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策略研究

2024-04-18胡淑君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数字技术新媒体

摘要: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院校,是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构成部分,教育层次涵盖专科和本科,教育内容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为不同领域培养和输送集理论和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就是面向职业院校的经济困难在读学生实施的以经济资助为手段,以情感熏陶、价值引领、道德浸润、感恩回报为教育目标的特殊帮扶育人工作。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既可以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为社会为企业输送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又可以帮助困难学生摆脱经济压力,安心完成学业。新媒体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搭载数字技术和互联科技,使资助育人呈现打破时空束缚、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交流沟通便捷、信息发布及分享多元化等优势。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持续的工作,需要加强新媒体的应用和高职院校、社会团体、企业、爱心人士、职能部门的统筹联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体形态的转型,在实践中资助育人也势必走向成熟和稳定。

关键词:新媒体;资助育人;策略;高职院校;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5-0175-04

一、引言

(一)新媒体内涵解读及资助育人的优势

所谓新媒体,即以数字技术应用和无线网络平台为核心科技的一种创新媒体形态,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通过无线网络及客户终端实现信息及服务的快速精准传播[1]。新媒体有无界限的交互属性、传输的实时性、媒体内容的多样性、传输交流的虚拟性特征,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新媒体视角下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优势。首先,新媒体背景下的资助育人具有打破时空束缚的优势[2]。新媒体视域下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不需要固定的场所,便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主掌握与理解资助信息。其次,新媒体背景下的资助育人具有提升学生参与热情的优势。新媒体搭载的无线网络技术具有虚拟及隐蔽的属性,可以保护困难学生的隐私,最大限度保护学生自尊心不受伤害。再次,新媒体背景下的资助育人具有交流沟通便捷的优势,为学生和校方提供了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在网络平台可以进行没有人为因素干预的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切实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困难现状、帮扶需求,对资助育人工作方向及内容的优化和调整提供精准数据。最后,新媒体背景下的资助育人具有信息发布及分享多元化的优势。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绝不是孤立于高校内部,而需要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的融入,依托新媒体具有的信息传播及技术支持优势,资助育人的有关数据信息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的扩散力量在社会上形成舆论效应,助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升[3]。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特点

一是对高职院校困难学生进行的自主帮扶规模逐年扩大。《202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高职院校对在校的困难学生发放的资助经费超过688亿元,全年累计资助高职院校在校困难学生共计3000余万人次,资助经费较去年同期增幅超过7%,资助学生较去年同期增幅3.1%[4]。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指导和积极行动下,全国高职院校对在校困难学生开展的资助态势呈明显的稳中上升趋势。

二是资助实施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高职院校的资助主体是在政策引导下的财政拨款,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社会资源对高职院校的资助逐渐成为资助实施主体的有效扩充,个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高职院校建立的资助专项基金,促使资助实施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是资助育人渠道多元化。资助育人机制在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资助育人渠道也不再禁锢于奖学金、助学金的方式[5]。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多种助学贷款业务帮助困难学生获得经济帮扶;科学健全的勤工俭学机制受到困难学生的欢迎,使他们享受通过自食其力获得经济帮扶的幸福;高职院校设立的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为困难学生缓解了经济压力;高职院校开辟的“绿色通道”消除了入学新生的经济困扰,使困难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高校的温暖。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资助政策的宣传过于依赖传统媒体

在传统工作理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针对资助育人的普及宣传仍过于依赖传统媒体,基本停留在辅导员的讲解、校园文化墙的展示、入学资料的普及、宣传手册的发放以及校园广播的宣传等。面对项目种类繁多的资助政策和内容的解读、具体申请的操作流程及审核事宜,很多有实际需求的困难学生感到疑惑和迷茫,出于自尊心的维护,学生又羞于向校方寻求帮助,导致部分困难学生错过申请的机会或是难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合适的资助项目。

(二)资助认定体系的构建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对困难学生的认定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认定标准的公正与否对整个资助体系有着重要影响[6]。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认定标准较为滞后,程序相对简单。困难学生依据其困难程度划分为一般困难和特别困难两类,参照国家颁布的当年国民平均消费水平,对于困难学生的界定有着明确的标准。但在高职院校具体认定过程中,需要申请资助的学生提供逐级盖章确认的《高职院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并最终由学校成立的民意测评小组进行投票认定。《调查表》和《申请表》在填写和逐级盖章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人为漏洞,导致对困难学生的认定有失公允。

