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语境下的街头诗

2024-04-08孙营

今古文创 2024年12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

【摘要】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街头诗是新诗衍生的诗歌新体式,将街头诗置于抗战语境下的乡土文化视野考察,诠释其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探讨其诗学价值。在创作体式层面,街头诗的诗歌意象源自民间,融合方言化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传扬抗战爱国之情。街头诗从诗歌原始的诗乐共生经由文人的创作,以延安的墙头、岩石、河滩为载体,寻觅到了物质承载的新形式,从口头走向街头,开辟了诗歌走向民间的新范式,厚植乡土文化的街头诗传递了民族精神的内核。

【关键词】乡土文化;街头诗;抗战语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2-004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运用陕西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23H

70588)阶段性成果。

一、融入乡土文化的街头诗创作体式

(一)诗歌意象源自民间

街头诗诗歌意象大多从民间生活携取。“街头诗很少正面书写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宏阔场景,也很少直观激扬刚烈、豪壮澎湃的灼人情怀,而是善于将宏大的民族精神具体化到生活细节中孕育诗思。”[1]如史轮的《儿歌》:“我拿不动大哥的枪/妈妈叫我快成长/妈妈说:/等你大了给你买杆枪/那红缨子/比大哥的还要长/我不会耍二哥的刀/爸爸叫我快长高/爸爸说:/等你高了给你打把刀/那红绸子/比二哥的还要好。”质朴清新的语言诉说着坚定的品格。鲜艳的红色陈述着奔赴抗战的决心和流淌血液的朝气蓬勃。尖锐的武器直抵杀敌的心脏。“枪”“红缨子”“刀”“红绸子”这些意象赋予了生活中常见的物象深沉博大的情感,于静默中蕴含喷薄的力量,是民众坚强不屈的人格阐述。红色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色,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蕴涵昂扬向上的精神特质。正如艾青所说,从街头诗中可以清楚地“感到大众生活的脉搏”[2]。如田间创作的诗歌《义勇军》中的“高粱”,用乡民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的生长态势比喻民众的精神风貌。含蓄中隐含民众的革命热情。这一意象爆发出生命的热烈与张力。由此可见,民间资源的吸收和运用促进了街头诗歌体式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又维护了街头诗的民族性。

源于民间生活的街头诗因厚植乡土文化丰富了生活物象的含义,迸发出才思敏捷的诗情,以大众化的传播渠道获得了空前成功。民众目之所及的街道、墙壁、岩石充盈着街头诗的激情勃发。街头挥舞的传单描述着街头诗的诗情。街头诗的发展盛况空前:“延安城里满街都是街头诗,有用红布、白布写的,一幅幅挂在街当中,也有用红绿纸写的,一张张贴在大街两边的墙上。这是边区文化界抗敌协会和西北战地服务团等联合举办的街头诗歌运动日”。[3]盛况空前的街头诗以植入乡土文化的意象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民族风,激发了民众的创作热情,开创了诗歌创作走向民间的新范式。

(二)诗歌情感激发民族精神

街头诗诗歌情感宣泄的是对敌斗争,激发民族精神。街头诗凝结民族精神的路径见常于假设场景。如诗人田间的街头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诗人以假设不去打仗会有的后果,用巨大的激情告诉民众,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灵魂,失掉了反抗侵略、追求自由的勇气,便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诗人没有多余的说教,用直白的语言激励民众鼓起勇气反抗侵略。铿锵有力的语言成为鼓舞民众前进的战斗鼓点,激昂澎湃。如田间的《假使敌人来进攻边区》:“假使敌人来进攻边区/我们应该跟着/边区的旗帜/首长的指挥/站到大队里头/照毛主席所说:/坚持持久战斗!”诗人以假设场景的方式告诉民众当敌人来侵犯的时候,民众应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持久战。诗歌的意境在假设主题的呼唤下跃然纸上。民众领会诗歌传达的主题,坚守统一战线凝结民族精神。

