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纠错码”功能优化研究

2024-04-13王建红宋倩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新媒体

王建红 宋倩宇

收稿日期:2023-11-28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与育人效果提升研究”(22JDSZKZ03)、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学生内在需求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激励机制研究”(2022GJJG415)成果。

作者简介:王建红(1978— ),男,河北曲阳人,博士,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宋倩宇(1999— ),女,山西汾阳人,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0、34页。

摘 要: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噪声”干扰,不可避免却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史育人”的内容特点更易遭受信息“噪声”的干扰,因此有必要引入信息论中“噪声”干扰难以消除时的纠错码应对机制,有效降低新媒体“噪声”对它的影响。利用重塑“纠错码”防范功能、维护“纠错码”纠正反馈功能、革新“纠错码”建设功能等措施辩证发力,可以将新媒体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带来“噪声”干扰的“变量”转化为提升信息传输实效的“增量”,为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提供全新思路。

关键词:思政课;新媒体;“纠错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4)01-0113-09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这为思政课数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媒体作为思政课数智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刻改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信息的传输格局。目前,学界关于新媒体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创新、思政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路径探索等方面。而尽管部分学者已从信息传输流程角度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噪声”干扰问题,但鲜见对新媒体背景下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噪声”干扰及其应对机制的深入研究。故本文尝试引入“纠错码”概念,对降低新媒体背景下“纲要”课“噪声”提出解决策略,贡献新思路。

纠错码(Error Correcting Code)是指信息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后能在收端自行发现或纠正的码。其蕴含的纠错理念对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信息的稳定、有效传输具有借鉴意义。将这一概念引入思政课中,是特指思政课中由教师特意教授给学生,用以帮助学生对错误信息进行识别、判断并在一定范围内帮助其自行纠正错误,或者超出纠错范围后及时向教师反馈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等基本知识单元构成的信息编码。新形势下,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高校师生传输思想政治教学信息的重要渠道,而新媒体良莠不齐,这使得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传输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纲要”课信息因不具备直接验证的特殊性更容易受到新媒体“噪声”的干扰,因此,依据“纠错码”的功能原理,以“纲要”课为例分析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纠错码”功能发挥面临的新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对于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提升“纲要”课信息传输质量、助力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教学中的“纠错码”功能原理概述

有序渐进的工作功能是实现信息准确传输的关键。在信息论中,纠错码实际应用最广的纠错方式是混合纠错模式(HEC),即发送端发送的码不仅能够发现错误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接收端接收以后,首先检验错误情况。如果错误在码的纠错能力以内,则自动进行纠错;如果错误很多,超过了码的纠错能力但能检测出来,则接收端通过反馈信道,要求发端重发判断有错的信息。在思政课教学中,“纠错码”的功能并不会像信息论那样仅仅停留于信息符号的传输,信息传输的内容、方式、主体等更加复杂,其功能主要有对标的防范功能、限域的纠正功能、及时的协调反馈功能和开放的革新功能。

(一)对标的防范功能

信息论中,纠错码作为信息传输的“保护膜”,能够在信息传输到信宿时对错误信息进行识别、检测,并在一定范围内自我纠正错误。信息在传输时会携带具有纠错能力的码通过信道向信宿端传递。当编码信号传输有误时,纠错码会自动发挥纠错功能,识别、检验、纠正错误码元,发挥防范功能以确保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符合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等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对信息尽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内化后外化于行才能实现思政育人目标。教师将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知识梳理出框架体系后建立好思政课“纠错码”,在传输思想政治教学信息时便将“纠错码”一起传输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在新媒体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接收信息的唯一信源,来自新媒体平台的大量信息充斥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为“噪声”干扰的滋生提供了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利用教师传输的“纠错码”对接收到的新媒体信息进行对标识别、检测,当发现与教师传输的“纠错码”信息相悖时便可利用其知识体系、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等对信息错误进行识别、监测以及一定范围内的自我修正。