纵观高职院校的自主认定标准,存在过于依赖纸质媒介、忽略实际考察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困难学生规模逐渐攀升,其中除了源自高校的扩招发展外,还有一部分造假的存在。年级民意测评小组的表决过程中,由于数据资源的应用基础薄弱,对于学生提交的相关材料的真实性无法辨析,只能从材料的内容、形式及逐级盖章的规范程度上进行人为考量,存在流于形式的现状。同时,在测评过程中大多以人为参与投票的方式进行,其公平性有待考量。測评过程缺乏精准数据资源的支持,导致人为因素过多参与,使得资助认定程序缺失公平。在资助认定标准和程序方面,由于缺失精准的数据资源支持,存在较多人为参与的主观因素,对于困难学生的认定结果的真实性存在很大争议,有失公允并亟须改善。

(三)高职院校资助救困与人文关怀之间脱节

1.受助学生产生惰性心态

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将关注点更多地投放在经济帮扶上,使困难学生摆脱经济压力,完成学业。但是这种单向的资助往往忽略了对困难学生进行双向的感恩教育和回报意识的培养[7]。被资助学生在多次轻而易举地获得无偿资助后,容易产生依赖性的惰性心态,即使学校还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的渠道,被资助学生往往对这些自力更生的受助途径积极性不高,这种不良心理的产生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出现脱节造成的,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态,缺乏感恩意识和回报社会的思想。

2.受助学生诚信意识淡漠

鉴于前文提到的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认定体系存在问题,导致一些诚信意识淡漠的学生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通过弄虚作假的行为获得困难学生的认定资格。在接受高职院校的资金资助之后,这些“伪困难学生”非但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甚至还扬扬得意地认为自己得到了实惠占到了便宜,殊不知眼前得到的蝇头小利,将会丧失自己的诚信和人格。学生们诚信意识的淡漠与高职院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培养和道德浸润有很大的关联[8]。

3.受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在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的精神帮扶[9]。依照历年的资助经验来看,困难学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困难状态,在接受学校资助之后,在和同学相处过程中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负面影响,学校若忽略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易导致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心态:一是加剧了自卑行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处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被别人看不起,长期处于这种悲观情绪中,易产生焦虑和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另一种是产生超出能力范围的攀比,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使得学生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即使这种攀比行为的后果是学生所不能承担的,学生也会为了虚荣的精神幻想去飞蛾扑火。

三、新媒体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策略

(一)拓展新媒体服务打造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新平台

高职院校应整合新媒体资源构建新型资助网络平台,打破传统模式下信息传播的闭塞劣势,树立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数据意识和用户体验意识。依托互联科技的力量,通过资助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进行资助政策、资助申请、资助项目等信息的畅通发布,消除学生的信息接收壁垒,提升资助工作的效率。同时,在信息无限传播的过程中,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将资助育人的理念在全体学生范围内宣传,实现帮扶救助宗旨的价值共享和精神共享[10],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正面的能量价值在全体学生范围内普及。

应用资助网络平台的实时沟通交流功能,畅通师生交流互动的渠道,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畅所欲言、平等交流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意见反馈的机会,增强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应用资助网络平台的开放监督功能,对资助的政策宣讲、信息发布、申请信息、审核信息、资助金发放等全过程进行动态及时的公开公示,通过师生交流渠道接受学生的监督和评价,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应用资助网络平台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建设资助育人的考核评价体系,遵循物质资助和精神育人两个层面的导向价值,对受助学生进行跟踪评估,确保资助育人的成效提高[11]。数字化考核评价体系可关注受助学生的多维发展,如学生受助后的学习成绩变化情况、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参与情况等,将考核评估的内容数据化。同时,对受助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感恩回馈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下次的资助申请相关联。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会促进受助学生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公益行为。

(二)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公允和完善

1.整合多方数据构建科学完善的资助认定体系

借助互联网的数据资源优势,整合高职院校、社区、街道、民政部门等多方数据,构建科学有效且制度完善的资助认定系统,对困难学生的状况进行详尽掌握和精准把控,使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做到高效规范。摒弃传统资助认定体系对纸质材料过度依赖的弊端,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多方主体的数据资源共享及整合,建立规范的评议机制,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12]。避免传统模式下申请资助的学生需要往返多地开取证明和盖章,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基础上,规避人为参与带来的弄虚作假,使资助认定体系实现公允、公平和公正,使救助资金切实用在需要经济帮扶的学生身上。

