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2024-04-15赵钰芳

林区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新课标

赵钰芳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阳 550025)

引言

近年来,“教—学—评”一致性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容易淡化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忽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地位,导致“教—学—评”一致性的缺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并增加教学与评价的案例[1],体现了对教学评价的关注。为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实施,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把握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一、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价值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评”一致性不仅要引导教师关注“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及“评什么、怎样评”的问题,而且还要注重“教—学—评”三者的一致性联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教师“教—学—评”时,往往由于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偏差,导致实施效果不佳。因此,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更加重视自身发展,学校也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因而并不能保证课堂是完全按照教师的课前设计来进行,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及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能力,积极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奇思妙想,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让整个教学流程不偏离教学方向。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学—评”一致性将教的过程、学的过程、评的过程相融合,全面关注学生学习成效。

小学生从入学开始,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与教师、同学的相处时间较多,在他们眼里充满着对教师的崇拜和尊敬。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学—评”一致性将关注点从关注学习结果延伸至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教学任务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精神、行为习惯、思维品质等内在素养[2],使学生在学好必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建立高质高效课堂

让一节课堂教学变得高质高效需要把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效果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比的关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割裂开来,以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放在了课后,将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为学习效果的评估。这样的课堂教学由于只关注到教师的教,因而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目标为导向,只有把目标分解细化到位,问题创设得当,课堂评价实施合理,才能将“教—学—评”一致性落到实处[3]。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立足于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分析之上的,首要前提是制定切合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目标的大概念、小概念,将其具体细化落实到教学中,同时以评价聚焦教学目标的达成。总之,“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是鉴别课堂是否高质高效的一个指标,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能够推动高质高效课堂的建立。

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构建

“‘教—学—评’一致性包括在目标指引下的三重含义:一是‘学—教’一致性;二是‘教—评’一致性;三是‘评—学’一致性”[4]。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三者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评”一致性构建与新课标中的育人导向相契合,从而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落实核心素养,生成教、学、评目标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目标

目标是课堂的灵魂,贯穿课程逻辑始终[5]。“教—学—评”一致性的重点在于强调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破以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设计教学目标,更加注重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将核心素养目标纳入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对语文学科围绕核心素养教学进行了细化。首先,要强化核心素养意识。核心素养作为无形中的意识存在,通过依靠某一事物将其转化为有形的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核心素养目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知识的价值意义进行探讨。其次,要重视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分析教材、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贴切实际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基础。

2.强调“教—学—评”目标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在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三者的一致性。有些教师教学时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将一致性的目标割裂开来,产生目标模糊现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与实施认识不够,在课堂上的把握不足;二是教师容易忽视目标在教学中的关键性作用,导致对目标的关注度不够。

新课标除了明确在课堂上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同时也对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何种程度,期待学会什么、如何促进学,以及怎样评、评的方式等做了具体的要求。以上措施的具体实施表现出教、学、评三者有机统一于一个总的教学目标中,在目标的指引下,将教、学、评构成紧密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地位同等重要。同时,应关注教、学、评三者共同指向的对象——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借助评价目标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而“疏通从课标到实践之间的层级环节,实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增值’”[6]。

(二)构建学习任务群,优化教学活动

1.知识结构化促教学

新课标将课程内容结构化,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力促教、学、评三者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达到高度一致,从而完善教学活动。在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面聚焦层次性,实现由易到难的层层递进。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明确了在不同的学段教师要教什么,并且进一步深化应教到何种程度,让学生达到什么程度的学习状况。教师的教学并不是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一种效果,而是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让教有所用,教有所得。新课标强调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语文学科本身综合性较强,涉及领域错综复杂,由此界定了语文学科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不能仅限于知识的讲授,而要带领学生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性,突破思维的藩篱,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教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

2.实际任务促学习

“学习活动是评价任务的理解与完成”[7]。“教—学—评”一致性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围绕教与学、学与评、评与教展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和目标之外的能力提升。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内容分为四类学习任务群,每部分单列适合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建议,包括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依次递升的层级,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依据。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更多的是依靠直接和感性经验来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以直观的任务导向型方式带动学生融入课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为原则,以环环相扣的一个个小任务为目标,进而完成总的教学任务,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与破解促进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在任务情境中构建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扩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连接课内课外的学习场所,推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升认知、在深度学习中丰富内涵。

3.实践过程促评价

教学评价要落到实处需要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善于运用评价。一方面强化教师的评价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教师要树立评价意识,内化于心,勤于反思,通过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来完善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动态评价环境下,考查评价的过程性,发挥教师评价者和中介者的双重身份[8]。学习任务群考查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评价也基于教学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表现。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添加了评价建议部分,使评价结合具体内容更加细化。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将评价有机融入实践,利用边教边评的即时性,在各个阶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学习状态、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荣誉感。

(三)提高学业质量标准,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倾向是新课标导向下的必然结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之举。在实施教育评价时应结合学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将评价放在教学活动之前,通过预设学习结果、设计教学评价来倒逼教学活动的开展。

1.评价主体

教学质量的高低以主体需求满足的程度为标准,呈现正相关的关系[9]。检验主体满足程度的方式主要来源于教学评价。构建“三位一体”的评价主体,让学生、教师、家长参与到评价中去,多视角、全方位评价教学质量。首先,关注生生互评的自省性。学生之间的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反省,也是对他人评价的透视。教师制定详细的量化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评价能力设定评价内容,不断交换组合方式,实现全班同学的轮流互换评价。其次,重视教师评价的专业性。教师基于自身专业认知,从宏观层面进行专业评价,便于学生精准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最后,进一步增强家长评价的延展性。与教师相比,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更具多面性,评价的方式和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业标准也会有显著差距。因此,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目标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行为始于动机,目标和任务是引发学习动机的重要诱因,是学习行为和活动的重要驱动力[10]。评价目标要全面依托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要紧扣时代育人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制定切合时代发展的评价目标,是实施高质量教育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课程要以总目标为基础,细化不同年级、不同类型课程的分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新课标关于语文知识的内涵,对基础知识进行量性评价的同时,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行为举止等,以评价目标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全面育人。

3.评价内容

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新课标强调实践育人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厘清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知识与应用的断层,让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用”。首先要挖掘评价的深度。从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变化,如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独到见解,做到评价内容不只关注外在体现,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在品质。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下做足功课,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性格特质,合理设置评价内容,挖掘评价的深度。其次要拓宽评价的广度。当前学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联系性越来越紧密,评价内容更要打破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的范畴,构建多学科融合机制。教师在评价时要做到评价内容的具体、多面、深刻,保持评价内容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共同致力于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4.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具有赋能效应”[11]。多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掌握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教师的发展历程。一方面,选择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目前常见的成长档案袋评价、行为观察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方式相对而言更具多领域、多方位的优势。教师可以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掌握多种评价方式。依据评价量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要求及语文新课标中应达到的培养要求,分类分条列出评价量表的内容,再以10分制进行评价打分,细化评价标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评价方式。“教—学—评”一致性要强调“评”的重要地位,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着引领的作用。将评价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习资源平台充分融合,发挥评价的最大功能。通过建立不同类别的学生学习情况数据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评价内容,将其以数据的形式分类归纳,并预设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把握评价的精准性以便提供适宜的学习方式。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已成为必然趋势。积极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从教的角度、学的角度、评的角度完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体系,推动三者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新课标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