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结构性短缺背景下中职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道

2024-04-12甘晓霞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甘晓霞

摘 要:当前电气自动化行业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中职学校作为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才结构性短缺包括专业选择失衡及职业规划不足、市场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匹配、新兴技能及实践机会短缺等四类,中职学校要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构建跨代合作平台、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人才流动与共享机制等,提高中职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效。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中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2-0023-04

国家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及其职业发展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刻的洞察和对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预测,其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全面而坚实的框架,支持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和成才路径[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电气信息学科的一个新兴分支,是集基础性与工程实践性于一身的重要学科。随着信息通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正经历着大变革,逐渐成为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这一领域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解读人才结构性短缺

结构性短缺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内,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新技能需求、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工作市场吸引力不足以及区域或行业特定因素等原因,导致出现合格或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现象。本文所探讨的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短缺主要涉及以下四类。

(一)专业选择失衡及职业规划不足

一方面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某些专业(如医学、法律、工程等)被视为更有声望或有更好前景的职业,吸引大批学生选择,导致其他重要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的不足。学校和家庭在职业规划和指导方面的缺失或不足,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实际需求和职业前景,进而影响其专业选择。

(二)市场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匹配

一是行业发展速度快与教育更新滞后的矛盾。在一些快速发展的领域,如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生物技术等,市场对具备特定技能的人才需求迅速增长。然而,教育体系在课程内容和技能培养方面的更新往往落后于这些行业的发展,导致供给不足或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矛盾。流行趋势和高薪酬吸引大量学生涌向某些热门专业,而其他同样重要但相对冷门的专业(如制造业、农业科技等)则面临人才短缺。

(三)年龄结构及地区分布失衡

一是青年人才与经验丰富人才的不平衡,导致技能传承与更新面临困境。在某些技术密集型行业(如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经验丰富的资深人才扮演着技能传承的关键角色。然而,随着这些资深人才逐渐退休,可能出现技能传承断层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高度依赖经验和熟练技巧的领域。青年人才往往更加适应新技术和快速变化的市场,但可能缺乏处理复杂问题所需的深度经验和行业洞察力。二是退休潮导致特定行业人才断层与知识流失。特别是那些长期依赖特定技能和知识的行业(如能源、基础工业等),退休潮可能导致严重的人才断层和知识流失。这不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而且可能威胁到长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同时,退休潮迫使企业和教育机构重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青年人才,以补充即将退休的老一辈工作者。三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酬水平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大量技能型人才迁移。相比之下,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就业机会、薪资水平和生活条件方面可能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从而导致人才外流[2]。

(四)新兴技能及实践机会短缺

一是技术快速演变,教育体系响应存在滞后性。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些领域的技术演变速度远超传统教育体系更新课程和培训程序的速度,这种滞后性导致新兴技术领域专业人才供应不足。二是产业需求与学术培养脱节。现代工业对新兴技术的专业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但教育机构在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方面存在滞后,这种脱节造成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三是理论教学与市场技能需求的差异。在许多技术领域,尤其是新兴技术领域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缺乏拥有实际操作经验和实战能力的人才。

二、中职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整体情况

在我国中职阶段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沿用传统的“2.5+0.5”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前五个学期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企业实习。在这一模式下,高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课程体系通常采用层级式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则以期末考试为主,同时辅以期中考核和平时表现评价。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如下问题:学生过于注重应试,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时间短,部分学生甚至不参加实习;学生知识面较窄,除了课本知识,他们非常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进入职场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相比之下,“2+1”模式是当前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根据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呈现出多种形式,例如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学徒制培养等。这些模式都更加强调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其培养目标更为明确,课程设置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和体系化,更好地反映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形式更加多样,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3]。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模块化课程设计旨在提供更灵活、更系统的教学结构,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快速发展。这种模块化课程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通识教育模块,通常包括工科基础课程、数学和物理基础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视野。二是基础学科模块,包括电工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基础电气工程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电气工程基础,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三是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聚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核心领域,如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确保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四是实践操作模块,包括实验室工作、项目制学习、实习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五是选修课程模块,这些课程可能涉及更专业的领域或边缘的电气工程领域,也可能是跨学科课程,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增加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电气自动化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强大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4]。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培养目标上,已从过去追求理论深度、学科广度和规模扩张,转变为根据社会和企业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来制订培养计划。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前国内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有效改善了长期以来“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我国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体系在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周期通常比计算机技术要长,导致相关知识和理论更新速度较慢。此外,课程设置过于偏重专业技术内容。众多研究表明,电气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人文社科类课程关注不足,尤其缺少与该领域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同时,在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跨学科课程的选择有限,学生所选课程大多偏向纯专业知识。其次,部分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脱节。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发展迅速,但课程内容更新往往滞后,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不匹配,或学生对新兴技术领域茫然不知。例如,课程中往往缺乏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内容。再次,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方面的教学相对薄弱,缺乏行业实践案例分析,如教学时大多缺少基于最新工业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又次,技能培养与行业需求不相符,高质量教育资源稀缺。教育体系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电气工程技能培养,而对跨学科技能,如编程、系统分析等的培养不足,且易忽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软技能的培养。最后,终身学习体系不完善。对已在工作岗位上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士,缺乏有效的继续教育和技能更新路径,且学校和行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三、中职电气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指向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学校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及改革。

