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4-13李孝更王思奇尚冠男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学院育人专业

高 辉 李孝更 王思奇 尚冠男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办好学前教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作为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主阵地,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对标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理念和要求,创新学前教育教师培养方式与策略,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基于此,本文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对其探索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研究,探讨职业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之路。

一、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建设的基本逻辑

(一)幼儿教育快速发展对幼教师资供给提出更高要求

幼儿教育属于学前教育的后半段,是对3~6周岁年龄阶段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社会机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学前教育资源扩大工程,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总体上看,我国和吉林省幼儿园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要和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加快普及、提高质量、建成体系是新发展阶段对幼儿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对提高幼教师资的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迫切需求。

(二)全面提高幼教师资培养质量面临诸多问题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尽管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要求“提高教师质量,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意见》还明确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但在实践中,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习实训实践性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亟待通过改革的方式加以破解。

(三)协同育人是提升幼教师资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当前,我国基本建立了以师范院校教育为主体的多元幼师培养体系[1],但幼教师资培养存在“供需错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亟需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加以解决。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是实现教育与产业一体化发展、融通专业链和产业链、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加快内涵式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职业师范院校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遵循办学规律、结合校企实际,基于协同育人视角构建产业学院,探究校企合作规律、挖掘优质教育资源、明确多元主体职责分工,发挥各协同单位的优势特色,从而推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开展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职技高师本科院校,近年来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学前教育专业是学校实施师范教育的核心专业,是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多年来不断深化以“科研引领、院园一体、协同育人、特长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合作企业有6家实体幼儿园,在钢琴、架子鼓、舞蹈、声乐等方面优势突出,在同行业领先,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前期,学前教育专业组织了由校教务处领导、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企业与学生代表等参与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建设论证会,在产业学院的性质、功能、机制及管理模式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为下一步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内涵阐释

2018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与博尚集团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工博产业学院,共同开展了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经过五年实践,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建设主线上坚持“四项改革”

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要求为指导,树立“教研引领、院园一体、协同育人、特长发展”的培养理念,工博产业学院将“价值引领、共建共育、研训结合、双元融入”四项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见图1。第一,价值引领,坚持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理念,以此统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改变学前教育育人特色不突出的状况。第二,共建共育,打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参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多重渠道,形成多元共建共育平台和机制,改变单维教育、单一主体的状况。第三,研训结合,把课程教学与教学研究、实训等相结合,把“学—研—训”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突出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改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薄弱的状况。第四,双元融入,将学前教育相关企业平台引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科研中,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水平,改变“教做孩子王”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方法。

图1 “多元参与、重点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在教学环境上坚持“三景交互”

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教学物理环境、教学信息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工博产业学院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不同,以师生认知和情感活动的需要为基点,围绕学校、幼儿园、音乐学校3个主要教学场景,构建了一个拥有幼儿教育研究、幼师培训、幼教产品开发及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业务于一体的“三景交互”式课程和实践活动环境场景。第一,“学校”是理论和模拟环境场,学生在学校的教室里模拟幼儿园环境学习和研讨,完成前期理论和技能的储备。第二,“幼儿园”是真实环境的训练场,学生在真实幼儿园环境中学习、深度体验、训练,完成工作技能的储备。第三,音乐学校是某一特长技能的实操练习场,学生在音乐学校各种乐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掌握某一音乐特长,拓宽自身技能领域,完成未来职业中特长技能的储备。“三景交互”的教学环境创设为模拟实践、真实实践、特长实践提供了全方位体验机会,提升了产业学院的育人效能。

(三)在教学模式上坚持“三维一体”

为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推动专业改革、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融合,以便最大化缩减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产品研发的间隙[2],工博产业学院结合办学实际,构建了学习、研究、训练“三维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见图2。第一,关于该模式的基本内涵。“学”指学习,学生主要学习课程、工博产业学院网络资源,开展深层认知活动;“研”指研讨、研究,学生在课堂上、课堂外、实践中针对学前教育问题开展研究、讨论,主要以深度研讨、互动体验教学活动为主;“训”指训练,学生在校内分组进行技能训练,在校外进行真实岗位体验,从而提升知识技能,主要以技能训练、技能提升活动为主。第二,关于该模式的维度功能。以“学”为支撑、以“研”为提升、以“训”为落脚点的“学—研—训”三维一体教育教学模式[3],以立体多维的学生发展目标制定为前提和基础,以合作教科研项目带动产业学院管理,以建立校内外多层次、区域联动的实训基地为依托。

