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024-04-14李少英

教育界·A 2024年7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支撑。而对小学生而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其在数学课堂中逐步建立数学阅读意识、形成数学阅读能力、进行数学阅读实践。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整体阅读、细致阅读、体验阅读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PTJYKT2308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少英(1981—),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中心小学。

数学阅读是指对数学文本的阅读,包括对题目的理解、符号的识别等。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数学阅读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直接手段,也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带领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数学阅读学习,如读一读、说一说等,帮助学生实现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立足整体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一)通过读一读,培养阅读直观感知能力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学会阅读数学文本信息是学生首先要做的工作[1]。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学生能够借助文本中的信息内容,建立起对数学信息的直观认知,从而理解文本中传达出的信息。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文本,让学生能够读懂数学文本。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中的案例1和案例2为例。在教学案例1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看一看学生能否对位置与方向做出一定的直观感知。阅读完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位置建立起一个关于太阳光升起时的方向图,将阅读数学文本后形成的直观感知用纸笔描绘出来。在学生的感知中,“东”与“西”是相对的,“北”与“南”是相对的。而这四个方位指向便是准确识别方向的基础。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完成案例1中的填空,即“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内容,说出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一个隐含条件,即面向早晨太阳的方向,这样,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案例2,让学生进一步对方位形成直观感知,从而强化学生对方位的认知。

在上述认知“方位”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文本,让学生建立起对方位的直观感知,并能够根据文本中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方位意识,从而实现对案例1与案例2中“方位”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应重视对数学文本的阅读,透彻理解数学文本中的信息,从而为数学阅读能力的进步打好基础。

(二)通过说一说,培养重点信息梳理能力

说一说,即数学表达。在数学教学中,阅读是学生对数学文本信息进行内化输入的过程,而表达则是对数学文本进行外化输出的过程。表达并非让学生对数学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原样复述,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对重点信息的梳理并进行自主表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将“说一说”环节设置在图文转换的教学中,从而锻炼学生从图中梳理重点信息的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中的案例3为例。在教学案例3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学校建筑物的位置图,观察学生能够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有学生回答:“课本给出的学校示意图中,一共有六个建筑物,其中多功能厅在校园的东北角。”这位学生的回答,只是读出了图示中的表层信息,同时提到了一个关键信息,即“多功能厅在校园的东北角”,这是后续辨别校园建筑物的方位线索之一。还有学生说道:“按照图示中学生所在的位置,再结合该学生手中指南针显示的方位可知,教学楼的方向为正北方,校门的位置是正南方。”这位学生的回答,不仅结合了“指南针”这个关键信息,也进一步确定了校园中主要建筑物的方位,这为后续其他建筑物方位的识别提供了基本信息。通过这两位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在给出的图示中,已经蕴含了解题的重点信息,如果学生能够准确读出,便可以完成题目;反之,则无法解决。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做一做”,让学生进行方位表达的练习,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进行有重点信息的表达。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重点信息梳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数学题目中进行实际的练习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认知能力便会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发现与提炼重点信息的能力。

二、立足细致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一)把握阅读中的关键要素

在数学阅读中,要想准确识别出数学文本中的关键要素,学生不仅要对数学文本做出整体性认知,还要对数学文本进行细致阅读,透过表层信息挖掘其深层含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2]。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理解数学文本想要传达的主要意图。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中的“轴对称”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点,如特点、画法等。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字信息的角度把握关键要素,即掌握对称轴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喜字剪纸、交通标识等,而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学生会发现在某种情况下,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如喜字对折后,两侧的字可以重叠;交通标识中的前行箭头,在对折后也能够重叠。这时,教师便可以引出关于“对称轴”的信息,让学生尝试总结出对称轴的定义。在分析后,学生可知对称轴是能够让图形轴对称的直线。接着,教师可以结合案例1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观察中,学生通过数格子的形式,发现两侧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同,而且在连接对称点后,连线与对称轴垂直。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画图的角度把握关键要素,如怎样画出轴对称图形。根據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可以结合案例2展开实践:先找到每个线段的端点,再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最后连接对称点,这样便可以快速画出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以将自己作图的步骤进行提炼,即“定端点、定对称点、依次连线”。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轴对称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对其关键要素进行提炼。这个过程既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把握阅读中的易漏信息

