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2024-04-18邢通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制约因素优化策略

邢通

摘要: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方式不断创新,但仍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需要从强化绿色金融的制度供给、完善绿色金融的市场体系、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和强化绿色金融宣传等方面来消除制约因素。本文主要探究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制约因素以及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金融;制约因素;优化策略

DOI:10.12433/zgkjtz.20240418

一、绿色金融概述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将环境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进行整体规划,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挑战提供资金支持。

第二,金融机构在信贷决策和投资决策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因素,将环境風险纳入全流程管理。

第三,金融机构以自身发展战略为导向,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为主要工具,通过配置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低碳、节能、环保领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第四,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创新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降低对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金融的本质是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金融发展模式,即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纳入金融活动中。

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通过资金的引导和配置,带动技术、资本等要素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企业集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金融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推动污染防治技术进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助于降低社会总体能耗和污染排放,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绿色金融通过对金融机构投资项目的环境效益进行量化评估,促使金融机构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客户分类管理能力,防范环境风险。

(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绿色金融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另外,由于资金长期向经济发展部门倾斜,我国工业比重长期处于70%以上的水平,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模式不够科学。绿色金融是以资金支持为主要手段的金融活动,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和项目,有效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

(三)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主。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抗风险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绿色金融可以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一方面,绿色金融可引导资金流向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支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增加清洁能源使用,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碳排放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可引导资金流入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环境风险相对较低的地区和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四)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个人而言,环境能够为人们带来长期效益,也因此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不断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识。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领域,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支持节能减排,降低企业成本。同时,通过对环保企业、环保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其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环保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企业减少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税收贡献。

三、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制约因素

第一,相关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当前,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方面。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绿色信贷方面的政策中缺乏对信贷资产环境效益的披露要求;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方法和量化标准尚不明确,对经济主体碳排放绩效的评估还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对于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要求尚未制定统一标准等。另外,我国关于绿色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针对信贷和证券领域的,对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领域立法尚不够完善。

第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绿色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绿色项目识别上,企业对绿色项目的识别缺乏有效的、标准化的方法,加上企业对绿色项目缺乏足够了解,难以有效识别绿色项目。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管理其产品和服务。在绿色项目评估方面,专业人才稀缺,评估工作只能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完成。此外,由于缺乏第三方机构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导致我国在信息披露方面进展缓慢。

第三,金融机构的能力和意愿问题。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我国现有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贷款领域,而涉及绿色信贷和债券等的业务主要是一些新兴的业务领域。现有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方面普遍存在动力不足、激励不够的问题。此外,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针对绿色金融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标准体系,国内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行资产管理时对绿色资产的投资情况很难准确衡量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很难准确评价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业绩。

第四,市场需求和投资者意识的不足。一方面,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绿色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缺乏有效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我国投资者参与绿色金融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投资理念较为落后。我国不少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缺乏了解,国内绿色投资主要局限于国内的绿色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而国际上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全球碳交易和碳基金等碳市场上。我国投资者普遍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度较低,对政策支持绿色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对投资机会的认识不充分。

第五,技术和创新的不足。一是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缺乏适应绿色项目的有效投资需求。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创新不足,仍以传统信贷产品为主,且期限较短、利率较高。二是在绿色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缺乏合理的资产组合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目前,我国绿色债券仍以政府补贴为主,且资金使用方向和期限安排较为单一,导致企业在发行债券时面临较大风险。

四、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規

第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对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要进一步明确界定绿色企业和项目的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业务的相关政策;加强对有关企业或项目环境污染责任、环境风险管理的监管;制定对支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企业或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强部门合作,探索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和认证制度。

第三,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个层面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绿色项目、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绿色投资,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二)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关键,也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前提条件。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完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强制性信息披露框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规定各金融机构每年应按照统一要求向人民银行报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各类绿色金融业务的统计数据。

其次,建立健全第三方认证机制,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为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最后,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报送和统计制度,鼓励企业在参与绿色金融活动中使用碳排放数据,并做好与绿色金融相关的统计工作。

(三)提升金融机构的能力和意愿

第一,加强对绿色金融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帮助银行机构等金融机构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等内容,使其具备识别绿色项目和发展绿色金融的能力。

第二,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培训。通过现场培训、专题研讨、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对绿色金融业务的认识,提升业务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

第三,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绿色金融业务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制定具体指标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实现。

(四)培育市场,增强投资者意识

在发展绿色金融时,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培育市场,增强投资者意识:

首先,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吸引国际资本来我国投资。

其次,积极宣传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可以通过在官方网站发布政策信息、组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进行宣传。

最后,大力推动绿色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编制教材、组织宣传活动等方式提升社会公众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五)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机制,拓宽绿色融资渠道。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企业只有切实履行自身责任,才能得到政府、社会和金融机构的认可与支持。当前,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自身业务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了有效降低绿色信贷风险,银行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对贷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此外,还可以积极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例如,发行绿色债券等。

(六)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第一,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同时,也要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共同探讨研究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第二,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组织的交流。在绿色金融方面,我国与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交流已经有很长时间,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所提供的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提高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我国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让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更好地与环境相协调。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好绿色金融这个平台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企业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机理、路径及

政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

(17):13-16.

[2]张奔,宫大卫,于潇.绿色金融标准演进路径及制度逻辑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09):64-79.

[3]马梅若.绿浪逐新机 我国绿色金融创新不断推进[N].金融时报,2023-08-03.

[4]姚战琪,夏杰长.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消费发展——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与合成控制法[J].中国流通经济,2023,37(08):101-115.

[5]段可仪.金融发展支持省域绿色科技创新效率研究[J].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制约因素优化策略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