(二)限域的纠正功能

纠错码具有自动纠正的功能,当它识别到错误信息后,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行将错码进行纠正。纠错码会在信息出现传输错误时自动发挥作用,识别错误源头、检验错误、纠正错误,直到消除错误后继续进行信息传递,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纠正功能。但是,在信息论中,纠错码纠正功能只能在特定场域内发挥作用,一旦超出它纠正的能力范圍,纠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者还会造成信息传输流程的“瘫痪”。

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纠错码”同样有着相似的限域纠正特点。它必须符合思政课教学的场域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瞬息万变,质量参差不齐,仅靠教师难以实现“纠错码”实时更新。但与信息论中所述有所不同的是,“纠错码”的使用对象是处于现实社会中的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特性会通过学生信息判断的差异性直接表现出来。判断能力相对强的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纠错码”识别、检验新媒体下的各类信息,并形成正确的观念指导实践;判断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则可能会受到新媒体信息的干扰而形成错误观念,使“纠错码”形同虚设。

(三)及时的协调反馈功能

纠错码拥有反馈通道以确保对信息的准确收发,其反馈环节与纠正环节是相互协调配合的。当纠错码超出纠错能力范围时,它会将错误信息及时通过反馈通道传达到信源,信源根据信息错误情况对纠错码设置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传输环境,之后再重新进行信息传输。

在思政课教学中,“纠错码”的反馈功能主要依靠教师、学校主管部门、高校思政育人平台等多方协同完成,反馈功能分为长效反馈和短期反馈。长效反馈其实是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最常见的掌握教学进度的方式,它使得思政课教学可以具有稳定的纠错功能。教师在一个教学周期完成后利用试题检测、教学评价、行为考察等方式发现上个教学周期中存在的错误,并将经验教训容纳到下一个教学周期进行调整。长效反馈需要教师对学生接收的立场、观点、方法、原则以及信息判断情况、面对重大事件时的具体行为等多方面学情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短期反馈则是一种师生的双向互动,主要是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它使得思政课教学纠错可以更加灵活:学生利用“纠错码”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判断信息,当发现“纠错码”无法帮助其解决错误信息时,就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就可以及时做出补救,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和错误行为。长效反馈和短期反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相互协调配合,能够使思政课“纠错码”更加及时、准确。

(四)开放的革新功能

纠错码历经制定、运行、反馈环节不断循环往复,但其间并非一成不变,它会不断调适以适应新的信息传输环境,会通过及时调整码元纠正错误来实现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思政课中的“纠错码”也具有这一特性。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本身就需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环境和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学生群体。“纠错码”的革新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内容的革新。仅仅依靠现有的“纠错码”体系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信息量庞大的现状,其内容必须根据信息更新而有所革新和调整。第二,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方式的革新。新媒体时代对思政课教学最直观的冲击就是传输方式的变革,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讲学方式,将课堂延伸至微信、微博等各大新媒体平台。思政育人空间的扩大推动了“纠错码”进一步革新。第三,信息传输主体的革新。新媒体不仅作为新型信息传输方式发挥着信道功能,还衍生出新型信源群体——新媒体运营者。这使学生接收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除了来自教师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新媒体运营者。新媒体信息的输出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判断,进而影响到“纠错码”原有的运行功能,这也呼唤“纠错码”自身革新。

二、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纠错码”功能发挥面临的新挑战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信息承载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优势迅速占领信息传输环境中的一席之地,这改变了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格局,也让思政课“纠错码”功能的发挥面临防范功能弱化、纠正反馈功能失灵、革新功能缺乏深度创新等复杂情况。

(一)“纲要”课多信源同台竞技,“纠错码”防范功能弱化

思政课内容是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的核心。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他们能够根据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以及自身学识阅历等对信息内容进行筛选。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教师早已不是唯一信源,网络社会的个体都有可能兼具信源和信宿双重角色,信息会受到不同群体的影响从而传输不同的内容。在新媒体信息传输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然发生变化,其中变量最大的是该时代衍生出的新媒体运营者与教师同台竞技,且该群体的信息传输能力有胜过教师之势。这一变局将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环境变得错综复杂,导致“纠错码”防范功能面临弱化的危险。

