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乡村教育振兴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4-04-12谢雨西滕瀚
摘要:利用CiteSpace研究工具,运用文献计量法,对2016—2021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收录的476篇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热度上升较快且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高度相关,但整体研究合作网络较为松散。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本质、价值定位及路径抓手等方面,呈现出研究主题结构化、内容精细化、领域多样化等特点。从时间序列来看,国内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经历了发展和深化两个阶段,研究系统化和体系化程度有所提升。未来,国内学界应进一步澄清概念术语,倡导实证研究,拓展研究视角,同时加强科研合作。
关键词:乡村教育振兴;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4-3652(2024)02-0098-12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4.02.012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基于政策衍生的乡村教育振兴研究议题也迅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几乎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那么,目前国内学界在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方面有何进展?不同时期,国内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如何?未来,国内乡村教育振兴研究又该走向何方?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国内乡村教育振兴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探寻该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和趋势,从而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教育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 1 ]。它既能以可视化的图形形式呈现知识单元间的复杂结构,又能以序列化的知识谱系展示知识单元之间互动、演化和衍生的关系[ 2 ],因而在国内各学科领域受到了广泛欢迎。本文使用CiteSpace 5.8 R2版本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旨在通过可视化图谱直观地展现学界关于乡村教育振兴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并判断其研究走向。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以“乡村教育振兴”为检索主题词,检索时间限定为2011年至2021年,为确保检索数据质量,将来源类别限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检索发现,最早的文献发表时间为2016年。因此,将文献检索年限重新设定为2016年至2021年,共计得到文献523篇,剔除书评、新闻报道、会议通知等无效文章,最终得到476篇有效文献。
二、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发文趋势:研究起步较晚,但整体上升态势明显
通过对发文数量进行历时性分析,可以了解特定研究领域的学界关注度和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从发文趋势来看,国内学界关于乡村教育振兴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18年之前,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次年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才正式进入学界视野,相关研究发文量陡然攀升,在随后三年里均保持着年均100篇以上的发文态势。其中,2021年全年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有关乡村教育振兴的总发文量更是高达182篇,为历年之最。而2020年其发文量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书评文章,出于计量分析考虑,本文删去了书评文章。总体来看,国内学界关于乡村教育振兴的已有研究主要是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背景进行探究的,研究起步虽晚但成果数量攀升态势明显,体现出浓厚的政策导向性。
(二)发文作者: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普莱斯定律中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为M≈0.749×[Nmax],其中M为发文量,Nmax代表单个作者的最高发文量。当某作者的发文量大于M时,该作者就为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当所有核心作者的发文量达到总发文量的50%以上时,可认为该研究领域已经形成核心作者群[ 3 ]。由表1可知,Nmax为15,计算可得M≈2.9,取整数为3,即发文量达到3篇以上的作者可被视为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经核算,发文量达到3篇(含3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共有19位。其中,朱德全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共计发文15篇。核心作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职业教育方面,体现出职业教育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分析发现,核心作者总发文量为89篇,约占研究样本总量的18.7%,没有达到50%。由此可见,目前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虽涌现出核心作者,但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科研合作不足。同时对作者信息进行分析,将筛选出的476篇论文以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中进行格式转换,设置相关参数,结果显示共有关键作者146位,相互合作了33次,其网络密度仅有0.003 1,这再次说明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的学者大多是单独发表文章,缺乏学术研究合作。
(三)发文机构:机构类型多样,但机构间科研合作不足
发文机构分析可以反映出某一领域学术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从发文机构类型来看,相关研究来源机构类型较为多样,不仅有高校学院,还有相关研究所、研究院和研究中心,体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特征。其中,师范类院校发文最多,在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西南大学表现最为突出,总发文量位居第一,在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方面更是涌现出朱德全等一批知名学者。从地域分布来看,研究力量空间地域分布广泛,涉及东部、中部、西部等多个地区,但多数机构主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教育落后问题相对突出。然而,以上研究机构合作发文较少,反映出各研究机构整体研究的合作意识不足。未来,不同地域间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应不断加强合作,以打造乡村教育振兴研究共同体。
