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骆越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

2024-04-17朱颖健陈源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骆越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朱颖健 陈源源

摘 要:骆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民族中的一支,骆越民族在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骆越文化遗产的研究利用在迎来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有可能会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简要介绍我国在骆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利用方面的现状,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骆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的新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骆越;文化遗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40

0 引言

骆越是我国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又称“雒越”。骆越的发展过程是从商周至秦汉时期。在此期间,骆越民族创造的丰富、灿烂和特色鲜明的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骆越民族的分布地区目前已有较多研究,主流观点是认为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西部、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骆越文化的分布范围与骆越民族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这一范围内保留了大量的骆越文化遗产。

1 骆越文化的源流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古骆越都城在今广西武鸣的陆斡、马头、罗波、两江等镇。武鸣马头墓葬群的发现,正能够说明在商周至战国时期这一地区是骆越民族主要的活动区域。秦汉时期,骆越民族的分布中心开始南移至左江流域,并留下了特征鲜明的文化遗存—花山岩画。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灵渠开通后中原政权势力大规模南下有关。秦始皇修灵渠后,中原政权势力开始南下。秦灭亡后,赵佗称王,统一岭南。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帝国将整个岭南地区及今天越南中部、北部纳入统治范围。《汉书·两粤传》记载:“南粤已平。遂以其地为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①几乎将所有骆越民族分布区纳入了中原王朝管辖的范围,骆越人也渐渐开始接受汉文化,在今天贵港、贺州、北海等地可能已经出现了骆越人与汉人杂居的情况。合浦汉墓中也发现了骆越文化遗存中常见的器物青铜短剑、匏壶、印纹陶等,由此可见在汉帝国大一统的环境下,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我国境内的骆越人逐渐汉化。汉代以后,骆越民族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少见于文献记载,百越诸民族也基本在秦汉以后大部分融入汉族。但骆越民族并未完全消失,今越南北部河内古螺城的考古发现,说明了秦时在北方王朝军事压力下,一部分骆越人继续往南迁徙,最后到达今天越南境内。现在越南境内的岱族与侬族皆为骆越的后裔,古螺城的建立,骆越文化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骆越文化形成了两个典型遗址:一个是位于今中国境内的以武鸣马头墓葬为代表的桂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墓葬,一个是位于今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包括古螺城在内的遗址群。今天的中国广西地区和越南北部同为骆越民族的活动区域,也是骆越文化遗产的分布区域,中越两国的骆越文化及其遗产有着明显联系但又有所区别。

2 骆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现状

廣西是古代骆越族主要分布区。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骆越人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文化遗产主要有骆越铜鼓、左江花山岩画、武鸣马头先秦墓群等。近年来,骆越文化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我国对于骆越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集中于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铜鼓和左江花山岩画为代表。

铜鼓(图1)是骆越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至今流传于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和以清化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地区。铜鼓文化不仅仅是物质文化,还包括了以铜鼓为物质载体所呈现出音乐、舞蹈、信仰习俗、工艺制作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对于铜鼓的研究,如蒋廷瑜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撰写了《铜鼓史话》《铜鼓艺术研究》《壮族铜鼓研究》《铜鼓文化》《广西铜鼓》数本著作;李昆声先生也在铜鼓研究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著有《中国与东南亚先秦两汉铜鼓研究》《中国云南与越南的青铜文明》以及数篇学术论文;万辅彬先生也对中国和东南亚的铜鼓做了深入研究,编纂了《铜鼓》《中国和东南亚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东南亚铜鼓研究》等书。多年来,铜鼓研究硕果累累,内容十分广泛,大多集中于铜鼓源流、铜鼓类型、铜鼓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中外铜鼓的比较研究,也包括以铜鼓为物质载体而创造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文化作为综合性的民族文化,铜鼓及其文化的利用也多种多样,除了对骆越铜鼓的收集、保护和陈列展示以外,对于铜鼓的利用还见于博物馆推出的铜鼓元素文创产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柳州博物馆都曾推出过一系列和铜鼓相关的文创产品。铜鼓元素也被运用在建筑领域,广西南宁市的许多城市建筑中都可找到铜鼓元素的运用,最典型的就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其馆体的外形正是取材于铜鼓。除了铜鼓本身外,铜鼓习俗也得到了合理传承和发扬。以铜鼓艺术为主题的文化资源也深受游客追捧,广西河池市从1999年开始举办的铜鼓山歌艺术节吸引了大批游客,传承和发扬铜鼓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旅游收入。广西文旅厅发布的旅游宣传片中,多次出现铜鼓以及铜鼓习俗,铜鼓如今已然成为广西旅游行业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除了铜鼓以外,左江花山岩画(图2)也是骆越民族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目前已在左江及其支流沿岸发现了绵延200多千米、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岩画。经研究,左江花山岩画绘制于战国至两汉时期,是当时生活在左江流域的骆越人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的形象反映。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花山岩画的成功申遗也离不开考古工作者和学者们的努力。覃彩銮先生是花山岩画考古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不仅参与了花山岩画的保护和申遗,还发表了《试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左江花山岩画:骆越舞蹈艺术的绝响》《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绘画艺术成就的杰作(上)—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三十》和《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绘画艺术成就的杰作(下)—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三十二》等多篇学术论文。花山岩画申遗工作的开展,也促使花山岩画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考古领域对花山岩画年代、性质、所属族群的研究,到文化遗产领域对于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价值研究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再到艺术领域对于岩画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和视觉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花山岩画作为重要的骆越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和广西文物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对其的保护与开发。近年来,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宁明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进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利用。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花山岩画景区的创建工作也随之开展。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崇左市政府对景区创建工作给予了多方面支持。花山岩画及其附近古村寨建设为花山风景区后,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2021年,宁明县接待游客达635.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70.27亿元。