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新媒体运营者是“纲要”课信息的主要发出者。新媒体由于具有准入门槛低、操作方便快捷、可以智能化推荐等传输特点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新媒体运营者便利用这些优势,借助新媒体元素向学生“还原”部分历史片断,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网言网语”普及“纲要”课知识,运用微元素占用学生碎片化时间,向学生灌输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之相比,教师利用传统信息技术讲授“纲要”课的方式不免呆板逊色,而部分教师引入新媒体技术的方式也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程度比较有限,仅限于课堂上直接搬用新媒体信息;还有部分教师又一味地利用新媒体技术“讨好”学生,使思政课内容与新媒体技术本末倒置。而当前,很多学生利用新媒体掌握的知识甚至要多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使得教师传输信息的主导地位有逐步弱化的趋势。而教师“把关”力度的削弱直接导致对信息正确引导能力的降低,“纠错码”的防范功能也相应呈现弱化趋势。

(二)“纲要”课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纠错码”纠正反馈功能失灵

“纲要”课讲述了从1840年中国近代史开端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183年的历史。如何在有限的思政课上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规律,深刻感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都与思政信息的准确传输息息相关。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纲要”课信息传输质量极易受到干扰和损害,“纠错码”纠正反馈功能因无法及时更新调整而严重降低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一方面,在新媒体背景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搜索引擎,各类需要的信息便随之而来。然而由于新媒体信息传输的低门槛性、自由性,由于媒体运营者的知识储备、学识素养参差不齐,信息传输的环境变得十分复杂,这时一些与唯物史观不符的信息便会乘虚而入。例如,一些自媒体平台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时间界定言论不一,“片面强调八年抗战”“抹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的事实”之类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判断。另一方面,新媒体背景下碎片化信息成为传输环境中的主流,一些反映历史现象的图文材料被切割成片段,断章取义地进行传播。由于学生正处在正确历史观的塑造时期,学识积累较为薄弱,容易偏听偏信某些新媒体平台的个别言论,得出错误的历史认知,最终掉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例如,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掺杂着信源主体的主观感受,这类信息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传输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公正。

(三)“纲要”课信息传输无法与新媒体同频共振,“纠错码”革新功能缺乏深度创新

面对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规律与新媒体信息傳输规律的双重逻辑,教师如若不主动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新媒体助力思政课教学的作用就很难取得实际效果。例如,“纲要”课主要向师生传递已经明确答案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等信息,而其中部分历史信息已依托新媒体平台创作出相关的影视剧或微电影。部分教师为提升课堂趣味性一味引用这些作品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的关注点就不再是教师讲了什么,而是教师会放映什么媒体作品。这导致一些重要信息常常被一笑而过,这与“纲要”课信息传输的初衷是相悖的,它会使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难以落到实处,最终导致“两张皮”的结果。

部分思政课成为媒体话语逻辑影响下的信息传输者,这虽使思政课更具趣味性,但也因课堂走向娱乐化而降低了学理性深度。此外,新媒体技术的过度应用为“纲要”课的讲授设置了多重“关卡”。“纲要”课涵盖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加上各大媒体平台掌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师生需要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以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史料,这使得课堂上技术逐渐喧宾夺主,挤占了师生接收信息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出现了技术占主导的趋势,严重割裂了“纲要”课教学信息的连贯性传输。还有部分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课堂上直接向学生展示课件,将自己课前准备的讲稿直接在课堂上“宣读”,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信息接收水平。这些对新媒体技术的不当利用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学出现“单条腿走路”的现象。

三、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纠错码”功能的优化策略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过程中,思政课“纠错码”是教师为提升思政信息传输可靠性和有效性而设置的能够帮助学生识别、判断信息并对错误信息进行纠正的“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裂变式的传播,而思政课教师由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常常不能及时拦截错误信息。不良信息失去了“防火墙”的拦截便容易抢占信息阵地,使正确的思想政治教学信息遭到屏蔽,使原有的思政课“纠错码”功能式微,这些情况在“纲要”课中体现得尤为典型。因此,必须深入探讨思政课“纠错码”功能的重塑、维护与革新等优化策略。

