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推广路径研究
2024-04-18董鹤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焦虑问题、抑郁倾向和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新媒体技术具有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内容形式新颖丰富的优势,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推广。首先,文章分析新媒体技术在知识推广中的独特优势,指出它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单向输出到多方互动、从物理传播到数字传播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知识推广效率。然后,文章剖析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焦虑、抑郁等内向性问题,又有人际交往障碍等外向性问题。对此,文章强调心理健康知识推广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认知、传授应对技巧、促进早期干预等。最后,文章提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推广路径:构建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知识推送体系,如公众号、网络课程等,并以大数据实现个性化;基于新媒体方式组织多样化的线上线下活动;实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校园立体化,发挥新旧媒体优势;开发、利用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研究立足于新媒体的具体特征,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推广路径,旨在通过新媒体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推广;传播路径;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5-005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太原学院科研项目(包括思政专项)“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大数据赋能成长与发展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TYSZ03
大学生作为社会预备人才,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稳定。受学业压力、就业焦虑、人际关系的困扰,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和发展既有其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与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策略密切相关。当前,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媒体以其高效、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推广知识的有力工具[1]。深入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路径,不仅能促进大學生健康成长,也能推动传播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知识传播
(一)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在知识传播中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尤其体现在传播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上,多节点、高效率的知识传递网络在不断强化的信息反馈循环中,创造了一个互动交融、反馈迅速的传播生态圈。社交网络服务(SNS)、即时通信软件(IM)、博客及微博等平台通过构建起实时互动的交流模式,使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工作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单向输出,而是转化为一种双向互动、动态更新的流动性传播过程[2]。在多样性与媒介丰富性方面,新媒体技术以图文、短视频、直播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呈现方式,满足了用户多元化的知识消费需求。短视频平台如抖音等,亦以其娱乐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促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传播优势,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技术特性,还在于其与用户的知识需求和心理状态高度契合[3]。
(二)新媒体时代知识推广新范式
新媒体时代,知识推广的范式实现了质的飞跃,由传统的“教授—学习”模式向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动性和个性化为显著特征的多维度传播生态系统过渡[4]。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引领了知识传播路径的根本性变革,将单向的信息输出转化为多维度的交互式参与,将大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传播者。多媒体内容的整合运用有效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知识传播的效能。新媒体技术的广泛网络覆盖和强大辐射力突破了空间界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在互联网上共享[5]。在成本控制方面,新媒体以其数字化传播的属性,显著降低了物理媒介的生产与分发成本,提升了知识推广活动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高校大学生所展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新媒体的映射下逐渐形成复杂的光谱。心理行为特征方面,部分大学生感到焦虑、压力加大,甚至出现自我隔离倾向、网络成瘾现象等,后者包括了社交网络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等细分类型[6]。抑郁情绪和各类焦虑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校园心理健康隐患,常常表现为持续的心情低落、兴趣减退、活力下降以及过度担忧、紧张、恐惧等,严重者甚至可能自我伤害。在社交层面,人际交往障碍和社会支持缺失感的问题凸显,注意力分散和学业挫败感成为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7]。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内在因素和环境外在因素两大类。从个人内在因素来看,自我认知是关键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因存在自我认知偏差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性格孤僻内向,情绪调控能力弱。环境外在因素包括家人关心支持缺乏、学习负担与压力过大,以及师生关系冷漠等[8]。同学间的人际隔阂和暴力事件,更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创伤的重要因素。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知识推广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与心理健康知识推广,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即个体综合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互动技巧等,更对减缓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负荷、情绪异化具有积极的缓冲作用[9]。利用微博、微信、B站等社交平台的传播优势,策划、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使大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困扰的可控性,从而在遭遇心理危机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与干预,推动个体心理恢复。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还能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积极向上,营造一种以关怀、支持为核心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10]。此外,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能激发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在关注个人发展的同时,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公益和社会发展事业。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推广路径
