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中有关宫廷膳食的那些事儿
2024-04-15李凑凑
李凑凑
《汉书》内容包罗万象,其中《食货志》中记载了不少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内容。《食货志》是记述西汉经济的专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言“食”,下篇言“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这里多说一句,《食货志》是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语出《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汉书》始称食货志,以后各史食货志篇章渐多,如《宋史》、《明史》食货志有二十余种子目。
饮食一直是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百姓都极其关心的一件事情,正如《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中所讲——“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自此流传下来“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聊宫廷帝王的膳食,首先,就从皇帝一天吃几顿饭开始说起。
“中午吃什么”,这是如今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一天三顿饭,嫌麻烦的觉得频次太高,好吃会做的,恨不得一天五顿。而“按时吃饭”是人类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最晚在上古商代时已形成了“按时吃饭”的习俗。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记载:“有司奏‘请处蜀严道邛邮,遣其子、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日三食,给薪菜盐炊食器席蓐制曰‘食长,给肉日五斤,酒二斗。”
“皆日三食”,就是每天都能吃上三顿饭的意思。贵族们由于本身占据统治地位,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天吃三顿饭自然没什么问题,犯了错也可以照旧,从春秋战国开始便是如此。然而老百姓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可见在汉朝,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尊卑从一天能吃上几顿饭就可以体现出来了,毕竟帝王一天是要吃四顿饭的,也正是在汉朝,皇帝“一日四餐”成为规制。
天子的第一餐称为“旦食”,大概早上5:00—7:00吃;第二餐称为“昼食”,大概在中午11:00—13:00吃;第三餐叫“夕食”,大约下午15:00—17:00吃;第四餐叫“暮食”,大约在太阳落山的17:00—19:00吃。
为什么帝王一天要吃四顿饭?“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班固是这样解释的,借着“四方”“四时”的由头,皇帝便要多吃一顿饭。
而“一日三餐”的饮食风俗真正普及开来是在隋唐时期,民间老百姓基本能实现一天吃三顿饭,与现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几乎没有区别。
在饮食习惯方面,汉朝还有一大贡献,那就是现代社会房屋构建中,必不可少的饮食阵地厨房,就发源于西汉时期。“厨房”的概念由此诞生,并逐步走入千家万户,汉代饮食文化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漢朝,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比秦朝更进一步了。而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更是进一步丰富了汉朝的食材。西域的美食很受皇室的喜爱,相传汉武帝特别喜欢吃胡荽,喜欢胡荽散发出的那种异香,他吃很多菜都要加上胡荽,也就是今天的香菜。
汉朝宫廷厨房内的各类食物,不仅令人目不暇接,而且御厨的烹饪技艺,已经达到了烹制“国宴”的水准,在制作肉食的时候,烹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腊、脯,主食、副食、水果、肉蛋、鱼类等,已经是宫廷的家常菜,不仅色、香、味俱全,在营养搭配方面也更趋于合理。然而相比于今天,汉朝皇室能吃到的“山珍海味”都算不上什么新奇了,但是有一样如今再常见不过的食物的发明,还要感谢汉朝皇室成员对饮食业的贡献,那就是豆腐。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刘安是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武帝的皇叔。刘安是一名狂热的炼丹爱好者,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质和无机盐,偶然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后来鉴真东渡,把豆腐的制法带到了日本。
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务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他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数额巨大,这笔开支相当于汉朝中等水平百姓两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粱米,或是9万多斤好肉。
更有甚者,据《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然蕴火,待温气乃生。”这句话的意思大体为在墙壁较厚的屋子中,将蔬菜种子种于土壤之中,然后在屋内生活提升室温。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大棚菜”了。在约两千年前的冬天,皇帝可以享用春季才生成的葱、韭菜等蔬菜,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