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弱势群体的博物馆教育探究
2024-04-17陈艳鸽
陈艳鸽
摘 要:博物馆作为服务全社会的公益性机构,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职能的发挥,而博物馆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存在视听障碍、行动不便等问题的弱势群体由于其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更应该受到重视。文章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阐述面向弱势群体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探究博物馆弱势群体教育的工作方向,从而让博物馆教育助力提升弱势群体教育素质和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开封市博物馆;弱势群体;博物馆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19
1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和对象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储藏室,是文化的殿堂,是广阔的学习空间。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收藏着人类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如果丧失了自身的传播性,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人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以及参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等方式,无论是知识的汲取还是精神的丰富和熏陶,每一位观众都能有所收获。
经过不断发展,博物馆的职能逐步确立为收藏、研究、教育三大方面。“博物馆最大的目的,就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场所,其在任何方面都应与教育相联系”①,博物馆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博物馆的收藏和科学研究成果最终也是通过教育向观众展示的。随着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的正式实施,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被提到了首位。
就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来讲,要以观众为本。人民群众是受教育的主体,因此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广泛的社会大众的,涵盖了所有社会成员。从儿童到老人,从一般群众到弱势群体,从国内游客到国际友人,大家可以自由地进出各个开放的展厅和互动体验区,通过观看展览、参与各种社教活动等方式来汲取文化知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教育不只要考虑受众的广泛性,还应兼顾到对受众群体“因材施教”的特殊性。所以,博物馆面对教育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受众的大部分群体,也要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让每个人平等地享受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博物馆要从这个主体出发,了解什么是他们需要的,从而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服务。那么有一个问题,既然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广泛的,施教人员的眼光就不能只局限于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也不能只局限于市区的中小学校或者高校、社区等,而应该拓宽受众群体和区域。
2 博物馆弱势群体教育现状分析
我们分析博物馆的受众人群,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广泛的教育对象进行分类,都不能忽视一类人的存在,那就是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教育反而更应该受到重视。因为他们受教育的机会相对来说较少,也更迫切地需要。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②,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随着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博物馆教育职能,各馆掀起了策划实施各种社教活动的热潮,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在博物馆、在学校、在社区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大多数活动的覆盖范围在城市,青少年受众对象多是健康的孩子。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从博物馆的分布来看,目前呈现出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从而造成博物馆教育资源分布的失衡。“博物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空间趋同性。”③所以博物馆对于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而言,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在空间上就已拉大了与社会底层群体之间的距离。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弱势的群体,更无法公平地享受到博物馆的教育资源。
2.2 教育主动性欠缺
博物馆教育工作欠缺一定的主动性,主观层面的被动影响了博物馆教育的及时性、有效性。对于身处城市博物馆的文博工作者来讲,博物馆教育工作虽然也经常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但时间、经费、交通、安全等因素或多或少制约了工作的开展。而弱势群体经济与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在他们看来博物馆是肃穆、高尚、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场所,博物馆的展览更是高深、晦涩难懂的。这就更需要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多走进基层、深入基层,对他们进行文化氛围的熏陶。
3.3 针对性活动较少
博物馆教育活动缺乏对社会群体共性与个性的认知,符合弱势群体行为习惯的展览和教育活动相对较少。比如,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肢体残疾人群,基本没有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进行无障碍设计,面向弱势群體的针对性活动较少。
弱势群体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特殊境遇,导致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受限,也正是因为缺乏教育、文化程度较低,导致整体素质相对低下,社会竞争力较弱。博物馆既有义务也有必要帮助这一群体提升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只有不断增强他们掌控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他们才能逐渐走出经济和精神上的困境,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弱势群体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形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丰富和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弱势群体的博物馆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一些博物馆为这一群体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用实际案例来说明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必要性。
3.1 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品牌注定成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实践证明,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对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发展创新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品牌,可以把博物馆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彰显出来。”④开封市博物馆基于品牌效应的影响力,与时俱进着力于打造自我品牌以扩大博物馆影响力,通过巡演、巡讲,尤其是走进农村学校、偏远社区等地,让更多的群体接受博物馆文化教育的熏陶。
开封市博物馆品牌系列课程“木版年画进校园”“博物馆里的宋文化”等自开展以来,十余年间已经走进开封市以及各县区的上百所学校。多次走进开封市郊区和部分县区的农村学校,为学生们进行了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课程讲解。这些活动的现场反响和反馈让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农村或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学生对博物馆的陌生和更强烈的好奇心。
开封市博物馆品牌系列教育课程的开展,在提升自我影响力的同时,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开封市博物馆教育的专业性。填补了农村学生课外知识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有了更多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