2.搭载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动态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当今社会是信息资源大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有行为产生就会留下痕迹。在大数据资源的应用背景下,要打破传统模式下困难学生认定的固态思维,对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对大数据积累的困难学生的实时消费情况的分析、收入情况的分析,动态掌握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并建立困难学生信息资料数据库,在后台数据支持下,精准掌握被资助学生真实的生活收支经济状况,对弄虚作假的“困难学生”及时进行纠察,并取消其资助资格,将该学生的恶意行为记入诚信系统黑名单。

3.借助互联资源共享的优势动态精准发放资金

依托互联网技术高效快捷且隐蔽的特点,将资助认定的全流程进行网上提交、网上审核、网上受理、网上发放,这种既高效又隐匿的方式将会最大限度保护困难学生的隐私,规避传统认定及资金发放模式下,对困难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和精神打击。同时,网络办理的方式可以助力辅导员以公正的视角对申请学生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并在网上进行确认,保障资助认定的准确无误。

(三)應用新媒体资源传播正能量实现物质精神双向资助

高职院校应通过资助的方式达到育人效果,通过搭载新媒体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保护其心理健康,激发其励志行为[13]。

1.关注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

知恩图报的良好美德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高职院校对困难学生开展的无偿资金资助是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困难学生提供的温暖和切实帮扶,帮他们缓解了燃眉之急。高职院校在为学生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还要重视运用新媒体多样的教育资源,构建感恩教育平台,发布社会公益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感恩回馈的氛围,对学生进行精神资助和帮扶。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浸润和实践活动,使困难学生的精神世界富足,使他们浸润在感恩教育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并在自己有能力之时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党的恩情。

2.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

受助学生在接受资助过程中承受着诸多压力,出于自尊心的维护,受助学生往往会出现自卑的不健康心态。学校可以应用新媒体资源,开发设计隐匿性强的微信小程序,通过对小程序的关注,为受助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测评服务、心理健康疏导服务、自愈方法教授服务等心理救助内容。借由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产生心理问题的受助学生提供无形的心理咨询及辅导,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接受资助。

3.关注受助学生的励志行为

困难学生在物质上受到学校的关怀,虽然接受经济帮扶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应是学校长期持续关注的重点。困难学生的经济窘迫源自原生家庭,只有困难学生不甘心永远接受资助,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自力更生,才会从现实和心理上摘取困难的帽子[14]。这种励志的心态建立离不开高职院校教师们的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熏陶。学校应依托新媒体教育资源的传播优势,构建励志教育平台,融大学生思政教育于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利用互联科技向学生普及和传播励志人物事迹。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数据分析能力,依据不同受助学生的能力特点,精准推送与受助学生相匹配的、可以胜任的勤工俭学工作,激发学生的拼搏斗志。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在校期间要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持续对学生进行励志浸润,使他们掌握技能和本领,成为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点亮自己的未来。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变革发展为高职院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传统和创新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形态,高职院校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做好资助育人的优化和转型,主动适应新媒体氛围带来的变化。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科技的教育及传播应用的优势,基于新媒体应用的思维和视角,构建与新时代、新科技背景相融合的资助育人网络体系,积极推动新媒体资源和资助育人工作的浸润融合,整合线上和线下的资源优势,使资助育人体系更加公平、公正、公开,使资助帮扶更加人性化和精准化。同时,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助学生在正能量的积极影响下深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报效国家,使资助育人工作在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双方面取得实质成效。

参考文献:

[1] 蒋敏,丁云.精准资助视角下高校资助宣传路径探析[J].四川劳动保障,2023(11):85-87.

[2] 王瀟敏.全媒体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4):98-100.

[3] 张婷婷.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效果提升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127-129.

[4] 谢彩丽.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1):130-132.

[5] 张敏.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探究[J].改革与开放,2022(20):62-66.

[6] 孙旭辉.高校学生资助网络育人问题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1):87-91.

[7] 王小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19):166-167.

[8] 陈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探索[J].传媒论坛,2021,4(19):169-170.

[9] 葛如.新形势下高校院系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作路径探析[J].大学,2021(34):84-86.

[10] 李林.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探析[J].决策探索,2021(7):69-70.

[11] 马贝贝.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创新路径[J].中国航班,2021(16):112-113.

[12] 邓军彪,郑悦.新媒体时代高校资助工作宣传教育路径创新:基于民族地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案例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1):55-60.

[13] 陈晓.“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5):28-30.

[14] 郑一,陈纪宁,李敬皎.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科教导刊,2020(27):175-176.

作者简介 胡淑君,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数字技术新媒体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