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高阶思维的初中数学深度教学

2024-04-16王雅娅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高阶思维本质

王雅娅

[摘 要]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开展深度教学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要从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上下功夫,重视揭示问题的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深度教学;本质;高阶思维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区域推进家校社合作育人的机制与路径研究”(S23YG1100031).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性学习,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整合性,突出迁移应用和主动建构.浅层学习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强调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而深度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是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将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及过程评价转变,在教学中强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批判性、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培养高阶思维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探索问题本质的思维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阶梯型、体验型、反思型问题,以此在问题的探索中触发高阶思维,实现深度教学.

创设阶梯型问题,促进知识深化

若想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应带领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以此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促成深层次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阶梯型问题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等过程,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以此促进知识的深化,提高数学应用水平,发展综合素养.

案例1 “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

为了让学生体验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图1是由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说一说,图1各图中分别有几个正方形.

(2)前面一個图形比后面的图形少几个小正方形?如果按照这个方式继续拼下去,第4个图形有几个小正方形?它比前一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3)第2024个图形比第2023个图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4)结合以上研究经验,你能用数学方法表述其中的规律吗?

前面两个问题较为简单,学生通过“数一数”“拼一拼”就能轻松地给出答案.这样通过简单的、直观的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丰富.随着图形的增多,通过“数”“拼”等很难解决问题,由此诱发学生主动探寻蕴含其中的规律.重新观察图形不难发现,后一个图形比前一个图形增加了一行一列,如第1个图形是1行1列,第2个图形是2行2列,第3个图形是3行3列,可见增加的行、列刚好与序号一致,这样除去行与列交汇处重复的小正方形,可以轻松地判断第2024个图形比第2023个图形多(2×2024-1)个小正方形.这样通过经历问题(3)的深入探究,蕴含其中的规律已经显现,于是学生自然地联想用字母n代替序号,得到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图形多(2n-1)个小正方形.通过阶梯型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螺旋上升,这不仅帮助学生突破了字母仅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未知数的局限,而且实现了一次从形到数的建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评析 从简单的、熟悉的问题入手,逐渐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体会用字母替代文字来描述规律更加简洁明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这样从传授知识转化为自主探究知识,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解决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发展.

创设体验型问题,激发数学思维

由于体验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其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些体验型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以此通过亲历探究过程活动真实地感知数学,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案例2 “角”的教学片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角”、感悟“角”,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拼图大作战”.

比赛规则:如图2,用一幅三角板拼出小于180°的角,如∠ACD=∠ACB+∠BCD=75°,每拼出一幅合格的图形得1分,重复图形不得分.

比赛时间:5分钟.

评价方式:小组互评,并计算各组总分.

活动给出后,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若想得到合格的图形,就需要将一幅三角板的边重合在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后,学生拼出了多种符合条件的图形.通过动手拼让学生直观感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拼成的,这样不仅使角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具体,而且为后续角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设计,让学生充分体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学生给出了许多有创意的作品,如有的学生拼出图3所示的图形,然后提出计算∠BCC的度数;有的学生设计图4所示的图形,并提出计算∠BBD的度数,等等.以上设计打破了最初“角的顶点一定是两块三角板重合点”的局限.在有效的动手操作中,学生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評析 合作与竞争是当下新型人才应具有的一种基本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巧妙地设计竞争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呈现别样精彩.实践证明,带有竞争性的体验式活动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做中学”“学中思”,促成深度学习.活动中,教师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去表达,以此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让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高阶.

创设合作性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数学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也不是个别学优生的修炼场,而是师生共同合作与交流的舞台.新时代背景下,合作能力已成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体差异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合作各取所长.当然,为了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征、组织能力等科学分组,并按照学情创设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养得到协调发展.

案例3 探索“余角”的概念

活动要求:请先阅读课本中有关余角的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问题1到问题3,并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想如何提醒学生正确地理解余角的概念.

分组情况:每个小组6人,每组分为A,B,C三级(C级表示能力相对较弱,B级表示能力一般,A级表示能力相对较强).

问题1 (1)请测量图5中的∠α和∠β,并结合测量结果说一说∠α和∠β存在怎样的特殊关系.(精确到度)

(2)若点D保持不动,转动△CDB,试猜想∠α与∠β之间的特殊关系是否依然成立.

(3)你能用已有知识证明(2)中的猜想吗?

问题2 如果 ,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问题3 如果让你画两个互余的角,你会吗?

问题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如图6,B是直线CD上一点,且∠ABD=90°,则∠ABE与∠EBD互为余角.

(2)如图7,∠AOC=∠BOD= 90°,则∠AOB与∠BOC,∠BOC与∠COD互为余角.

(3)如图8,∠1=25°,∠2=65°,则∠1与∠2互为余角.

在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教师巡视,当组内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及时进行启发和指导.下面呈现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组长: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测量结果?(组长点名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

生1:∠α=20°,∠β=70°.

组长:大家的测量结果都一样吗?(学生点头表示一致)

组长:那你继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特殊的关系?转动后有何变化呢?

生1:两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正好是90°,转动后该特殊关系应该是不变的,不过怎么证明我还没想好.

组长:不错,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对.谁来说一说如何证明这一猜想?(组长将目光投向B级学生)

生2:因为∠α+∠β+CDB=180°,又∠CDB=90°,所以∠α+∠β= 90°.(生1恍然大悟)

组长:问题(2)比较简单,教材上就有,大家写的都没有问题,我们就不再讨论了,现在我们继续看问题(3).请大家分别呈现自己的作品,我们一起观察、探讨一下.

组员分别呈现作品,然后进行组内评价,以此进一步深化对余角概念的理解.紧接着学生又主动探讨问题(4),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对于问题(1)和问题(2),学生很快形成了统一意见;对于问题(3),学生产生了分歧,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形成正确的认识:两个角只要满足相加之和为90°即互为余角,它们不一定有公共顶点,也不一定在同一张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效合作认清了两角互余的数学本质,发展了合作能力.

评析 小组合作并不是个别学生的独角戏,合作中组长要充分发挥其组织者的作用,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学生作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样通过合作,学生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以此都能有所成长.当然,放手合作并不意味着教师撒手不管,而是在学生产生困惑时给予点拨,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创设反思型问题,引发高阶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以此逐渐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在教学中,多数教师有这样的困惑:有些题明明重点讲解并练习过,但是考试时学生还是会出错.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师生忽视了解后反思.解题时,很多学生仅仅追求结果,并未对思想方法、解题能力、出错的原因进行有效反思,对题目的认识停留于表面,题目略加变动就犯错.因此,解题后,教师要提供时间给学生自我反思,并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视角探究问题,以此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效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

总之,深度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而这里的“深”不是加深教学内容的难度,而是深化教学目标,引发深度思考,让学生掌握问题本质,发展高阶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高阶思维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