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集体产业发展研究

2024-04-18徐文君徐西莹王毓攀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徐文君 徐西莹 王毓攀

摘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准和培育集体特色产业,依托各村优势资源,因村制宜,探索形式多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山东省济宁市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在实践中积极拓宽发展思路,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村级集体产业。本文结合实例,重点阐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的优势和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促进村集体产业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集体;产业模式

DOI:10.12433/zgkjtz.20240414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应立足于村级,聚力发展村级集体产业,依托各村优势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生态效益。在优秀带头人的带领下,村集体可吸引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组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合作或联合的方式不断扩大规模,借助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山东省济宁市拥有833.7万人口,6031个村,耕地面积902.7万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产业,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济宁市共有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165家,入社社员17.6万户,403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29.8%。

一、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一)村集体具有土地统合和调整的功能

村集体对土地的管理是村级组织为了维护村庄整体福利而实施的一种对土地权利的干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第八条规定,村集体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兖州区漕河镇管家口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探索学习,党员和干部带头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以每户每年人均1000元的费用流转在册土地和闲散土地共1300亩。建设60亩葡萄园种植基地,建设高标准冬暖大棚12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00亩。2018~2020连续三年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70万元。村集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组织能力,更容易得到村民的信任,村集体层面的推进,是最有效的集中连片推进方式,能通过土地调整引导细碎化地块集中,为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二)村集体具有整合资源的优势,生产服务能力突出

村集体既是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宣传者,又是贯彻执行者,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整合资源,可以集聚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分散的经营转变为适度规模的经营,便于以村集体产业的名义申请国家相关的农业项目,更有利于争取补贴。

泗水县金庄镇卞家庄村是个人口有1606人的大村,工业兴、农业强。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盘活资源,强化资源整合力,结合村集体自身资源、区位等优势谋出路、拿实策、报规划、跑手续、争扶持,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并挨家挨户到村民家里做工作,流转村民土地,采取土地入股、投资分红、资产租赁等方式,创新产业业态建工业园区。建有11万m2的标准厂房,众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入住,能提供800多个就业岗位。工业园区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里的农业园区建有高标准大棚,采取“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和组织优势,放大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优势,充分带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村集体年收入近300万元,村民享受着村庄振兴起来后的各种福利。

(三)村集体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村集体在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生产的合作化,发展村集体主导的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方面具备资源基础和实现农业组织化的制度优势。从济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的实践过程看,村集体基于土地要素整合、提供技术推广和市场服务等方式与小农户建立横向联结关系,通过土地流转制度和产地市场交易制度协调小农户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双层经营制度依然是现代农业经营中有效的制度安排。通过村集体把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农户按照平等、自愿互助的原则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克服“公司+农户”模式中双方利益的不稳定性,缓解矛盾冲突,提高农户集体行动的能力,还能更好地建立小农户与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机制,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的优势

(一)合作各方分工合理、优势互补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以及群众的能动性結合在一起,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由村党支部成员(原则上是党支部书记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和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重新构建集体和群众之间的经济连接纽带,把碎片化的资源要素整合,抱团发展,规模经营,走共同富裕之路。合作社在动员和组织村民生产方面具有制度优势,凝聚村民按照企业制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生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新品种和新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和营销运作的实力。但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龙头企业管理层级多,生产监督成本较高。农户拥有土地和世代积累和传承的农业技能,适宜负责农业种养殖生产。

企业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由农户进行种养殖生产;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由合作社提供;合作社解决不了的资金、技术、加工和品牌由企业负责。合作各方通过产品交易、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融合,实现了市场信息共享、资金周转、贷款担保、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品牌共享。

(二)规模经营,效率提升

企业需要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生产,与农户相比,合作社通过社员的合作从分散的经营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且更加注重与企业长期的合作,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以节本增效,稳定作业面积和服务对象,提高资产利用率。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这种模式可以稳定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供给,保证产品品质。

(三)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

由于经营规模扩大和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以及企业的品牌效应和产业链的延长,这种模式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降低了产业发展风险,最终实现了整个产业链上的利益增值,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标。这种合作模式既利用了合理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率的提升,又使产业链上各主体紧密合作或联结,各环节优劣势互补。企业统一制定专业的产品生产规程和统一标准,以优惠的价格向农户提供自主研发或改良的种苗及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并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合作社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标准统一向社员和农户提供农资采购、生产、技术、信息和购销等服务;社员和农户按照企业标准和合作社管理进行生产,为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以邹城市蘑菇产业发展为例。邹城有30多年的蘑菇种植历史,目前种植面积1730万m2,年产达到了30万t,产值30亿元,品种达到了20多个名优品种,产品辐射全国各地。2015年,以食用菌产业为特色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落户邹城以来,山东友泓、友和、利马、常生源等龙头企业也不断成长。菌种研发提档升级,通过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为邹城食用菌大产业持续不断提供新技术、新品种,保障在全国范围内领先和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建设现代化的蘑菇厂房,免费提供给蘑菇种植户生产经营,由企业提供菌种和技术,合作社统一管理,标准化生产,带动了农户增收,提升了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邹城市巧妙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或联合,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吸引福建省、浙江省等社会资本下乡,聚力政府、企业、科研、合作社、农户等主体打造特色产业,集菌种研发、食用菌生产、精深加工、销售、文化康养以及休闲旅游等,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以石墙镇为中心的国家农高区科技发展区,以大束镇为中心的蘑菇小镇产业聚集区,以太平镇为主的工厂化优势发展区,促进食用菌深加工。

