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14张娟韦海英罗瑞平
张娟 韦海英 罗瑞平
【摘要】班本课程是高质量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课程做支撑。以我园中三班“蚂蚁知多少”班本课程为例,探索在生态美育园本课程理念下班本课程的策略与实践。效果证实:我园的班本课程在生态美育园本课程理念下强调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以幼儿为主体,以实际问题为线索。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循环思维模式下,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实际操作等途径获取新的经验。
【关键词】问题导向 幼儿园班本课程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1-0118-03
班本课程生成就像是一场惊喜连连的旅行。从幼儿的问题与兴趣出发,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知识储备,发掘背后的教育契机,为幼儿探究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为幼儿创造提供延伸探索的环境和计划,最终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探索,本文结合“蚂蚁知多少”课程案例,探讨构建生态美育园本课程理念下的班本课程的实施对策。
一、追随幼儿的实际“问题”构建班本课程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班本课程是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生活、游戏等过程,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点或产生疑惑的问题点,进而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循环思维模式下,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实际操作等途径获取提升经验,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幼儿。
“蚂蚁知多少”班本课程的生成来源于一次幼儿户外活动中的发现,幼儿被成群结队、井然有序的蚂蚁们所吸引,于是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交流:“咦,蚂蚁在干什么呀?”“它可能是饿了,出来找吃的。”“它是不是找不到家了啊?”等,甚至还把蚂蚁捉到了手上观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顺应幼儿的兴趣及经验。如何把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点转化成班本课程呢?那么观察和了解幼儿是教师挖掘课程的起点,因此我们在幼儿视角下的“我知道的……”“我想知道……”两个方面开始了“蚂蚁”的探索。(如图所示)
二、以“问题”为导向,探索课程“突破点”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基于幼儿对蚂蚁的外部特征的好奇,我们紧跟幼儿对蚂蚁的问题点不断推动课程的发生,让幼儿在讨论、尝试、探究中感受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此,班本课程从“蚂蚁长什么样子?”的问题点进入,并持续开展了2天的探索。幼儿带上放大镜、笔、纸在户外观察蚂蚁并记录蚂蚁的外部特征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还在图书区通过绘本故事,以及通过亲子网上搜索资料,最后幼儿得出结论:蚂蚁是由头、胸、腹、觸角和足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在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幼儿又从蚂蚁的外部特征转向了“蚂蚁的食物是什么?蚂蚁洞里面是什么结构?在哪里能找到蚂蚁洞?蚂蚁是如何找到回家路?”等问题。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经验以后又生成了新的问题,而幼儿又开始了探索新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循环思维,由此可见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不但收获了新的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方法,提升了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正是生态美育理念下班本课程的突破点,也是贯彻生态美育课程之主轴。
三、以“我知道的”为经验,助推课程“升华点”
活动探索过程中幼儿经验的前后链接是推进课程从预设走向生成的主要途径,也是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的知识。在“蚂蚁知多少”班本课程建构中品德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契机。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已经知道蚂蚁可以松土,让植物的根吃到更多营养;清理环境,带走我们丢的食物、垃圾、昆虫尸体等。在幼儿又一次观察蚂蚁搬运食物时,一位幼儿问:“蚂蚁把食物搬回家后会和爸爸妈妈分享吗?它有好朋友吗?”等问题。教师抓住品德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学会分享美食给爸爸妈妈和同伴。同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幼儿思考:蚂蚁是怎么样分工合作的?哪些蚂蚁是出来搬运食物的?这时幼儿们又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了,并开启了一段新的探索,如:晚上在家的时间和爸爸妈妈利用网络或者书籍的方式进行查阅以及观看视频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第二天,幼儿来园以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同伴分享。
分享实录:
德锃:蚂蚁洞里有兵蚁和工蚁,兵蚁是负责保护其他蚂蚁的,工蚁是负责寻找食物和挖洞的。
莉娇:蚂蚁洞里有蚂蚁皇后,是专门生宝宝的。
乃川:蚂蚁洞里还有雄蚁。
运堃:蚂蚁洞还有很多的蚂蚁宝宝,它们最舒服。