目前,我国对于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导致这一情况的出现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骆越文化遗产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且多为遗址类遗存。骆越民族在我国岭南地区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留下了十分丰富、数量可观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左江花山岩画为例,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可分为三个遗产区,包括38个岩画点(共109处岩画,4050幅图像),岩画所在的山体和对面的台地及约105千米左江、明江河段,文化遗产区面积总计6621.6公顷。二是与非物质遗产相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够直观地体现某一段时期或某个族群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表现形式。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以花山岩画为例,绝大多数岩画处在裸露的山崖上,因年代久远,长期受到日晒风吹,导致岩石风化脱落,或因雨水渗透浸蚀画面,许多图像已暗淡或斑驳不清。就目前中国境内骆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来看,可能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骆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是不能懈怠。

骆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很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如物质文化遗产直观,但同样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利用方面与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不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难度并不亚于物质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铜鼓及铜鼓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但铜鼓制作技术却鲜少获得关注,铜鼓制作技术的保护与传承一度面临困境。2019年12月,越南天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似的天曲天琴艺术在中国骆越后裔的聚居区也有流传,直至2021年壮族天琴艺术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骆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骆越文化遗产研究利用的对策

骆越文化遗产分布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在提倡交流与合作的今天,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骆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利用有了新要求。

骆越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在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有重要意义。骆越文化研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区域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其也是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骆越文化遗存真实地反映了骆越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信仰。虽然在秦汉以后,骆越民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骆越文化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体系,仍能够在今天的骆越后裔内部延续传承。对于骆越后裔与古骆越族的关系以及侗壮语系诸族的民族文化寻根探源也应是民族文化研究中的重点。在进行骆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寻找更多骆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索。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设,鼓励和培养民间非遗传承人,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环境。加强骆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普与宣传,增强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骆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达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的,使其在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骆越文化及其遗产的研究与利用,还有利于国际间文化交流。骆越文化遗产是骆越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作为国家间互相联系的重要渠道,能够很好地促进国家间的互相了解。骆越文化遗产是分布于中越两国共同的文化,这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较好的沟通基础。但两国的骆越文化遗产具体类型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对其保护利用的手段和方式也各不相同。“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越两国可以就骆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进行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彼此的经验技术,促进、促成跨国的合作项目。多年来,在国家与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下,骆越文化及其遗产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学术论文和发掘报告对于公众来说可能相对枯燥,与公众仍有一定的距离。“一带一路”背景下,骆越文化及其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产业融合、科技创新、跨界合作等多种手段进行转换,实现研究成果与公众共享,使其在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力。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迎接更多合作机遇的同时,也需要加强骆越文化及其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加强研究、保护与利用的目的之一,就是明确在以往研究中模糊不清的问题以及纠正被歪曲的历史。骆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骆越文化遗产承载着骆越先民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因时间久远,为防止骆越物质文化的湮灭、精神文化的消失,省级、市级文物部門应当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骆越文化遗产进行调查,针对部分研究意义重大或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遗产实施专门保护。一些已经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骆越文遗,则可以继续收集材料,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4 结语

骆越文化源远流长,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国的骆越民族后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骆越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之一,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大环境下,具有跨国界、跨地区特点的骆越文化,为中越两国的交流提供了较好的沟通基础。在迎来机遇与合作的同时,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着挑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骆越文化及其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对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858-3859.

②图片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官网https://www.gxmuseum.cn。

③图片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https://whc.unesco.org/。

参考文献

[1]覃彩銮,付广华,覃丽丹.骆越文化研究一世纪(上)[J].广西民族研究,2015(4):90-97.

[2]班固.汉书:卷六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2011:954.

[3]黄桂秋,单益强.近年广西骆越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5(4):98-105;李妍,覃彩銮.守望历史: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二十六[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31(6):71-77.

[4]李金,农江敏.宁明去年接待游客635.85万人次[EB/OL].(2022-2-14)[2023-11-27].http://gx.people.com.cn/n2/2022/0214/c390645-35133000.html.

[5]覃彩銮,付广华,覃丽丹.骆越文化研究一世纪(下)[J].广西民族研究,2015(4):90-97.

[6]马赛.越南雄王祭祀与雄王信仰文化现象的构建[J].环球人文地理,2014(2):74-75.

[7]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EB/OL].(2016-8-29)[2023-11-27].https://www.sinowh.org.cn/Home/ArticleDetail?ColumnId=40c537cb-cec2-46e5-9882-c486b3debe95&ArticleId=ee2c6148-40f0-4bd1-b845-f8addc562d20.

[8]王嘉艳.中越两国骆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骆越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骆越•印象系列设计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西瓯、骆越的出现、分布、存在时间及其它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