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探析
2024-04-12李良品陈眉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广土巨族的命运共同体,其理论渊源有四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理论的引进与运用;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独立解放理论的吸收与继承;三是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理论的守正与创新;四是对近代国人“中华民族观”理论的发展与践行。抗战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进路有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各民族政治权利;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抗战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实践对当下留有诸多启示,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依靠我国各族人民、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探析,有利于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4-3652(2024)02-0079-09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4.02.010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 ] 338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不仅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过程中的气概、决心与能力,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我中华民族,吞并我整个国家”[ 2 ] 162。在国难当头的十四年(1931—1945),中华民族面临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种族灭亡危机,敌占区的各族人民遭受着极其残暴的压迫与蹂躏。当我国处于“领土一省又一省地被人侵占,人民千万又千万地被人奴役,城村一处又一处地被人血洗,侨胞一批又一批地被人驱逐,一切内政外交处处被人干涉”[ 3 ] 264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无愧使命担当,肩负伟大梦想,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课题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如促进国共合作、发动中华各民族团结抗日,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这艰苦卓绝的十四年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学界对此探求蔚然成风,相关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学界对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相对稀缺。迄今为止,学界与本文主题一致的成果寥若晨星,这无疑是学界之遗憾。我们认为,新时代探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核心内容和实践进路,有利于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抗战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其自身理论逻辑,且这种理论绝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探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它的理论源于何处?这些理论对于党在特定历史时期有何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些理论之间有着什么内在关系?以上诸多问题均需要我们作出学理性的解释。
(一)对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理论的引进与运用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 4 ] 47这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鲍威尔“德意志人优越于任何民族”的论调提出来的一个新观点,也是他们对民族平等理论的最初表达。列宁、斯大林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深化了民族平等思想,列宁认为:“在民族问题上,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决策绝不像资产阶级民主制那样从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 6 ] 747。斯大林指出:“一切民族,不论大小,都处于同等的地位……。”[ 7 ] 43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理论的指导,始终坚持和维护民族平等的原则。据笔者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1921—1949)中不完全统计,在该书中“平等”一词出现493次,“民族平等”出现152次,且大多出现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俗、语言等,主张各民族权力一律平等。这为解决民族问题、动员各民族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等提供了政治基础。1934年11月,党在苗瑶民众的政治宣传中提出“实行民族平等,在经济上、政治上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 1 ] 246;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为若尔盖县颁布了“民族平等”[ 1 ] 246的条款;《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亦有“实现蒙回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与汉族的平等权利,依据民族平等的原则,联合蒙回民族共同抗日”[ 1 ] 622的规定。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具体的民族工作中,始终如一地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思想。
(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独立解放理论的吸收与继承
世界上各个民族只有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才能实现平等的国际合作。马克思主义民族独立与解放思想,对抗战期间的中国共产党影响深远。如193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纲领重在中国自己的民族独立”[ 1 ] 354;洛浦在《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在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全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领袖。”[ 1 ] 526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要求各族人民统一战线,共御外辱。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10月,明确指出各民族的任务是:“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1 ] 932。他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强调,我国各族人民必须以反抗的手段去面对外来压迫。以上种种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坚定决心,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独立解放理论的吸收与继承。
(三)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理论的守正与创新
“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 9 ] 25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华民族从“自在”共同体到“自觉”共同体的形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一统”思想理论是“理解和把握传统中国国家理念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 10 ] 15。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包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华夷一体”的民族认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这一时期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理论既有守正,又有创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集体、联盟、团体、民族的“联合体”,还是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价值取向不断演进的统一体。中国共产党实施各民族共同抗日动员工作时,积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与各民族一道共赴国难。关烽在《团结中华各族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中提出:“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汉、满、蒙、回、藏、维吾尔、苗、瑶、夷、番各个民族组成的一个总体。”[ 1 ] 816杨松在《论民族》中指出:“近代的中国人是从汉人、满人、汉回人、汉番人、熟苗人、熟黎人及一部分蒙古人(土默特蒙古人)等共同组成的。”[ 1 ] 766因此,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各项主张是符合民族利益与抗战要求的。此外,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不断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差异性。如《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中所言:“处理民族关系时,必须依据民族平等原则,互相尊重彼此的风俗文化、语言文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1 ] 655上述理论在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理论的守正创新过程中,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四)对近代国人“中华民族观”理论的发展与践行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中提出“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出现“中华民族”一词;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1 ] 633。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华民族观”理论的发展与践行。具体来讲,梁启超、杨度等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解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借鉴。李大钊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了重要影响。陈独秀提出的“建立民族国家和新型社会理论”直接影响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国思想。瞿秋白的“民族主义”始终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为独立与解放而奋斗。日本侵略中国时,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张并付诸实际行动,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整合中国境内各阶级、各社会团体、各民族力量,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动员全民族抗战,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战建国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的事业,并强调如果不能实现各少数民族独立自治,承认少数民族自决权,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平等,那么抗日建国与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就不能真正实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于滚滚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无论哪一个民族都不可或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将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快速发展。