(四)发文期刊:学科对口明显,专题成果发表集中性强
通过对发文期刊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的刊载平台和学术阵地。表3显示了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的主要刊载期刊。从总体刊文情况来看,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发表于教育类期刊平台,学科领域对口特征明显。发文量前十名期刊平台中有8个属于教育类期刊,刊发论文量约占研究样本总量的35%。从期刊平台专题来看,论文刊载平台多集中于职业教育主题,这与前文发文量较多的几位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及方向也相吻合。这表明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的学术阵地已初步形成,并以职业教育专题类期刊平台为主。
三、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一)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研究热点可以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从过去到现在持续探讨的专题或问题。运行CiteSpace 5.8 R2版本软件并选择网络节点为“keyword”,时间切片为1年,以TOP50为选择标准进行剪枝,最终绘制得到240个节点、267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以及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高频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及中介中心性(见表4)。
在图2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高频关键词,圆圈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而各节点间的连线反映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关联程度。在表4中,共现频次代表了某一关键词的出现频率,频次越高,说明该关键词为研究热点。中介中心性反映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情况,中介中心性越高,说明该节点不仅是研究热点,而且是连接不同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枢纽。综合图2和表4来看,共现频次大于10次的关键词节点分别为乡村振兴(297),乡村教育(59),职业教育(58),乡村教师(38),精准扶贫(16),农村教育(15),乡村学校(14),教育扶贫(13),民族地区(11)。这表明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热点多集中于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精准扶贫等方面。中介中心性大于0.2的关键词节点有职业教育(0.98),农村教育(0.88),乡村振兴(0.86),乡村教育(0.66),协同治理(0.65),乡村文化(0.42),农业教育(0.36),新时代(0.28),农村发展(0.22),新乡贤(0.22),产教融合(0.21)。这些节点既是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连接枢纽,起到连接若干关键主题的重要作用。如职业教育这一节点就与农村教育、民族地区、人才振兴、人才培养、人力资本和农业教育等众多关键主题相关联,反映出学者对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关注。
(二)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和热点内容,在CiteSpace 5.8 R2版本软件中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如图2所示)。在聚类图谱中,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关键词会被归纳为同一类,聚类编号值越小,说明其主题包含的关键词越多,表明该研究热点越重要。
在图3中,相关研究热点共被分为14类,分别是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乡村教师、教育扶贫、乡村建设、城乡融合、价值意蕴、乡土文化、教育脱贫、乡村治理、人力资本和政策实践。以上聚类结果表明,国内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热点较为广泛,整体研究并没有拘泥于乡村教育本身,而是聚焦乡村场域,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城乡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紧密联系,体现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导向。综合来看,国内乡村教育振兴整体研究聚焦性较强,研究主题结构特征明显,已有研究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背景、价值意义和路径选择等方面。
(三)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研究热点总结
研读相关文献并结合图谱结果,可将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研究热点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和本质。关于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学界有“振兴”和“乡村教育”两种研究视角。立足于振兴的研究视角将乡村教育振兴置于纵向的乡村振兴战略参照系和横向的城市教育体系参照系之下进行探讨。前者自上而下地将乡村教育振兴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子工程”[ 4 ]。后者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从城乡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在于公平化地供给城乡教育资源,体现城乡教育平等,继而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一体化[ 5 ]。立足于乡村教育的研究视角强调要回归乡村教育本身,乡村教育振兴的深层内涵是乡村教育系统内部的深度变革[ 6 ]。在这一视角下,相关学者强调乡村教育振兴不是外力支持下的外在性发展,而是基于乡村的内生型运作,乡村教育振兴由乡村教育认同、居民深度参与、乡土资源开发、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四大核心要素构成[ 7 ]。已有研究基本达成共识:乡村教育振兴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个体”的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终极价值判断和根本出发点[ 8 ]。只有充分实现个体的潜能激发和自由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完成乡村教育乃至乡村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进程。