图2 “学—研—训”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

(四)在教师能力上坚持“双师型”

师资的数量与质量是办好学前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工博产业学院提出“学—研—训”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教师的角色转变奠定了基础,重新塑造了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能力结构。第一,组织专题培训。邀请全国优秀园长和骨干教师举办“五大领域课程活动设计专题讲座”“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实践基地信息化资源分享”等系列讲座。第二,引进优秀教师。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引进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专业领域的优秀硕士、博士,引进企业兼职教师。第三,实施企业跟岗研修。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假期到到工博产业学院挂职实践、跟岗研修、合作研究等。第四,开展三导师“育人”制。由学前教育专业提供课程导师、教研导师,由产业学院提供职业实践导师,学生在学习全程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五)在学生评价上坚持“数字赋能”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职业师范院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被重点关注。工博产业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诉求和学情的调研机制建设,建立学生发展评价指导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保障。第一,遵循教育性、发展性、科学性、导向性、激励性、简捷性原则,通过云班课、超星课堂、钉钉群、微信群、QQ群等平台的对话与互动,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支持。第二,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做到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评价手段,建设一套高效成熟的课程学习跟踪评价及学业预警机制,优化学生的成长档案评价,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三、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思路与方法

(一)优化课程体系

紧跟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将就业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一是邀请行业企业人员、课程专家、幼儿园园长及一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师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标准、教学实施原则和质量评价标准。二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建立由学前专业教师和集团公司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专业团队,按照“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制订适应新时代幼儿教师岗位要求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形成工博产业学院特定的课程体系,见图3。三是优化课程体系模块设计,丰富实践教学内涵,形成“学校、基地、产业园”“三维一体”链条式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图3 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架构

(二)深化培养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与博尚集团公司共同探索建立“研训制”“研修制”“定岗实践制”“特长发展制”等,深化协同育人模式。一是研训制,将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教研实践与岗位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幼儿园教研实践活动,重点强化学生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成果应用能力,突出教研和实训相结合的特点。二是研修制,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课程专题研究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允许学生将集团公司幼儿教育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变化、改革需求、建设项目等作为毕业论文、专题作业的选题内容[4]。三是顶岗实践制,专门为学生安排了一批独立顶岗实践岗位,学生参与培训后进入岗位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开展工作创新,强化学生独立适应岗位能力,激发学生职业热情。四是特长发展制,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完成基本技能知识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强化一项专项艺术领域技能,例如钢琴、架子鼓、舞蹈、声乐、表演等。

(三)开展评价改进

在产业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下,学前教育专业与博尚集团公司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人才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形成“学校—教育科学学院— 工博产业学院”质量监督与改进体系。一是开展自我监测与自我评价,在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均填写《课堂活动观察表》,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及时总结、提出感悟、反思答辩。二是研训、研修、研学均通过“教师带、自主修”的形式进行,具体表现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导师定期组织组内活动,学生的学习计划、进展、成效通过专题汇报的形式分享,促进教学相长[5]。三是组建由合作双方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定期开展评价工作,每年发布定制班质量报告,定期邀请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四是学生发展情况会反馈给产业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对专业教学质量实行直接管理,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教学质量监评小组和全体教师开展自评、互评和第三方评价,并进行自主持续改进。

(四)实行共建共管

工博产业学院注重发挥学校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指导等多方面作用,形成了“共建共管”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联席会议决定开展重点项目合作和资源配置协调以及其他重要问题。二是联席会议下设工博产业学院办公室,主任由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与博尚集团公司项目负责人共同担任,前者负责制订实习计划、内容、方式、学生分组、考核方式等,后者负责师资配备、实习场地、实习设备等实习实训相关事务管理。三是成立产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负责学院的全局管理,设立行政部、教务部和科技产业服务部三个部门。行政管理科主要负责学院的规章制度制订、人员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教育培训管理科主要负责学院的教学安排、培训工作及教师能力提升等;科技产业服务部主要负责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成果转化和就业服务等。四是依托校内“名师工作室”和企业“研发工作室”,共同开发教育培训项目,实现专兼职教师的共同提升,共同打造学前教育实习实训多维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学院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