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2024-04-11李瑾艳
李瑾艳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检验科,常州 213161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可在严重创伤大出血等情况下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并改善预后[1-2]。输血主要涉及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物质的输注,通过补充失血、改善氧运输和凝血功能来维持体内稳定状态[3-4]。输血治疗是一种能够迅速给患者补充血量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输注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可以增加血容量,满足患者的基本机体需求,提高血压,防止出血性休克的发生。此外,输血治疗还能通过输送带有氧能力的红细胞缓解由红细胞减少或带氧能力降低导致的急性缺氧病状。红细胞携带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结合,在体内运输和释放氧分子,以满足组织和器官的氧需求,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5-6]。在输血治疗前必须进行相关对的检验,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避免传染性疾病以及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必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型、血常规、凝血常规、转氨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交叉配血试验等。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都是常用的交叉配血试验方法,且各有其优缺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在我院接受临床输血治疗的24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30 例,女性患者有110 例。患者年龄范围从18~73 岁,平均年龄为(42.07±9.83)岁。所有被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了接受输血治疗的指征。研究方案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并获得了批准。
纳入患者标准:①接受临床输血治疗的患者。②年龄范围符合研究要求,患者为18 岁及以上成年人。③符合输血治疗指征的患者。④能够提供必要的资料和血液样本。⑤已经获得患者或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排除患者标准:①患者有与输血不相关的其他严重疾病。②患者有输血相关的明确禁忌证。③患者曾经接受过输血反应或血液不相容的反应。④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的合并症。⑤患者无法提供必要的血液样本或资料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查,取患者静脉血3 ml,对样本进行抗凝、分离处理,等待检验。凝聚胺法:在进行凝聚胺法检验时,样本红细胞需先配成3%~5%的细胞悬液。操作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加样量进行操作,其中血清加样2 滴,红细胞悬液加样1 滴。主管使用受血者血清与供者红细胞悬液混合,次管使用受者红细胞悬液与供者血清混合。将所有试管中加入0.6 ml 低离子介质,并进行充分混匀。之后,让试管在室温中静置1 min。随后,加入凝聚胺溶液2 滴,并再次混匀。试管继续在室温中静置15 s。使用离心机以3000 rpm 离心10 s。此时,需要清除上层的清液,而底部大约保留2 滴液体。轻轻摇动试管,并观察是否有凝块出现。如果未形成凝块,则需要重新进行之前的试验步骤。如果实验中出现凝块,在接下来的操作中,需要加入2 滴重悬液进行混合。这时,如果凝块在1 min 内完全分散,那么试验结果为阴性,即供者和受者的血液可以配合。如果凝块未能完全分散,则试验结果被判定为阳性,表示供受者的血液不相容。微柱凝胶法:在进行微柱凝胶法检验时,使用专用稀释液将受供者的血液配制成0.5%的红细胞悬液。随后,取出微柱凝胶卡,并在主次侧进行标记。揭开封条,将主侧管依次置入供血者配制好的细胞悬液50 μl 和受血者血清50 μl。同时,在次侧管中依次加入受血者配制好的细胞悬液50 μl和供血者血清50 μl。将装有标本的微柱凝胶卡置于37℃的环境中孵育15 min。通过孵育过程,血液样本与凝胶发生反应,形成特定的凝块。使用专用离心机以设定条件离心5 min。离心完成后,取出微柱凝胶卡,观察结果。在微柱凝胶法中,如果观察到红细胞完全沉降于凝胶管底部,试验结果被判定为阴性,表示供受者的血液相容,可以进行输血配对。与此相反,如果红细胞凝集块位于凝胶表面或在凝胶中形成,试验结果被判定为阳性,表示供受者的血液不相容,存在血型不匹配的风险,不适合进行输血配对。