(一)重塑“纲要”课“纠错码”防范功能,筑牢信息传输“防火墙”

唯物史观是贯穿“纲要”课信息传输的核心内容,在信息传输中起着“总控”的作用。新媒体时代重建的思政课“纠错码”应该是以思政课专业知识、网络安全知识、新媒体技术知识、道德伦理知识等知识体系为核心,向学生传输知识体系背后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帮助学生培养辨别新媒体信息正误的能力。具体到“纲要”课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提升辨别与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判断时代议题,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尽管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信息传输纷繁芜杂,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应当主动适应新媒体背景下的各种变化,让新媒体技术真正成为信息传输的最大“增量”。

实现师生共建知识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的稳定性是重塑“纲要”课“纠错码”对标防范功能的重要步骤。在“纲要”课教学中,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主要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观点。传统“纲要”课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很难将唯物史观的所有观点都面面俱到、鞭辟入里地传输给学生。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则可利用新媒体技术补充课堂涉及不到的关键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缺陷、延长课堂效应,保证唯物史观输出的稳定性,进而建构起“纲要”课“纠错码”体系的核心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传输信息全面的优势,将“纲要”课的逻辑与内容搭建起“智慧树”。教师先搭建“智慧树”的主干,再通过每一堂生动的“纲要”课将其枝叶丰富饱满。此时,学生在接收到“纲要”课信息后也会主动丰富“智慧树”的枝叶部分。当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违背“智慧树”主干知识时,学生可以借助“智慧树”的丰富知识体系自觉进行信息取舍,以此实现“纲要”课信息接收的全面与准确。

借助新媒体技术保障唯物史观传输的有效性,是重塑“纲要”课“纠错码”对标防范功能的又一步骤。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反馈形式,提升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纲要”课“纠错码”的反馈形式主要包括短期反馈和长期反馈两种形式。短期反馈是教师借助新媒体技术随时掌握学生接收“纲要”课信息的动态。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随时捕捉社会热点事件,之后将其融入随堂测验、课后“获得感”调研中,及时对学生掌握的“纲要”课信息作出学情判断并对课堂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和针对性补充。长期反馈则需要建立动态的监测体系。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跟踪记录学生的思想言行,根据学生思想轨迹了解他们对“纲要”课信息的实际吸收情况。特别是在发生重大事件后,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专题讨论,通过了解学生对重大事件的态度检测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讨论结果制订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此保障“纲要”课“纠错码”体系的有效传输。

重塑“纲要”课“纠错码”对标防范功能,除了增强稳定性和有效性外,还应强化这一体系的连续性,以便将唯物史观信息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输到学生。而要增强连续性就必须拉近师生这两个信息主体的信息传输距离,降低信息传输损耗与“噪声”干扰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思政课教学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此提升唯物史观信息传输的连续性,而“温故而知新”的原理恰恰能够保证“纲要”课“纠错码”体系的连续性。但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是教师在“纲要”课信息传输中要善用新媒体扮演好“中转站”的角色。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记忆存储功能、随时记录传输的“纲要”课信息,通过缩短信息传输的时间距离来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补益,从而达到温故启新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除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纲要”课信息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外使用新媒体的读取功能。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读取功能,将自己吸收的“纲要”课信息与读取新媒体记忆的“纲要”课信息进行对比、查漏补缺,通过增强教师传输信号的强度来扩大“纲要”课辐射的空间距离,以此提升信息传输的准确率。

(二)维护“纲要”课“纠错码”纠正反馈功能,提升信息传输“安全系数”