二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和意义。在价值定位方面,学界形成了以下三个解读视角。首先,振兴乡村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之需。振兴乡村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厚植乡村人力资本,培育产业人才,推动乡村人力振兴、产业振兴、经济振兴;另一方面有利于传承乡村文化,重塑乡村价值观体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9 ]。其次,振兴乡村教育有利于深化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乡村教育振兴既是推进乡村“授以鱼”式扶贫的重要领域,也是推动乡村“授以渔”式扶贫的重要路径[ 10 ]。前者是“扶教育之贫”,旨在通过国家力量干预来增加乡村教育资源投入,在弥补乡村教育短板的同时减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避免因学致贫;后者是指“靠教育脱贫”,即通过教育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而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11 ]。最后,振兴乡村教育是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必然要求。有学者强调,理解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取向,不能脱离乡村教育的发展现实和实然概貌[ 12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就是蓬勃发展的城镇化,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13 ]。振兴乡村教育是消除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双轨制”并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是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和抓手。在乡村教育振兴路径的选择上,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振兴乡村教育必须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出一套“组合拳”。第一,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把握战略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家通过制定供给政策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同时进行目标规划、体系建设和制度更新[ 14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必须牢固树立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发展理念,为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贡献力量。第二,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内驱动力。振兴乡村教育必须立足乡村这一场域,注重内在本质和内生力量的发展[ 15 ],尤其是从表层的物质条件改善向深层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拓展[ 16 ]。第三,大力建设乡村教师队伍,保证人才支撑。振兴乡村教育,关键在教师[ 17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农村教育的核心问题,更是事关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的筑基工程问题。第四,积极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强化价值引导。乡村教育自古便承载着教书育人和乡土文明绵延的双重功能[ 18 ]。而教书育人和文明绵延都需要通过文化介质得以实现,选择什么文化、发展什么文化体现着乡村教育的基本品质和育人价值[ 19 ]。乡村教育概念外延较大,包括各级各类和各种教育,因此在选择何种教育类型作为振兴抓手的问题上,学界有重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20 ]、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21 ]、改革发展职业教育[ 22 ]等不同观点。总的来看,学者偏向于将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横跨 “职业域”与“教育域”,关涉“普职成”等多领域要素,具有服务农村学生职业生涯、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智力支持等重要功能[ 23 ],是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 24 ]。
四、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演化路径分析
(一)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关键词时序图谱分析
为了更好地展示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动态变化过程,进一步识别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演化趋势,在CiteSpace5.8 R2版本软件中启用关键词时序视图功能,生成时序图谱(如图4所示)。在图4中,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按出现时间被集合到相同时区,并按年份顺序由远至近地进行投射。
从时序图谱来看,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整体起步较晚,但近几年研究热度却有增无减,这与前文分析较为吻合。在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作为子议题的乡村教育振兴便迅速得到了学界重视。2018年是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井喷期,这一年学界从人才振兴、乡土文化、职业教育、教育扶贫等多个视角对乡村教育振兴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解读。而近三年,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整体视角愈发聚焦,文化振兴、人才培养和乡村教师成为核心研究热点,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振兴日渐受到关注。社区教育、高职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也逐步走入学界视野,这表明国内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细化程度有所提升,学者开始就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乡村教育振兴问题展开深入探究。
(二)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阶段进程和特征总结
结合图1和图4,可将2016年至2021年间我国乡村教育振兴的历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2018年),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发展期。王仁彧、李振峰和张志增是较早明确提出乡村教育振兴的三位学者。王仁彧较早提出了以培育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精神,稳定乡村地区教师队伍从而振兴乡村教育的观点[ 25 ]。李振峰提出要重新审视“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复兴之路[ 26 ]。张志增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最早提出把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27 ]。到2018年,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子议题迅速引起关注,围绕如何振兴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话题,相关学者就乡村教育振兴展开了大量研究。孙学立、张雅光、金绍荣等一大批学者认为乡村教育振兴包含供给人力资源、厚植人力资本等重要内容,振兴乡村教育是保证乡村人才振兴,继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因此,以马建富和张旭刚两位学者为代表,众多学者都赞同振兴乡村教育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要抓手,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民,从而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内生动力。