3.2 关注有障碍人群需求
研究表明,国内越来越多博物馆开始着重加强无障碍建设,这也意味着博物馆对有障碍人群投入更多的关注。因为“这是促进所有公民,包括残障人士,都能参加博物馆活动的基本措施,是博物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历史发展和新时期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⑤。博物馆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为残障人士、行动不便老人、存在视听障碍观众提供的帮助也越来越多,如无障碍通道、助听器、盲杖等,帮助到馆的有障碍人士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因此,开封市博物馆开设了众多适合有障碍人士的教育活动。
有障碍人群中的视觉障碍者由于视觉系统的失效无法参与观览活动,丧失了众多参观机会,甚至一辈子无法走进博物馆。2016年10月16日,开封市博物馆举办了“木刻先驱—刘岘作品捐赠展”活动。25位存在视觉障碍的朋友受邀来到了现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跟着讲解员一边听讲解一边参观了展览。讲解结束后,这些视觉障碍者又在志愿者手把手的帮助下触摸刘岘先生的版画作品,刻板上的每一条纹路都被细致地抚摸,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图1)。
3.3 走進“老弱小”边缘群体
老年人、儿童这一“老弱小”群体因其特殊性,往往处于社会关注的边缘。人们习惯于用固性思维满足其物质、生理需求,却忽略了这一边缘群体的精神需求。开封市博物馆的义务宣讲团队多次走进养老院、留守儿童家中,为他们送去精神的养分。
2016年7月21日,开封市博物馆“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巡展小分队走进了开封市百善养老院。通过讲解员的引导,老人们打开话匣子,开始诉说漫长一生中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88岁的老奶奶讲述起日本人的飞机扔炸弹时兄弟姐妹几个如何躲藏、如何逃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爷爷眼含热泪讲述自己目睹战友牺牲;一位老奶奶讲述自己因为日军侵略而逃难离开家乡来到了开封,饭都吃不饱的爹娘辛苦供自己读书,毕业后当了老师……被倾听让老人们感到被关心、被记得。
2018年,开封市博物馆新馆开馆后,为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提供专场讲解,并辅导有兴趣、有潜质的孩子练习讲解。这些孩子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安安静静认真听讲,因为他们特别珍惜爱心企业赞助的这次来博物馆参观的机会,也因为他们对博物馆太陌生,害怕一不注意错过一些有趣的知识。部分学习讲解的孩子通过博物馆讲解员的辅导和自己的努力练习,成功地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得到了来自观众的赞许和鼓励,增强了自信心。
3.4 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建
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便是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不但有利于丰富自身教育资源,更有利于相互促进,从而建立起学习的长效机制。“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倡导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⑥开封市博物馆秉承这一理念,与开封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共建,以期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影响。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大多存在视听障碍,这些缺陷给他们了解世界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据开封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反映,这些视听障碍儿童由于父母缺乏让他们受教育的意识、自身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很多成为留守儿童,很少与人交流,久而久之,拉大了他们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博物馆教育走进这一群体,打开了他们看世界的视野和窗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
开封市博物馆与开封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合作,增强博物馆一线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打造更加有温度的博物馆。更重要的是,让特殊群体获得更多享受博物馆资源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文化需要,丰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助力特殊孩子健康成长(图2)。
4 博物馆弱势群体教育的工作方向
4.1 丰富展览和社教活动形式
随着博物馆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加之自身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改善,博物馆不应还停留在传统的展览和社教活动形式,应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弱势群体社会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投入,通过了解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和身心特点,在展览中适当加入特殊人群可参与的互动项目,开发适合特殊人群的社教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例如,开封市博物馆和开封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后,尝试将传统的研学课程打造成为更适合特殊儿童的课程,这需要双方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效果进行反馈和沟通,同时需要社教工作人员对特殊受众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输和互动。
4.2 以点带面扩大受众范围
现如今,博物馆通过各种推广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和文创不断出圈。但即使博物馆的热度和观众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仍不能忽视还有相当数量的特殊群体尚未有机会感受到博物馆,越是热度高越不能忘记本来的职责和使命,同样需要教育资源的弱势群体不能被遗忘。博物馆人努力提升各项服务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更多的参观人数,也是为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博物馆应带着光环和热度走出去,到更多不被看见的地方。例如,开封市博物馆2023年接待观众量已超过2020年之前的最高值,但开封市博物馆走出去的足迹仍基本停留在开封市区和周边城市,应该在满足现有活动需求的基础上,将进校园的工作重心向市区周边和县区农村倾斜,特别是受交通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而更难有机会接触博物馆的地区,与乡村学校形成联动,以点带面,逐渐铺展开来(图3)。
4.3 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
近年来,博物馆展览、活动等方面的丰富和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机构的目光。新时期博物馆应扩大合作领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能力,为更多弱势群体提供接受博物馆教育的机会。与电视台、网络媒体、爱心企业、公益团体、社区、养老院等合作,通过与媒体合作扩大博物馆特殊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博物馆将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开展公益活动的机构,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例如,开封市博物馆多次和开封市义工协会合作,在“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中提供文化帮扶;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合作,接待孤独症孩子参观开封市博物馆、参与社教活动(图4)。
5 结语
教育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如何通过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让摆放在神圣殿堂的珍贵遗产走向城市的边缘和人群的边缘,从而让弱势群体真正融入社会,感知历史、感知文物、感受社会的温暖,这是每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注释
①徐伟川.试论中国博物馆与欧洲博物馆社会教育模式的异同[J].社会视野,2012(12):278.
②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21.
③马会丽,王宏志,李细归,等.中国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87.
④蔡宜君.打造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欣赏,2021(4):153.
⑤李琼.针对视障观众的博物馆展厅信息无障碍研究[C]//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⑥王鹤蒙.馆校合作教育效果评估框架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