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在传输“纲要”课信息时会因“纠错码”纠正反馈功能失灵而出现正确信息遭受屏蔽的情况,这会导致“纲要”课信息传输的“安全系数”降低。對学生而言,他们接收到来自教师和新媒体运营者双方发出的“纲要”课信息,当双方表达的信息相悖时,他们会难以取舍,这就容易给错误信息以可乘之机,而这又会进一步降低信息的“安全系数”,其现实结果就是学生常被错误信息误导。所以,提升信息传输的“安全系数”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提升“纲要”课信息传输的“安全系数”,最重要的是发挥“纲要”课“纠错码”的纠正功能。一方面,在运用“纲要”课“纠错码”进行纠正时,教师要将教学大纲转化为“纲要”课纠错标准,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纠错标准以关键词形式进行高度凝练后建设关键词库,并从关键词的含义、适用范围、词义延伸、相关案例等方面进行拓展和完善。学生则可运用关键词库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对照检查,实现自我纠正。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整合新媒体高质量资源,寻找优质的“纲要”课信息传输平台,与学生共建慕课库。教师可以将“纲要”课信息提前传输到平台上,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平台进行学习讨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该平台分享学生自己擅长的“纲要”课内容,之后通过教师点评、展示,同学间纠正不足等步骤来达到师生共建的目的。伴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还应当建立“纲要”课信息纠错案例库,使之与慕课库相辅相成。教师要注重回顾学生的课堂表现,特别是要及时将点评环节的指导过程记录在纠错案例库中,并随着学生观念的变化及时更新。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还可以优化教师纠正错误的时间和方式,及时将教师纠错的有益经验运用于更广阔的场域,提升信息传输的效率。总之,师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共建关键词库、慕课库、纠错案例库,最大程度防御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这将大大提升“纲要”课信息传输的“安全系数”。

注重协调反馈功能的有效发挥,同样能够为“纲要”课信息传输“安全系数”保驾护航。协调反馈功能主要是指在“纲要”课信息传输过程中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学生利用新媒体将接收信息时遇到的困难反馈给教师,教师接收到反馈信息后调整信息传输方案,再次将纠正信息反馈给学生。该功能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纲要”课“纠错码”的反馈效率,从而实现“纲要”课信息传输“安全系数”提升的彻底性。

在具体的反馈渠道上,从反馈效率角度可以将反馈分为智能反馈和人工反馈两种。第一,智能反馈。教师可以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同时借助新媒体,检索学生接收信息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反馈的高频词,建立智能反馈平台,使其扮演智能客服的角色。学生反馈相关问题时,新媒体平台检索到相近词汇后可以及时给出答复以实现反馈纠错的高效性。第二,人工反馈。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设置留言通道,当智能反馈渠道无法及时解决学生的需求时,就借助该通道进行人工反馈。教师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可以针对留言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个性问题可以采取面对面谈话、平台窗口私聊等方式进行针对性解决;共性问题则由教师及时将其融入教学专题设计,充分利用“纲要”课集中解决。同时,为增强“纲要”课“纠错码”的反馈功能,教师还应该及时将共性问题以专题形式补充入智能反馈,以实现反馈纠错的时效性。此外,人工反馈渠道还可以丰富“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过程思政和日常思政的形式,随时在平台发布随堂测验、问卷调研和话题讨论,也可以设置专题讨论课和学术沙龙,使过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结合更紧密、课堂反馈与线上反馈同步,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彻底打通新媒体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信息阻塞的“关节脉络”,提升“纲要”课信息传输的“安全系数”。

(三)革新“纲要”课“纠错码”建设功能,保持信息传输“续航期”