(一)构建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心理健康知识推送体系
新媒体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推广的重要阵地。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心理健康知识推广,必须深度融合用户需求分析、内容创意开发、交互体验设计及数据智能应用等多个维度。高校需精准把握目标受众——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偏好,选取覆盖面广且互动性强的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抖音及B站等,可以作为定期推送心理健康专栏的主阵地,而短视频平台则应利用其轻量级内容特性,迅速吸引受众关注[11];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大学生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绘制立体化的用户画像,实现对心理健康知识信息的个性化推荐和精准投放。通过算法优化,形成动态的内容推送机制;线上互动环节如心理测评、直播问答等,提升参与度,优化互动体验,通过用户反馈优化内容生产,打造多样化的内容,如情景剧、动漫、游戏等,对心理学知识进行艺术化包装,寓教于乐。
(二)基于新媒体方式组织多样化的线上线下活动
可以借助社交网络服务的即时反馈特性和内容分享平台的广泛传播能力,通过创设微博超话、微信公众号系列推文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建立起一个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导的虚拟社区,组织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线上平台可作为线下活动的桥梁,通过二维码扫描、在线报名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健康主题的微电影创作、情绪管理训练营、心理问题沙龙等线下活动,同时利用即时分享、线上投票等新媒体功能,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提升活动的社会影响力[12]。围绕线上线下活动,在微博发布热门话题和在抖音发布活动预告,在校园内设置互动体验区,将线上关注转化为线下参与。在内容营销与品牌建设方面,要通过精准定位和高质量内容生产,如在B站定期发布制作精良的心理健康教育短片,以情景模拟、动画解说等形式,提升信息的吸收率和品牌认可度;利用知乎等平台聚集专业人群,以权威解答提升品牌的专业形象。高校还可以与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机构、企业CSR项目等整合资源,共同构建健康推广合力,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后台数据分析功能,如用户行为分析、内容热度监测等,调整、优化推广策略[13]。
(三)实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校园立体化传播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不应局限于单一的传播渠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能够形成一种互补关系,打造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在校园中,可将校园广播、墙报等内容数字化,同步发布到校园网、微博等平台,并通过二维码形式,将受众从传统媒体引流至新媒体平台,做到“双向流通,多点觸达”[14];整合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打造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体验,拍摄心理学家的讲座,制作心理健康微电影等,通过校园电视台、屏幕、广播站进行播放;对校园网、校园APP等平台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学生对心理健康话题的关注度和偏好类型,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通过新媒体平台精准推送;在微信公众号、校园APP上设置心理健康互动专区,提供在线心理测试、心理咨询预约等服务,组织编辑心理健康读物,同时在新媒体平台推送电子版,多终端快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新旧媒体手段的整合,构建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各种传播手段的优势,全面增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效果。
(四)开发、利用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亟需更现代化、系统化的网络教育资源体系。要构筑集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集成全面的心理健康数据库,包括丰富的心理学文章、实例、心理自测工具和线上咨询系统;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流量优势,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的官方账号持续发布心理健康教育资讯,通过内容营销策略和故事化、图解化、视频化等形式,提升内容的可阅读性和传播性[15];要开发专属的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应用程序,程序需具备简洁的用户界面与个性化推荐、互动式咨询、心理自测等功能,推送心理健康小建议、心理评测工具、在线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即时、便捷的知识服务。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设计创新内容形式,举办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构建系统化的网络资源体系,有机结合新旧媒体,使推广工作覆盖面广、参与度高、效果明显。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研究,深入分析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不断优化新媒体背景下的推广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旭.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形式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3):80-82.
[2] 吴丽玫.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的影响、作用及实施[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3-7.
[3] 刘利敏.利用新媒体打造高校心理育人“12345”新模式[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4):37-39,95.
[4] 周志颢,倪司琴,刘新梅.新媒体传播下的校园科普推广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8):254-256.
[5] 李成,温金梅,夏运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5):16-18.
[6] 杨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J].黑龙江科学,2023,14(15):98-99,102.
[7] 徐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的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9):30-33.
[8] 金绮轩,范媛,俞婕,等.伪心理知识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传媒论坛,2019,2(17):113.
[9] 宁洁.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路径[J].知识文库,2023,39(17):123-126.
[10] 杨可楹.基于新媒体传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报业,2023(14):136-137.
[11] 薛会来,孙峰岩,孙怡青.“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调研报告[J].互联网周刊,2023(20):30-33.
[12] 郭佳,王菲菲.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2):148-152.
[13] 刘文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焦虑及疏导路径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2(10):74-82.
[14] 赵明,李健,孙文芳,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23,15(6):70-78.
[15] 孙克芝.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3):6-7,10.
作者简介 董鹤,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