流动的法规,以稳定和促进教师流动政策的执行。要认真研究政策的相应性,要形成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政策网络,制定更为切实的教师流动的规划和细则。
(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教师流动效益提高的关键
当前我国促进教师流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要通过再分配手段扶持后进学校,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环境,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教师流动政策,努力使学校硬件建设标准一致,教师办公、进修学习及生活条件相当,从而逐渐扫除教师“流不动”的阻力,改变教师“单向流动”的现象,为整体提高教师教育水平提供保障。
(四)实施教师流动政策评价是获得政策支持的有效途径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强调责任的时代,这个时代必然也是一种崇尚评价的时代。评价是一种理性的沟通,有助于消解政策难题,改善政策效果,从而获得政策支持。我们应该将教师流动政策评价视作政策过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成功的政策实施都有着一种相互适应的过程。通过对当前政策的评价,我们可以判断政策的价值和效度,以决定是否维持、或改善、或终止。教师流动可能会给学校、教师、家长带来不适应,这就需要在政策的实施过程加以评价,及时对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环境结构和程序问题进行评估,对政策目标加以调控,对教师流动方式进行改进,使政策原则与柔性操作相协调,政策愿景与资源补充相协调,政策要求与主观意愿相协调,从而获得稳定政策支持,持续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 3.htm
[2]袁颖.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版 [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874.htm
[4]屈光涛,陈光春.教师交流制度实施的障碍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教学管理)》, 2007,6.
[5]汪丞.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1.
[6]陈驾.美国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J].《外国教育资料》,1993,1.
[7]贾建国,袁桂林.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的研究——制度变迁理论视角[J]. 《比较教育》,2012,2.
[8] 蔡健.教师流动政策取向:从“被流动”到“要流动”——基于文献的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9] [美]德博拉.斯通(Deborah Stone).政策悖论[M]. 顾建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美]弗朗西斯.C.福勒. 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许庆豫,译. 江苏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