而付先全、纪德奎、倪国良等学者认为乡村教育振兴更关键的作用在于通过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筑牢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体系,从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纪德奎就提出乡土文化教育自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 28 ]。此外,程方平、蔡其勇、刘星等学者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视角对乡村教育振兴给出了见解。刘星认为,乡村教师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 29 ]。只有不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才能筑牢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 30 ]。以上学者的观点表明了乡村教育振兴对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作用。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乡村教育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而得到学界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围绕乡村教育振兴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展开,体现出浓厚的政策导向特征。乡村教育振兴肩负着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理想指向型”的政策任务,其政策话语成分较重而学理性偏弱。
第二阶段(2019—2021年),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深化期。这一阶段,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热度持续攀升,整体呈现出全面深化的特点。首先,大量相关专著相继出版。马建富的《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变革》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的全面变革问题进行了深度梳理。《中国乡村振兴与农村教育调查:来自“千村调查”的发现》等著作深入乡村地区,聚焦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批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其次,研究视角有所拓展。唐智彬等从乡村社会治理视角解读农业职业教育,提出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人心优化”“秩序生产”和“能力生成”[ 31 ]。任胜洪等从政策实践视角出发,发现目前乡村职业教育中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建设所受到的政策关注较少[ 32 ]。以上研究不仅视角更为广阔,而且问题意识更为突出,折射出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现实反思倾向。熊飞等提出要警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卷化”态势[ 33 ]。再次,研究方法日渐多元。除传统的田野调查等质性研究方法外,定量分析方法也进入学界视野。朱德全等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测度了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发现其贡献率高达16.19%[ 34 ]。还有学者运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35 ],以及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36 ]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从研究热点来看,相关研究呈现出愈发聚焦和精细化的特征。从空间域面来看,以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愈发关注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振兴问题,体现出学界对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道路探索的高度重视。从乡村教育本身来看,学者开始就乡村教育中的各级各类教育振兴问题展开探讨,除职业教育外,乡村义务教育、乡村社区教育、乡村高职教育、乡村家庭教育等各种类型教育都进入了学界研究视野。张俊娥等提出乡村教育振兴和文化振兴的介质载体是社区教育,只有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才能激活乡村文化场域[ 37 ]。而唐智彬等认为高职教育重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技能积累,并与乡村产业存在天然联系,因此推进乡村产教融合,应以发展高职教育为主体[ 38 ]。总体而言,在这一阶段,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相关成果数量在不断增加,研究系统性更强,整体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焦点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澄清概念内涵,注重本体价值
在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之前,学界不仅鲜有乡村教育振兴的专门论述,且少有研究使用乡村教育这一概念。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村教育这一概念自然流变成了乡村教育,基于政策衍生的乡村教育振兴一词也开始被学界广泛使用。那么,农村教育是否可以等同于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特质又何在呢?目前,仅有郝文武、吴明海和王晓宇三位学者对上述问题撰文并进行了探讨。对于乡村教育的概念流变与释义,多数学者并未予以高度重视,而是先验性地将农村教育等价替换为乡村教育[ 39 ]。乡村教育振兴大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表述用语而被使用,其内在的学理性语焉不详。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澄清乡村教育振兴的概念内涵,从而推进乡村教育的理论研究仍是有待深化的研究议题。对于这一问题,刘铁芳的观点值得借鉴,她认为,立足于“乡村”来谈乡村教育和立足于“教育”来谈乡村教育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视角[ 40 ]。前者是以城市为参照系,强调乡村教育如何向城市教育模式靠拢,属于传统的农村教育观念。后者复归教育本体,直击乡村教育的本质,即乡村教育为乡村服务什么、乡村教育如何为乡村服务。这无疑为理解新时代的乡村教育振兴内涵铺开了思路。由此,学界对于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理解应该进一步回归教育本体,在传统的“乡村”视角下,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背景,从本体论视角进一步深入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为了谁、依靠谁”“振兴什么教育”等一系列事关教育本质的问题。
(二)突破思辨方式,倡导多元方法