1.3 疗效标准 对比两种方法检验时间,检验结果(主侧阳性、次侧阳性、总阳性、假阳性)并分析配血不符合的病因。①检验时间:比较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的检验时间,包括样本处理、试剂加入、孵育时间、离心等步骤的耗时情况。较短的检验时间通常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快速得出结果。②检验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包括主侧阳性(受血者血清+供者红细胞悬液)的数量,次侧阳性(受者红细胞悬液+供者血清)的数量,总阳性的数量以及假阳性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 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检验时间对比 将谱细胞鉴定结果作为金标准,凝聚胺法检验时间(12.20±2.59)min 短于微柱凝胶法(33.68±3.24)min,t=80.224,P<0.001。
2.2 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检验结果对比 微柱凝胶法检出阳性不合格率高于凝聚胺法(P<0.05),见表1。
表1 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检验结果对比 [例(%)]
2.3 配血不合病因分析 凝聚胺法配血不合中血液疾病占比25.00%、免疫性或溶血性贫血占比12.50%、输血妊娠史血占比12.50%;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中血液疾病占比50.00%、免疫性或溶血性贫血占比25.00%、肾病占比12.50%、输血妊娠史血占比12.50%,见表2。
表2 配血不合病因分析 [例(%)]
3 讨论
输血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若操作不当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并发症,如发热、寒颤、血管血肿、过敏性休克等。此外,不当的输血管理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和溶血反应的发生,给患者带来额外风险[7]。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内血液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输血治疗的安全性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已达到30 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ABO 和Rh 血型系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根据国际输血协会2017 年的数据,已经识别出多达346 个红细胞抗原。这种深入了解各种红细胞血型抗原的重要性在于,不同个体之间的血型差异可能会影响输血的安全性。在进行输血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血液供者和接受者之间的配型非常关键,以减少发生不良输血反应的风险。准确了解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以及血型抗原的匹配情况,可以大大降低溶血反应和免疫相关反应的发生率[8-9]。不仅红细胞具有血型系统,白细胞、血小板也存在不同的血型和抗原。一般情况下,临床上所称“同血型”仅指红细胞ABO 系统和Rh 系统中的RhD 血型相同或是相容,仍有一定概率存在不匹配的抗原或抗体,导致患者在输血后发生溶血反应。所以输血前不仅需要接受血型检验、传染病等常规检查,还必须实施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对血液的相容性进行确认,以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ABO 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常见的血型分类系统之一,基于红细胞膜表面所含有的凝集原A 和凝集原B进行判定。根据A 和B 凝集原的有无,可以将血型分为A 型、B 型、AB 型和O 型。在A 型血中,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 凝集原。因此,A 型血的血清中会含有抗B 凝集素,可将B 凝集原识别为异物。同样地,在B 型血中,红细胞膜上只含有B 凝集原。因此,B 型血的血清中会含有抗A 凝集素,可将A凝集原识别为异物。AB 型血的特殊之处在于,红细胞膜上同时含有A 和B 凝集原[10-12]。因此,AB 型血的血清中既没有抗A 凝集素,也没有抗B 凝集素。而在O 型血中,红细胞膜上没有A、B 凝集原。因此,O 型血的血清中同时含有抗A 凝集素和抗B 凝集素。这种血型抗原与血型抗体的对应关系,决定了血液在输血配对过程中的相容性。输血时,应避免输入患者体内含有其相应抗体的血液,以防止出现严重的溶血反应。据此原理,在同血型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主要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主侧配血是指将受血者血清和供血者红细胞混合,观察是否有凝集反应。次侧配血是将供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红细胞混合,观察是否有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仅用于再次确认血型的鉴定结果,还可以评估供者与受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容性和预测可能的输血反应。