三、促进村集体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村集体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济宁市村集体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发展条件和环境也越来越给力,但产业基础较薄弱、规模小、层次低、三产融合有待深入、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等仍是村集体产业可持续发展要面临的问题,在实践中如果不经过客观分析和科学决策就盲目选择项目、发展方式粗放又急功近利,会使集体产业陷入困境。对此,第一,要立足各村优势资源,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引领作用,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利益共同体,推动一体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度挖掘农业非传统功能和拓展农业多样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纵向和横向融合,推动和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实现村集体产业转型升级。第二,提高跨界合作效率,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升级,推动农村产业复合型融合发展,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或农业产业园区,实现高效种养业、纵向延伸产业、横向配套产业的分工协作和有机链接,培育发展多业态复合型融合发展模式。邹城市大束镇钓鱼台村结合村庄实际,发展食用菌种植和休闲乡村旅游,吸引年轻人回村发展产业带动致富。先后建设温室大棚67个,所有大棚由社员进行承包,社员参与经营分红;发展美丽经济,打造玫瑰花基地、培育精品采摘园、开设农家菜园,打造了休闲、采摘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休闲经济,开发休闲垂钓、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沿河打造40个钓台、100个钓位,租赁盘活两处闲置农院改造运营农家乐,逐步实现三产融合,将钓鱼台村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特色村,实现300余人就业,村集体增收60万元,带动15个村每年保底收入5万元,促进了共同富裕。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乡村引才模式,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结合村两委换届,从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村党支部书记入手,通过“雁归工程”回引党支部书记,把有经营头脑、致富本领、奉献精神、民主作风、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例如,邹城市大束镇鸿山村支部书记是山东大学毕业的博士,在邹城市人才回引政策下带着浓厚的乡愁情怀回乡,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增收。

济宁市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第一,破解乡村引才难题,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围绕乡村发展需求,精选产业合伙项目面向社会广泛发布合伙人“招募令”,并量身定做优惠政策,利用技术入股、创意合作、直接注资、协助招商、扩充平台等多种形式,实现乡村人才集聚效应,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市场化运营,实现就业有岗位、农产品有出路、村集体有收入。泗水县济河街道夹山头村、圣水峪镇东仲都村、南仲都村等所在的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创新实施乡村合伙人机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立足村内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招募合伙人,聚集了一批设计师和艺术家挖掘本地特色民俗文化与生态资源,吸引艺术家、行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聚集在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文创小街等新型文旅业态,乡村旅游生机勃勃,解决了上千名村民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乡村合伙人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践行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将现代创意艺术、自然生态、村居环境有机融合。第三,以文旅新业态推动乡村三产绿色发展。在山水田林湖草综合系统开发中不断创新,有新业态就有创业的机会,年轻人就愿意回来。

(三)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稳妥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种植成本高、收入低,多数村庄在集体产业项目的选择上大多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例如,果树、蔬菜、中草药等产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村民需要的粮食全部外购,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处理好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在保障本村粮食充分供给的基础上,利用非耕地以外的“四荒”资源,挖掘自然资源的潜力。单独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农民缺乏积极性,如果多元化经营组成合作社多种经营中的一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比,虽然效益不是很高,但风险低,有利于村集体产业经营的风险控制。

四、启示

村集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领导者的管理决策,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找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突破口,注重产学研结合,吸引和培养人才,注重创新投入,更离不开能够确保和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健全的运营管理机制以及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一旦打开村集体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就会自动聚集各方资源和力量,各种形式多样的经营模式或方式是否可以落地取决于能否契合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能否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能否协调不断延伸和三产不断融合的产业链上各环节各主体间的生产和利益关系。济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开启了村集体产业发展的新篇章,期待更多更加有效的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振兴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亮.村级组织的土地控制:功能及其弱化——理解地权冲突的一个视角[J].学术月刊,2018,50(08):104-113.

[2]潘璐.村集體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1(01):112-124.

[3]赵放,刘雨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8(09):122-128.

[4]刘涛.村社集体发展合作社的价值和路径分析[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0(09):58-60.

[5]苏锐.山东省泗水县龙湾湖:“乡村合伙人”让绿水青山变金山[N].中国文化,2022-07-26.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