(一)产、学、研融合,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

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可以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吸引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了“PLC控制系统实验室”“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其中PLC控制系统实验室是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不仅具备完善的实训设备,而且积极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校电气自动化專业的实训基地拥有高水平的实训设备并能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产、学、研融合,培养了一大批具备实际应用技能的技术人才。

与此同时,为确保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顶岗实习达到最优效果,中职学校要制订一系列深入、专业且系统的措施。学校要与企业密切合作,确保实习岗位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技能水平紧密对接。在实习前,学校应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如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使用等,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5]。进入企业实习后,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持续监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并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

(二)师徒传承,构建跨代合作平台

为缩小青年电气工程师与资深技术人员之间的知识与经验鸿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学校要成立一个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该平台不仅承担着传统知识的传递职责,而且是一个思维的碰撞场。通过定期举办高质量的技术研讨会、专题讨论沙龙,以及构建互动性强的线上论坛,能够促进知识的纵向传递与横向融合,实现经验的传承与技术的创新和普及。这一平台将成为连接不同年代专业人才的桥梁,共同推动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其次,要推广传统师徒制度的现代化改革。师徒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技能传承方式,其核心在于一对一的实践指导和经验传授。在职业学校和企业层面,我们提倡对这一制度进行现代化改良,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的教育和企业环境。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不仅应是技术的传授者,还应成为青年学徒的职业导师,为学徒提供职业规划、技术指导及心理辅导。这种深层次的师徒关系将有效增强青年人才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要组织开展系统的技能传承项目。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应共同组织针对性强的技能传承项目,这既是技术教学的延伸,更是文化和经验的传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深技术人员以讲师或顾问的身份深入参与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此外,通过详细记录并公开这些专家的技术讲座和操作演示,可以为长远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培训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需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改革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一是重点关注与现代工业紧密相连的自动化技术和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应融合软硬件知识,统一理论与实际操作,并确保系统学习与元件学习相辅相成。目标是培养能够在自动控制、电力电子、研发试验等领域以及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二是建立基于组织结构的评估框架。涉及教师团队构建、教育资金分配、管理措施制订和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等方面,这是评估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并确立“三位一体”教学改革方案必要性的基础。三是进行全面的人才培养分析。采用调查和分析法,针对本地区及社会整体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分析,并邀请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参与会诊、分析,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验证“三位一体”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四是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导向。一方面,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将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纳入教学体系,细化就业方向,如电网系统、建筑电气工程等,实现“专业适应产业”的目标。另一方面,加强电气自动化研究成果在产业的应用和转化,突出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即“产业适应专业”。通过这些步骤,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更加注重与产业需求的一致性,培养出更适应市场的专业人才。

(四)人才流动与共享,提高人才就业匹配度

一是建立地区间人才共享和流动机制。政府和行业组织可以建立一个省际人才流动平台,如组织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夏令营、短期交换项目或专业研讨会,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这个平台可以提供人才流动的相关信息、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鼓励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在不同地区间流动。例如,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可以根据国家和地区的重大电力项目和发展计划进行人才的有序调配。二是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政府应增加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的投资,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可以吸引和留住当地人才,同时吸引外地学生前来学习,从而减少区域人才流失。三是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措施。例如,一些地区可能需要更多关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人才,而其他地区则可能需要更多传统电力系统的维护和优化专家。这样的差异化策略有助于减少人才流失,并提高人才的就业匹配度[6]。

在现代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加强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至关重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既能帮助中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又能帮助中职生强化综合素养,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还能为社会提供结构性人才,实现社会需求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进而推动人才素质和行业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技能型社会背景下省域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审思:基于实施方案文本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23(22):12-18.

[2]王骁,陈鹏飞.技能型人才断层解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管理,2017(S1):54-55.

[3]叶民,孔寒冰,张炜.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24-31.

[4]朱泓,李志义,刘志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5]罗献燕,詹雷颖,姚琦,等.教育生态圈模式下“1+X”证书制度BIM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2(30):110-114.

[6]白逸仙,柳长安,艾欣,等.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基于十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53-62.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项目工作室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室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职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构建培养环境,提升我校数控专业教学的职业能力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师院校英语教改研究
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高职人文素质现状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