交叉配血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测供者与受者之间是否存在不兼容的抗原抗体反应。通过混合供者的红细胞与受者的血清(或反过来),如果出现凝集现象,则表明存在不相容的抗原-抗体反应。这种凝集现象可能提示存在不规则抗体、亚型、免疫性抗体以及ABO 血型系统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对于具有特殊抗体的患者来说,交叉配血试验尤为重要。如果患者体内存在反向抗体(即Rh 阴性的个体体内产生了抗Rh 阳性抗体),在输血时,必须仔细选择与所产生抗体不相容的供者,以避免溶血反应。此外,交叉配血试验也可用于检测供者与受者在HLA 系统(人类白细胞抗原)上的相容性,它是免疫系统相关的重要因素。HLA 抗原的不相容性可能导致移植排斥反应或输血后的免疫反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准确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主要有如盐水介质法、酶技术配血法、微柱凝胶法、抗球蛋白法、凝聚胺法等[13-14]。凝聚胺法主要是检测IgM 和IgG 两种抗体,能够较为准确的发现受供者双方血液中是否存在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抗体。红细胞表面具有很多负电荷,让红细胞之间相互排斥,不易发生凝聚。但是当红细胞悬浮于电解质中时,阳离子就会被红细胞的负电荷吸引,红细胞被扩散的双层离子云围绕,形成Zeta 电位,Zeta 电位决定红细胞之间的排斥作用。凝聚胺法正是依靠低离子介质降低溶液的离子强度,使红细胞附近的阳离子云减少,加速血清中抗原和抗体结合。再置入具有亚电荷的聚阳离子聚合物-聚胺溶液,抵消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使Zeta 电位降低,缩短红细胞间距,在离心力作用下,红细胞会形成可逆性、非特异性聚集,让IgG 抗体直接凝集红细胞。然后加入具有负电荷的重悬液,仅由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会被电荷中和分散,若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聚集则无法分散,进而能快速准确的检测红细胞IgG 型抗体和相关抗原[15]。微柱凝胶法将微柱凝胶技术和免疫血清学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检测方法,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加。它主要利用了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和离心技术,将游离和凝聚的红细胞进行分离,将凝胶和IgM 抗体或其他抗体置入微柱中离心,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凝集块经离心后无法通过凝胶间隙,使其留在凝胶上层,呈现阳性反应;未凝集的红细胞离心后能够通过凝胶间隙,聚集在凝胶管底部,呈现阴性反应。对比其他的检查方法来说,微柱凝胶法灵敏度比凝聚胺法和抗球蛋白酶法都要高。部分检查方法对弱抗体检出率较低,容易造成漏检,也无法较为全面的检验出所有血型系统的抗体,盐水介质法甚至只能检测IgM 抗体,微柱凝胶法则能够同时检测出IgM 和IgG 抗体,特异性比较高,避免不规则抗体而引发不良输血反应。它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微弱的抗原抗体反应,其他检查方法则可能需要运用专业的显微镜才能查看到,更好地保证了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对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240 例患者同时进行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显示聚凝胺法检验时间明显短于微柱凝胶法,将谱细胞鉴定结果作为金标准,微柱凝胶法检出阳性不合格率高于聚凝胺法。聚凝胺法操作步骤比较少,操作方法也比较简单,检查所需的时间比较短,最快能在3~5 min 观察结果,非常适用于急诊患者的输血前检查。聚凝胺法能直接在室温中进行操作和检验,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成本比较低。但是它无法准确地体现出IgG 抗体的效价,不能检出两抗原结合位点结合在同一红细胞上的IgG 分子。一些减弱的抗体反应可能需要在显微镜的观察下才能看到,有的甚至无法检出,容易造成假阴性反应。微柱凝胶法可利用仪器实现半自动化操作,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观察到阳性反应。它可以检查出全部的IgG 抗体和绝大部分IgM 抗体,检验的准确率较高。但是微柱凝胶法使抗体抗原反应的灵敏度大大提高,导致测得的效价要高于实际效价,且其所用的检查时间较长,成本也比较高。结果还显示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有血液疾病、免疫性或溶血性贫血、肾病和输血妊娠史血。
综上所述,聚凝胺法的检查时间较快,微柱凝胶法的准确率较高,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输血检验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使用能够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