在分享结束后,教师及时给予思维拓展的支持,引导幼儿把蚂蚁团结、合作、有耐力的精神迁移到我们自己的身上,进而升华了班本课程的核心教育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发展。幼儿前后产生了许多的疑问,教师不仅要对来自幼儿的多个问题进行探究价值的判断,包括是否符合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能否支持幼儿获得关键经验,是否有丰富的支持资源等,还要把握教学时机,在正确的时间将幼儿合适的问题放大、引入或拓展,通过倾听回应,推动幼儿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四、以新的“问题”,引发课程探索的“拐弯点”
幼儿的学习是持续、渐进的过程,所以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追溯幼儿的学习路径和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支持和帮助,当幼儿的经验逐步内化,新的兴趣点、问题点就会陆续出现,这时课程实施出现了“拐弯点”,以一个问题引发多个问题,从整个课程来看,课程呈发散型。例如:在“哪里能找到蚂蚁的家?”的问题探索中引发了孩子一系列思考,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家旁边的草地里面就有蚂蚁洞。”“蚂蚁洞的出口一般都会堆有一圈小的泥土,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的家。”“蚂蚁洞开口一边都是朝着太阳的方向,南边能更好地晒到太阳。”“蚂蚁比较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所以它们的洞不会靠近有水的地方。”不同的想法支持幼儿不同的探索计划,幼儿又开始了“蚂蚁是否能找到回家的路”的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选择材料开展活动。所以,在探究形式上教师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让课程围绕一个问题发散不同的生发点,关注幼儿的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提供个别化的探究和学习体验机会,分层次地推动每个问题的探究,无论最终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都激发了幼儿不断验证自己想法的内在动力,给予幼儿不同的探究感受。
五、反思过程,总结教育经验
在反思“蚂蚁知多少”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我们总结出一些关于班本课程构建的有益经验。
(一)教师对幼儿问题与兴趣要主动追随
班本课程生成要充分尊重幼儿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幼在班级具体情境中,围绕幼儿问题点、兴趣点展开合作。教师需要对幼儿问题与兴趣进行敏感捕捉,通过认真倾听、用心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知识储备、自身特长,发掘问题与兴趣背后的教育契机,不断为幼儿探索提供帮助和支持,使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性各自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师幼共建的效果。比如,此班本课程“蚂蚁知多少”始于幼儿户外活动时的发现,课程一步步紧跟幼儿问题与兴趣,师幼围绕“蚂蚁长什么样子?”“蚂蚁洞里面是什么结构?”等系列课程活動,幼儿们通过充分利用观察、调查、探究等方式认识和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分工合作、不同种类以及蚂蚁窝内部结构等。
(二)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再生成
教师在班本课程生成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循证反思自己的课程设计是否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是否联系了幼儿生活实际等问题,以支持幼儿探究学习深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行为,在每次课程活动后积极反思,对当前课程内容和接下来的课程活动进行循证审议,通过不断地尝试、体会、揣摩和再生成的过程,最终实现课程超越和发展,形成个性化的课程生成智慧,比如:“蚂蚁有什么作用?”教师通过反思课程思维,珍视课程中的“意外”,通过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确定了保护蚂蚁的行动路径,实现了课程的再生成,也使课程从智育、德育走向了美育。
(三)优化互动,激活学习动能
“蚂蚁知多少”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充满各种互动,包括同伴互动、师幼互动、亲子互动。这些互动既营造了活动氛围,又激活了幼儿的学习内驱力。个体之间的相互讨论、尝试、探究、操作、合作,往往会推进学习的深度,开启全新的活动空间。教师在实施班本课程时,要以多元的互动方式引导幼儿成长。
六、结语
班本课程的生成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以课程班本化为载体推动生态美育园本课程生成,蕴含着园所课程理念的更新与变迁,也体现为园所扎实课程转型实践的不断行动。在课程生成过程中,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引来专业迁移,幼儿园也必将不断超越过去的课程体系获得新生。
课程脉络图
参考文献:
[1]陈玉杰.基于地域资源构建幼儿园班本课程——以“‘藕遇”班本课程为例[J].好家长,2023(2):26-27.
[2]冯欣.从弹性预设走向动态创生的班本课程——以“我和水稻有个约会”为例[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2(11):14-17.
[3]刘静.从园本到班本:课程创生的实践路向[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2(11):6-9.
[4]李清玲.问题驱动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创生探索 ——以小班班本课程“泡泡”为例[J].山西教育(幼教),2023(5):22-23.
[5]王晓玲.指向儿童本位的班本课程内容选择与实施路径[J].好家长,2023(13):68-69.
作者简介:
张娟(1985年10月—),女,湖南衡南人,汉族,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
韦海英(1978年8月—),女,广西南宁人,汉族,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
罗瑞平(1995年12月—),女,广西武鸣人,壮族,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