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肺大泡对患者疼痛、肺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4-04-12李红胜赵建鹤
李红胜赵建鹤
(滑县人民医院胸外科,河南 安阳 456400)
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胸外科疾病,肺大泡多继发于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等,但也有一些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小支气管出现炎性病变后可见水肿、狭窄的发生,空气进入肺泡内不易排出,从而导致肺泡腔中的压力上升。肺大泡多因伴有自发性气胸而在被诊断时被发现,肺大泡破裂后可导致自发性气胸的形成,严重时甚至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也被逐渐应用于临床,该手术方法是实现术式微创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切口较小,对患者的机体创伤较小,且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因此该手术方法近年来已将开胸手术取代,倍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成为治疗多种肺部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1]。据相关报道显示,肺大泡患者经胸腔镜手术治疗后会存在急性疼痛的现象[2]。与多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相比,单孔胸腔镜手术可缓解手术所带来的创伤,但可能会发生肋间神经损伤[3]。有学者指出,对于双侧肺大泡患者采用不同入路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可取得不同的治疗效果[4]。其中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可完全暴露患者组织、神经等[5]。
鉴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了不同入路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肺大泡对患者疼痛、肺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本院收治的62 例双侧肺大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A 组(31 例)和B 组(31 例)。A 组患者中男24 例,女7 例;年龄40~75 岁,平均45.41±4.85 岁;气胸部位:左侧15 例,右侧16 例;首次发作患者27 例。B 组患者中男22 例,女9 例;年龄40~75 岁,平均43.38±3.37 岁;气胸部位:左侧13 例,右侧18 例;首次发作患者25 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组间对比。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符合手术适应证[6];临床资料完整等。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伴有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疾病;伴有其他脏器功能衰竭;伴有可能影响本研究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非首发;接受过类似的治疗。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行单孔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治疗,其中给予A 组患者肋间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常规全麻后于双侧进行气管插管,术中进行单肺通气,在腋前线第四肋间作一个2 cm 左右的切口,将胸腔镜置入后对肺大泡、胸腔积液等情况进行探查,切除肺大泡及其基底部肺组织后,在单孔中置入胸腔引流管,并与胸腔引流瓶连接,经检查术后不存在漏气,且复查结果显示较好可将胸腔引流管拔除。
给予B 组患者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全麻操作同A 组,在剑突下作一3.0 cm 的切口,将胸腔镜置入后,常规对肺大泡情况予以探查,切除肺大泡及其基底部肺组织后,在单孔中置入胸腔引流管,并与胸腔引流瓶连接,之后进行检查是否有漏气现象,复查检查结果肺复张状况良好后将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指标记录
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情况进行对比,其中手术情况有手术时间、保留引流管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
1.3.2 疼痛情况评估
将两组患者术后6 h、术后1、2、3 d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进行对比,VAS 评分的范围为0~10分,分值高低与患者疼痛程度呈正比[7]。
1.3.3 血清指标检测
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 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样采集,常规离心后将血清分离,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肌酸激酶(CK)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姑妈在水池里泡着。水很清,能看见姑妈凸凹起伏的身体,像个硕大的葫芦,在水中沉浮。玉敏也把身体泡在水中,像条鱼儿,婀娜地潜在水中。姑妈欣赏着玉敏雪白的肌肤,匀称的体材,说小虫这小子,摊上你这个美人,太有艳福了。玉敏噘着嘴说,他才不知足呢,还总嫌弃我,说我只顾上班,忙死忙活的,家务事做少了呢。
1.3.4 肺功能检测
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m 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其中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um Volume for Ventilation, MVV)、第1 秒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
1.3.5 并发症记录
将两组患者术后7 d 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包括肺不张、肺部感染、肺漏气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出血量、手术情况
B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出血量总量比A 组少,手术时间、保留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比A 组短(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情况比较(±SD, n=31)
表1 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情况比较(±SD, n=31)
注:与A 组相比,$P<0.05。
?
2.2 VAS 评分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SD, 分,n=31)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SD, 分,n=31)
注:与A 组相比,$P<0.05;与术后6 h 比,*P<0.05;与术后1 d 比,#P<0.05;与术后2 d 比,△P<0.05。
?
2.3 血清学指标
相较于术前,术后1 d 至3 d 两组患者血清CRP、IL-6、CK 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B 组各时间点上述指标均比A 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学指标比较(±SD,n=31)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学指标比较(±SD,n=31)
注:与A 组相比,$P<0.05;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1 d 比,□P<0.05。
?
2.4 肺功能指标
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MVV、FEV1/FVC 均比术前下降(均P<0.05),但组间上述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肺功能指标比较(±SD,n=31)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肺功能指标比较(±SD,n=31)
注:与术前比,*P<0.05。
?
2.5 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7 d,B 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5%,比A 组的25.81%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n=31)
3 讨论
以往临床在对双侧肺大泡进行治疗时,多采用经肋间胸腔镜手术。但该方法会使感染的风险增大,甚至会导致急性肺损伤的发生,且部分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本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经肋间入路手术,剑突下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肺大泡可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保留引流管时间,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其原因主要在于剑突下入路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对胸壁组织的损伤较为轻微,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从而缩短术后保留引流管时间,防止了肋间组织神经的二次受损[8-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术后6 h 至术后3 d VAS 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B 组各时间点均比A 组低,这是由于剑突下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通过胸骨后间隙进入胸腔内,手术中的各项设置不需要经过胸壁,从而防止了肋间受损所带来的疼痛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10],这结果与禹德富等[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研究显示,手术所带来的创伤可改变机体的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影响[12-13]。上述数据结果中,B 组各时间点炎症因子均比A 组低,证实了相较于经肋间入路手术,剑突下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肺大泡对机体的损伤较小;同时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肺功能指标进了对比,说明剑突下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肺大泡并不会增加对患者肺功能的损伤,这一原因主要在于剑突下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可预防肋间神经与肌肉的胸壁组织受损,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进而减轻机体受损程度[14-15]。本研究中,术后7 d,B 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A 组低,表明了剑突下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肺大泡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这是由于经由剑突下入路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可在较大程度上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16]。
综上,剑突下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双侧肺大泡可减轻对机体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对肺功能的损伤,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