师生是建设“纲要”课“纠错码”的主体,革新“纲要”课“纠错码”建设功能应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优化“纲要”课“纠错码”建设功能要求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纠错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并在思维上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纲要”课教师作为传道者不仅需要具备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了解、洞察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师生角色变化、授课场域变化甚至是整个学科变化的能力,从而利用自身所学去启迪学生。教师还要具备“纲要”课“纠错码”模式的创新理念。新媒体作为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并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信息传输新形态,被逐步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拓宽了思想政治教学信息传输的新形式。教师要依托新媒体平台教学资源,主动寻找创新“纠错码”的方式。例如,可以选取新媒体平台的热点案例,组织学生观看原视频并讲解其中包含的“纲要”课观点,引导学生培养唯物史观的思维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其次,優化“纲要”课“纠错码”建设功能要求教师要重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纲要”课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纠错理念。第一,教师应善于利用学校现有的新媒体技术与资源优势积极搭建新媒体互动平台,以此弥补大班授课的不足。要通过主动寻求与学生互动的机会,适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纠错理念。例如,在互动平台上开设学生自主上传通道,学生可以随时探讨热点话题、分享学习体会以及图文信息。随后,教师可以精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置顶展示,或者设置“专题角讨论区”。教师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同学在平台发起“纲要”课相关话题讨论,吸引其他同学参与分享。其间,需由教师担任管理员对“专题角讨论区”的内容进行把关、点评与指导,对于观点正确的同学可以适当给予日常考核量化激励。这样可以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历史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对正确历史观的自觉认知。第二,教师要将纠错理念贯穿于“纲要”课全过程,即教师在知识的讲解、学生的互动讨论以及学生的考核等方面向学生有意识地灌输“纲要”课的道理、哲理、学理,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在课堂上,“纲要”课教师要从历史脉络中总结理论,将历史与理论结合,帮助学生体悟历史的厚重感以及理论的深刻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在课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热点话题辩论会等,由教师牵头主持并精心设置辩论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恰当时机予以纠偏定向并得出最终结论,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主动从新媒体平台捕捉更多丰富的素材案例作为正反辩题的支撑材料。总之,教师可以通过课中有意引导、课后刻意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信息筛选力,助力学生真正做到将唯物史观从理论灌输到知识内化,使得“纠错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最后,优化思政课“纠错码”建设功能要求“纲要”课师生双主体与各类新媒体中的信息资源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即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思政育人信息整合平台,实现师生共建。第一,要发挥“纲要”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纲要”课信息传输的“把关人”,因此教师应守好课堂教学和校园网络等“前沿阵地”,从根源处防范“噪声”传播。教师应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用有说服力的解答感染学生。除了“纲要”课授课教师外,其他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参与共建、发挥所长,将“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中“纠错码”的建设经验在平台分享交流,为“纲要”课“纠错码”建设功能建言献策。第二,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纲要”课“纠错码”的建设主体更加多元。一方面,教师应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宽通道实现平台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思政育人信息整合平台,鼓励他们在平台与师生分享自己从新媒体平台了解到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发挥新媒体技术赋能传统“纲要”课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偏好进行分组,并采用模拟“纲要”课讲解场景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结 语

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纠错码”面临着功能弱化、失灵、缺乏创新等新挑战,要善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将信息“噪声”干扰源各个击破,化挑战为机遇、化“变量”为“增量”,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输。尽管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噪声”干扰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是仍可以从信息传输角度找到“化噪”“降噪”的突破口,最大程度地降低“噪声”干扰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提升信息传输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思政课“纠错码”功能优化为降低信息“噪声”干扰、提升信息传输质量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师整合利用新媒体优质资源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当然,“纠错码”功能的正确发挥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强化自身纠错本领,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引导学生,助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

Research on Function Optimization of “Error Correction Cod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Taking the Course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as an Example

WANG Jian-hong1,2,SONG Qian-yu1,2

(1. College of Marxism,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Baoding Hebei 071003, China;

2. Laboratory of Big Data and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filled with a lot of information “noise” interference, which inevitably but directly a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ect. The content feature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history” in the course “Outline of Modern and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s more susceptible to the interference of information “nois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error-correcting code under this condition in which it is difficult to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information “noise”, 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ffect of new media “noise” on it. The use of measures such as reshaping the “error-correcting code” prevention function, maintenance and correction feedback function, and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function can dialectically transform the “variable” that the new media brings “noise” interference to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and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to an “incremen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provide a new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new media; “error correcting code”;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新媒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