目前,乡村教育振兴研究主要以思辨类的规范性研究居多,虽然也有学者尝试使用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量化研究方法,但总体来看,实证研究匮乏。多数研究仍在乡村振兴战略或城乡一体化等宏观层面进行思辨性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即通过可能性来认识现实性,旨在提供一种理论行动模式或范例。实际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如何让乡村教育振兴从规划走向落地,从理论走向实践已然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呼声。乡村教育振兴研究作为教育学研究的一部分,理应回归教育学的研究领域,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回答什么是乡村教育、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教育、怎样振兴乡村教育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而要回答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只能通过实证研究[ 41 ]。因此,有必要鼓励实证研究,以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研究乃至乡村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此外,虽然也有学者尝试建构相关指标体系或进入相关计量模型来进行定量研究,以量化乡村教育振兴的成果、贡献率、满意度等,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但在乡村教育及乡村教育振兴概念内涵模糊的情况下,相关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进而导致其定量分析结果泛化和虚化。这表明未来学界应倡导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交融,以促进相关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多元化和综合化。譬如,进一步倡导组态视角的乡村教育振兴研究,将案例导向型的定性分析和变量导向型的定量分析相结合,用规范的方法来提取国内外乡村教育振兴案例中的丰富信息并形成简约的表述,以此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因果机制,并进行理论构建[ 42 ]。当然,在方法的运用和更新方面,学界更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聚焦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研究。
(三)拓展研究视域,强化对比分析
乡村教育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已有研究虽然视角广阔,整体研究精细化程度有所提升,但研究深度依然不足。一方面,已有研究虽然回答了乡村教育振兴“依靠谁、为了谁”等价值问题,但忽视了对乡村教育受众人群的分析,即没有回答对谁进行教育的问题。在乡村,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有壮劳力,乃至残疾人群,不同人群接受何种类型的乡村教育,又该如何接受特定类型的乡村教育,这都是乡村教育振兴亟待深入回应的问题。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严重缺乏本土案例的对比分析和中外经验比较。虽然已有学者从县域、省域乃至民族地区等空间域面对特定区域内乡村教育振兴的做法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但是目前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乡村教育振兴的案例对比分析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总体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乡村教育发展较好,而西部地区囿于资源禀赋差异,乡村教育落后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系统地比较不同地区乡村教育振兴的经验做法,对比差距,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无疑更有利于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教育的进程。此外,国外发达国家在乡村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历史经验,而国内鲜有学者关注国外乡村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中外对比。实际上,适当借鉴国外乡村教育发展的经验做法,对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教育发展特色之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43 ]。
(四)加强科研协作,培育学术共同体
建设科研团队,全面培育学术共同体,已然成为推动中国学术常态化发展的头等事情[ 44 ]。同理,如何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倡导科研协作精神,培育学术共同体也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研究乃至乡村教育研究纵深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前文分析结果中,不论是从研究者个体来看,还是从研究机构来看,在乡村教育振兴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学界存在明显的科研合作不足等问题,这就使得整体研究数量虽多,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因此,有必要加强乡村教育振兴领域的科研合作,通过培育学术共同体来推进相关研究纵深发展。一方面,各研究者之间要自发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相邻地域的学者要积极主动开展合作,譬如通过课题合作等方式聚集研究力量以形成地域性的学术共同体。此外,可以以西南大学为经验参照,通过学院内部研究者的相互带动和合作来进行“圈子协作”,形成以某位或数位权威学者为中心的学术共同体,继而不断扩大研究影响力。另一方面,各研究机构之间要不断加强协作。大学学院和专业科研院所、研究中心应互通有无,共同搭建学术平台,组建跨学科学术共同体,以拓宽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研究视域[ 44 ]。概而言之,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乡村教育振兴研究要走向更深入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研究者个体和机构的联合将是必然走向,而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悦,刘则渊.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 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2]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3] D·普赖斯,张季娅. 洛特卡定律与普赖斯定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9):17-22.
[4] 戚万学,刘伟. 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21-28.
[5] 孙德超,李扬. 试析乡村教育振兴——基于城乡教育资源共生的理论考察[J]. 教育研究,2020(12):57-66.
[6] 谢君君. 乡村教育场域中的结构困境及实践路径——基于结构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3):188-196.
[7] 余应鸿. 乡村教育发展的内生机制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7-114.
[8] 刘智运,胡德海. 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102-107.
[9] 袁利平,姜嘉伟. 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159-169.