二、抗战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抗战期间我国各民族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2 ] 2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虽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形成机理,但国家主导、政党建设功不可没。当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辱之时,中国共产党肩负使命与担当,迅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各族人民形塑了一个须臾不可分的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成功探索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不断追求和极力争取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平等与发展。当时中国共产党就是要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迅速完成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想。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构想
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认为,建设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是工作重点,重中之重是建设新社会和新国家,并将这一工作作为当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归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和修正建构思路,体现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构想正不断完善并走向成熟。1938年,杨松在《论民族》中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构想:中国既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存有汉、蒙、藏、回、苗等诸多的民族,“各民族均是中华民国的国民,都是共同祖国的同胞”[ 1 ] 767。同年,杨松在《论资本主义时代民族运动与民族问题》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构想必须建立于“独立的民族国家”[ 1 ] 794;1939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 13 ] 6231940年,毛泽东又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构想,就是建设一个有新政治、新经济与新文化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是一个政治自由、经济繁荣、文明先进的新中国[ 1 ] 633。从1938年提出的“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 1 ] 597到后来建立单一制(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多民族国家的构想可知,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的建构方式已逐渐清晰,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统一多元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形成[ 14 ],实现了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从此,中华民族完成了民族国家的建构,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国家形式的民族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构想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始终坚持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一体化形式,并不断调整思路与举措,逐步实现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构想。1938年8月,根据斯大林对民族定义的解释,杨松在《论民族》中指出:“每个民族必须具有共同的经济生活与经济联系,这也是民族特征之一。”[ 1 ] 763他认为,将生活在共同领土上的居民与相互间的共同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内部的劳动分工,使人们团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才是一个近代的整体民族[ 1 ] 763-764。除此以外,在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立了劳动法、社会保险、土地法等维护工人和农民利益的内容[ 1 ] 207;1937年5月,洛甫在《我们对于民族统一纲领的意见》 中提出“应该集中一切力量于有计划地发展国防企业,并统一其管理”[ 1 ] 459。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纲领草案》中提出了“争取民生改善”的政策,具体表现为“平均地权,使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使国家工业化;福利劳动,使生产力迅速发展;救灾治水,禁烟济难,使民生安定;普及教育,使人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根除苛杂,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利用外资,有利于国家建设”[ 1 ] 756。《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提出了“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其内容包括“有钱出钱,没收汉奸财产,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提倡国货,禁绝日货,取缔奸商等”[ 1 ] 558。在抗战时期,这些政策有利于从经济方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1940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扶助蒙古人民改进畜牧生产,发展农业、手工业,开办毛织皮革工厂,发展交通运输,举办实利蒙民的生产消费合作事业与信用借款,发展与提高蒙古民族的经济生活”[ 1 ] 667等一系列办法,目的是发展边区回民经济,改善回民生活[ 1 ] 858。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抗战时期,基本上从经济方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想
有专家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而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上所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共同体。抗战时期,从文化方面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鼓励回族、蒙古族、彝族等各族干部群众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在于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介向全国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宣传中华文化。杨松在《论民族》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的民族学、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习惯等精神上的特征[ 1 ] 766,这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上作的诠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苏维埃政权更要在这些民族中发展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 1 ] 166。1935年,在《少数民族工作须知》中明确指示“要辅助藏人、回人、番人、苗人、倮倮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工作,建立本民族的学校,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教授”[ 1 ] 282。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政策,提出“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不但不应强迫他们学汉文、汉语,而且应赞助他们发展用各族自己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 1 ] 595。从文化方面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他认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1 ] 642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设目标,在于重塑和革新中华文化,并为中华儿女持续抗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进路