在阅读数学文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到文本中蕴含的不同信息,特别是要关注易漏信息。在许多数学题目中,易漏信息往往是解题的关键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漏读某些信息,导致最终结果出错。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到细致阅读,把握容易漏掉的数学信息。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复式条形统计图”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在绘制条形统计图、了解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信息的情况,这便是未重视数学阅读的结果。对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指点,让学生意识到细致阅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在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学生要从绘制条形统计图过渡到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整合两张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阅读两张统计图中的信息是否一致。如在绘制案例3中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时,学生便需要注意人数与具体年份的对应。在整合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学生需要注意其中的易漏信息,如人数单位、图例等。特别是图例的标志,部分学生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常忘记标出,导致复式条形统计图不完整,从而失去统计图本该具备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数学阅读时,学生需要把握文本信息中的易漏内容,做到仔细阅读,并根据数学知识本身应具备的各项条件,判断自己是否存在漏读的情况,从而实现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立足体验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一)借助“移”与“画”的操作,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所谓“移”与“画”,是指以移动和画图为主的实践操作。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也要学会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运用。特别是在学习涉及图画的数学内容时,学生需要借助实践操作检验自己所學,以此判断自己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是否准确,进而实现实践操作能力与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中“平移”为例。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经历理解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过程。具体而言,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锻炼;而能够准确完成实践操作,则是对学生数学阅读理解准确率的检验。比如,针对案例3,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是实心箭头如何移动才能够获得虚线箭头,即先掌握实心箭头的移动方向,而后数出需要移动的格子数。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做一做”进行实践操作,数出移动的格子数、画出平移5格后的图形。为了加深对“平移”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案例4,即根据平移后物体大小不变的特点,求出方格子中图形的面积。这就需要学生先理解题意,再进行面积计算。案例4给出的图形是类似横向的U字。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图形中未涂颜色的部分是一个半圆形,而涂有颜色部分中,也有一个半圆形,且这两个半圆形的大小是一样的。因而,学生可以将涂有颜色的半圆形进行切割,平移到未涂有颜色的半圆形的位置。这样,问题便可由求取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变为求取一个规则图形的面积。由此,学生能够顺利解题。

由此可见,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学生需要做好对问题的数学阅读,充分理解题目信息,而后再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便可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结果的正确性。

(二)借助“考”与“赛”的活动,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所谓“考”与“赛”,是指考试与比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随堂检测、知识竞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达成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3]。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考试与竞赛中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理解,从而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检测活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才有可能获得逐步提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中“练习二十三”为例。在本次学习中,教师将课后练习内容作为检测学生的考试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是否做到了对易漏信息的真正掌握,从而在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比如,在解答第1题时,学生需要先阅读表格中男生与女生一分钟跳绳的成绩,再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横轴信息与纵轴信息,以及重要的图例信息(男生为蓝色条形,女生为粉色条形),而后再进行统计图的绘制,这样才能确保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准确性。同样,在理解题目中已经绘制完成的统计图时,学生也要仔细分析统计图中的每一个信息。如在解答第2题,学生便需要先理解统计图中的信息,再回答问题。此时,学生需要重点注意图例中代表城镇与农村的条形颜色,避免在题目分析中出现错误。此外,在数学题目中,学生会遇到感想类、信息分析类的问题,如“完成统计图后,你有什么感想?”“在统计图中,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等。在面对这一类问题时,学生可以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变化规律回答,分析其呈现出上涨或是下降的趋势;或者是从最高数据与最低数据出发,分析出某项内容的优与劣、好与坏等。

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重视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及的重点信息,以及易于遗漏的信息,并且学会分析信息,这样才能确保在日常学习和测试中降低出错率,提高答案的准确性,提升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文本,这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形成的基础。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整体阅读、细致阅读、体验阅读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阅读文本的整体认知意识、微观认知意识、实践体验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够由内而外地具备数学阅读能力,为未来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丽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实践方法研究[J].亚太教育,2022(11):67-69.

[2]章进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措施探讨[J].智力,2021(16):29-30.

[3]陈艳红.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家长,2020(20):182-183.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