[10] 金久仁. 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行动逻辑与路径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18(4):30-36.
[11] 吴彬镪,魏震雷. 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科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90-98.
[12] 王天平. 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9-86.
[13] 徐金海. 从历史走向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发展[J]. 教育研究,2021(10):24-34.
[14] 马欣悦,陈春霞. 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 职业技术教育,2022(6):26-32.
[15] 马佳宏. 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时代需要与方略构想[J]. 教育与经济,2018(6):3-8.
[16] 吴伟伟. 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2):99.
[17] 禇宏启. 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J]. 中国教育学刊,2021(10):7.
[18] 魏爽. 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探索[J]. 人民论坛,2020(30):58-59.
[19] 孙杰远. 乡村教育应在文化选择中重塑主体性与自觉性[J]. 探索与争鸣,2021(4):12-14.
[20] 王囡.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统筹发展[J]. 当代教育科学,2020(4):69-75.
[21] 王天平,李珍. 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取向与实际路向[J]. 重庆高教研究,2023(4):14-22.
[22] 张志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1-126.
[23] 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 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5.
[24] 杨顺光.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关键任务与行动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22(1):47-52.
[25] 王仁彧. 生涯教育:教师专业精神培育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兼论免费师范生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J]. 当代教育科学,2016(9):61-64.
[26] 王传明.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4):92-97.
[27] 张志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1-126.
[28] 纪德奎,张卓.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土文化教育的自觉与自信[J]. 当代教育科学,2018(7): 25-29.
[29] 刘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本属性、特殊性及其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3):37-39.
[30] 程方平. 教师保障: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J]. 教育研究,2018(7):84-86.
[31] 唐智彬,郭欢. 作为乡村“治理术”的农村职业教育:内涵与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20(Z1):75-82.
[32] 任胜洪,陈倩芸.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业教育治理路径——基于省级乡村振兴政策文本的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67-73.
[33] 熊飞,甘海琴.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内卷化”破解路径[J]. 职教论坛,2020(4):148-153.
[34] 朱德全,杨磊.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测度——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测算分析[J]. 教育研究,2021(6):112-125.
[35] 景琴玲,刘甜,张欣童.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职业教育供给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19(18):99-103.
[36] 祁占勇, 王羽菲.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行动逻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7-77.
[37] 张俊娥,王纳威,王丹,等. 新时代社区教育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践探讨[J]. 成人教育,2021(5):38-41.
[38] 唐智彬,王池名. 高职教育融入乡村产业的基本框架与现实路径[J]. 教育发展研究,2021(19):61-69.
[39] 吴明海,王晓宇. 乡村教育等同农村教育吗——兼论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内涵与展望[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52-58.
[40] 刘铁芳. 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 探索与争鸣,2008(5):56-60.
[41] 袁振国.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4-17.
[42] 陈向东,杨德全. 组态视角下的教育研究新路径——质性比较分析(QCA)及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2020(1):28-37.
[43] 张旭刚.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0(14):80-87.
[44] 王凌敦. 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宏观构建与实现路径[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1.
作者贡献声明:谢雨西负责论文撰写,滕瀚负责指导与修正。
Visual Analysis of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XIE Yu-Xi, TENG H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Anhui,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the CiteSpace research tool and taking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this paper conducts a visual analysis of 476 research papers on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published in Chinese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journals of CNKI General Library from 2016 to 2021. It finds that the domestic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is rapidly gaining attention and is highly related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search, but the overal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network is relatively loose.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essence, value orientation and key strategies of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showing structured research themes, refined content and diversified fields. In terms of time series, domestic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has gone through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and the degree of research systematization has been improved. In the future,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should further clarify conceptual terms, advocat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exp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s well as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knowledge mapping; CiteSpace
(责任编辑:赵庆来)
收稿日期:2022-05-12 修回日期:2022-10-1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后’大别山区教育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与仿真模拟研究”(20YJA880048);国家新文科项目“面向三农现代的地方农林高校新文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与实践”(2021040009)。
作者简介:谢雨西(1997—),女,四川盐边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原理研究。通信作者,Email:x_35715@163.com。
滕瀚(1977—),男,安徽颍上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原理和应用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