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20世纪最伟大的事业无疑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回溯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进路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在长春万宝山“用机关枪向中国农民扫射,致死伤农民达数百人”[ 1 ] 154一事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万宝山屠杀中国民众宣言》,并由此拉开了“全中国工农兵以及一切被压迫的民众”共同抗日的序幕;同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并规定“党在这次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加紧组织领导发展群众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胆地警醒民众的民族自觉,而引导他们到坚决无情的革命斗争上来”[ 1 ] 159。由此可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列入党的工作中心。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取得抗战全面胜利,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使用“中华民族”话语进行社会总动员。“中华民族”“中华各民族”等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全国人民爱国情感和磅礴力量的时代话语。中共中央统战部现存历史文献记载,1922年7月通过的《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首次出现“中华民族”[ 17 ] 8一词;“九一八”事变后,毛泽东同志也提到“中华民族”,如“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帝国主义,彻底取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18 ] 183。此后,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一词作为抗战时期发动群众、动员群众、鼓励群众的时代话语,并迅速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序幕。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华民族武装自卫,这是中国人民唯一的自救救国出路,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神圣战争[ 1 ] 218。该纲领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视为等同。“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中华民族”话语的使用,特别是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中华民族”不仅成为高频词,而且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 1 ] 548-549。抗战期间在“中华民族”的时代话语激励和感召下,中华民族意识得以构建,捍卫中华民族利益、保护国家领土完整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自觉的首要的选择。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一词“成为最能打动人心、争取人心,促进各民族团结的动员话语”[ 19 ]。
二是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民族危亡之时,全国人民团结则生,分裂则死,这是中华民族达成的共识。因此,中国共产党动员并团结中国最广大的群众积极抗日,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1932年2月,《中共中央给四川省委的信》提出:中国共产党“要设法团结夷民中先进分子,提高他们阶级觉悟,给以教育与训练,培养出夷民群众的革命干部,创造共产党的基础”[ 1 ] 180。1932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告西藏民族和川边夷民族劳苦群众宣言》中,号召藏、夷、苗、瑶民族的劳苦兄弟团结起来,“只有这样的联合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 1 ] 186。到了全面抗战期间,共产党团结全国一切力量,实现了中华民族空前未有的团结和进步,掀起了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并且用抗战的实践证明了“中华民族有抵抗外寇的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20 ] 162。
三是积极推动国共两党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出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纲领性规定。“七七事变”后发布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称,国共两党达成共识:“在国难当前,只有民族内部团结,才能彻底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彻底取得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 1 ] 548抗日战争期间,在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和艰难努力下,合作抗日最终得以实现,直至抗战全面胜利。
(二)维护各民族政治权利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维护各民族的政治权利,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各项政策中明确规定,要坚持民族平等、要尊重各民族文化、要实践民族区域自治,以下对这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不仅是民族政策的基石,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内容。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使我国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加强。“九一八事变”后,无论是《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还是其他文件、政策,均有“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规定。如在1937年8月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1938年10月毛泽东的《论新阶段》,1939年4月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940年4月的《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等文件、文章或领导人讲话中,均体现了民族平等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各民族平等的行为,对于唤醒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战、抵御外辱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是尊重各民族文化。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风俗习惯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毛泽东同志在《毛泽东等关于建立大青山游击根据地及党的政策的指示》中指出,要“尊重蒙民风俗习惯、宗教并发扬其文化”[ 1 ] 591,在同年的《论新阶段》中再次指出,“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 1 ] 595。具体而言,这有利于抗日游击队工作的进行。1939年,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对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习惯,边区人民要一律尊重。”[ 1 ] 619此种做法的目的在于鼓励各少数民族大力发展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保护本民族的特色文化。1939年4月,在《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指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陕甘宁边区不仅要“尊重蒙回民族之信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还要“扶助其文化的发展”[ 1 ] 622。1940年4月,西工委拟定的《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中要求,“尊重回族人民信奉回教的自由,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1 ] 813。在1941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对晋冀豫边区目前建设的主张》中要求“互相尊重各民族之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1 ] 677。1943年8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战时施政纲领》中同样有“尊重各民族之风俗习惯,保障其语言、文化及宗教信仰之自由”[ 1 ] 720的内容。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要求中国共产党完全同意孙先生的民族政策,并明确各少数民族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皆应被尊重。抗战时期党的民族文化政策不仅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发展与丰富,并且该政策获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觉。尤其是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1 ] 642,更是将中国各民族视为拥有共同文化、具有凝聚力的共同体,这为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文化基础。
三是实践民族区域自治。1931年11月7日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强调“民族自决权,主张实行联邦制”[ 1 ] 166。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其认识更趋向全面和深刻,由原来的民族自决被民族自治所取代。具体来讲,主要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自治政权的建立。1940年4月提出,曲子县三岔镇回民自治区、伊克昭盟城川蒙民自治区以及一些少数民族自治乡、镇相继建立,让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在其自治政权内能够充分行使民族自治的民主权利,自觉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21 ]。1941年5月又提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 ] 678总的来讲,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自治政权的建立,不仅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而且为党正确解决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成功实践。
(三)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抗日战争期间,抵御外辱与建立新中国是抗战期间最重要的两大历史使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两大目标。为了实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数次选择和扬弃,最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把“建立新中国”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却又在不断变化。首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是1935年12月25日,召开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通过的决议,1936年,因形势变化而放弃苏维埃共和国制度。其次,是“民主共和国”。这是1936年8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20 ] 240的主张。最后,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 ] 642。中国共产党构建国家的理念,在不断明确重建国家的历史方向和基本格局的同时,也为最终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建立一个汉、蒙、藏、回等各民族平等的统一国家[ 1 ] 595,还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1 ] 749,其实质都是为了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是为了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22 ]的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抗战期间的中国共产党肩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在团结和领导各民族一致抗日,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自觉。当时党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只有国内各民族团结一致、国家统一稳定,才能确保各项事业取得胜利,才能确保中华民族赓续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这场“众志成城、共御外辱,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 16 ]的抗日战争中,对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留下诸多启示。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在取得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抗日战争胜利中,中国共产党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16 ]。在血雨腥风、救亡图存的艰难岁月中,共产党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积极性,在各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1 ] 599抗日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共同实现宏伟目标。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严峻的国内外挑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持依靠我国各族人民,这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16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中华各民族、各阶级为统一力量,投身抗日战争之中,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共同奋斗。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施了一整套战略战术,迫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6 ]。由此可见,依靠我国各族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为夺取抗战的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坚持依靠各族人民,齐力同心,凝聚中国力量和智慧,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这个共同体是在包括抗日战争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这一过程不仅表现为中华民族必须夺取抗战胜利,建立统一多民族的现代主权国家,而且还表现为要处理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关系,这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与现代国家建设的相关问题。因此,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战争情况的变化以及中华民族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民族政策由原来的“民族自决”调整为“民族自治”,这就正确处理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的同时,还升华了全体国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确保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统一性,又架构了各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自治权利的制度合法性[ 23 ]。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稳定运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战时期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根本。”[ 9 ] 76我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统战部. 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G].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 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 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列宁论民族问题[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8] 列宁. 列宁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10] 马慧,刘毅.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溯源的大一统思想研究[N].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4-101.
[11] 李良品,祝国超,廖钰.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阈下改土归流的历程、原因及作用[J]. 民族学刊,2020(3):21-27,127-128.
[1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 增订版.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1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周平. 中华民族: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J]. 政治学研究,2015(4):19-30.
[15] 傅才武,严星柔. 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5):63-74.
[16] 习近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N]. 人民日报,2014-09-04(2).
[17] 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摘录)[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8] 毛泽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9] 崔榕,赵智娜.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与启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10):32-40.
[20] 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G]. 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21] 曹殊.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族自治政权[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5):68-72.
[22]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 中国民族, 2021(8):4-7.
[23] 陈筠淘,孟凡东. 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抉择[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2):17-26.
作者贡献声明:李良品负责指导和撰写,陈眉负责资料收集。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LI Liang-Pin1, CHEN Mei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8100, China;
2. School of Ethnolog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As a community with vast territory and large population, t the 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an be traced to four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 on national equality, the second is the absorp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 on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the third is the adhere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oncept of“great unity”, and the fourth is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rn theory of“Chinese national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re are three ways in building a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stablishing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safeguarding the political rights of all nationalities, and building a unified multi-ethnic state.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has a lot of enlightenment for the present. For example, we must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ly on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adhere to the policy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b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s conducive to boosting the Party’s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forging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责任编辑:赵庆来)
收稿日期:2023-05-09 修回日期:2023-10-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9ZDA182)。
作者简介:李良品(1957—),男,重庆石柱人,教授,主要从事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通信作者,Email:WYZX909@163.COM。
陈眉(1997—),女,重庆酉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