街头诗于乡土文化中传扬抗战思想,激发民族精神。如田间创作的诗歌《义勇军》:“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生长/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诗歌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凯旋的义勇军高大的形象。全诗未写义勇军如何杀敌的情形,旨在血染山河的背景下用一个细节描述了英雄的伟岸形象。语言凝练,堪称街头诗的典范。具化了高粱這一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象征民众的生长状态,于乡土文化中传扬抗战爱国的思想,提振民族精神。田间创作的《给饲养员》,鼓励饲养员喂养战马报效国家:“饲养员呵/把马喂得它呱呱叫/因为你该明白/它的主人/不是我和你/是/中国!”诗人以民族大义为先,以生活中的饲养员喂养战马为创作基点,激发饲养员的民族情感,传扬抗战思想。战马的战斗力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关系抗战成败。由此可见,饲养员身负重任,喂养战马已经上升到保家卫国的高度,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乡土文化中的人和物都与抗战紧密联系起来,聚集为抗战的焦点,宣传抗战思想,凝结民族精神。

为了适应抗战期间的快节奏和普通民众的接受程度,抗战街头诗这种体式对于革命宣传是极为有力的。街头诗这种诗歌范式真正实现了走向民间、融入民众。抗战街头诗以其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大众化风格,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并对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诗歌语言富有方言化的乡土气息

街头诗诗歌语言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运用自如的方言传递强烈的爱国情感。如田间的街头诗《坚壁》:“狗强盗/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里?/来/我告诉你:/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这首诗单调、响亮而沉重,像一声声鼓点打在心上,铿锵有力。通俗的语言表达,充斥着愤怒的词汇,情感的宣泄沉重而有力。民间语言朴实、干脆、坚实而有力。心中的枪支弹药便是反抗敌人的顽强斗志和蔑视敌人的爱国表达。街头诗脱离了传统诗歌的典雅含蓄,以直白的方言口语化勾勒诗歌的粗线条,对直接抒情具有强化的力度。“狗强盗”以怒骂式的称呼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蔑视的口吻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与敌人拼杀的决心。曼晴的街头诗《匕首》:“你的诗/像匕首/闪闪发光/写吧/让所有墙壁/都披上武装。”直接呼吁民众用街头诗充当革命的武器宣传抗日,利用目之所及的墙壁书写抗敌的意志。街头诗人运用民间歌谣,开拓了民族化的诗风。如田间的《芦花荡》,以民间歌谣特有的地方语言宣传抗战动员,民众“爱唱爱念,就是因为这些调子合乎他们的身份,内容适应了他的经验的”[4]。

街头诗以生动的画面直接表达对生活的感知,是救亡图存的历史选择。横亘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面前的生存困境,引发了敏锐捕捉时代需求的知识青年挺身而出为时代呐喊,为民族助威。在街头诗运动宣言的号召下,有名氏、无名氏的诗人被纳入街头诗的创作群体,书写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浩大宣传的鼓动,带动了民众创作街头诗的热潮。简单明了的方言、通俗易懂的詞汇,被民众信手拈来成为创作街头诗的话语锦囊。

二、厚植乡土文化的街头诗创作内容

诗歌的体式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表达和语言的运用。要想让街头诗能够快速、有效地发挥社会功能,必须使其内容和形式都适于广泛传播。街头诗以边区的生产生活为创作源泉、积极宣传对敌斗争。抗战街头诗以鼓舞人心的话语提振民众精神以致街头诗在延安倍受欢迎:“这些诗,写在墙头或贴在城门楼旁以后,马上便围上一群人,有手执红缨枪的,有手持纪念册的,有牵着山羊的,有嘴含大烟锅的,都在看、都在念。还有的急匆匆地抄在他的本本上。”[5]足以见得抗战街头诗在延安的传播力度和艺术感染力。

(一)以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动员民众支援前线

街头诗以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动员民众支援前线。在清涧县街头上的街头诗写道:“同胞们/鼓起精神/奔赴前线/杀敌复仇/完成我们的使命。”创作街头诗的诗人,其目的是鼓励战士、教育民众,表达难以抑制的悲愤情绪。相较于标语的简单枯燥,语言组织起来的街头诗带有感情的鼓动,更易调动民众的抗日情绪。民众由被动倾听抗战街头诗到主动创作街头诗,充当了抗战宣传的一员,扩大了抗战宣传的范围。抗战氛围也焕发出抗战街头诗唤醒民众抗日的力量。民众喜闻乐见的集会阐释了街头诗的传播渠道。余修创作的《开大会》:“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看游行的队伍/成千成万/男的女的/一眼望不到边/为了打鬼子/老的少的都参加到队伍里来干/连七八岁的小娃/也举起拳头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民众积极集会共商克敌之计,男女老少激情呼喊抗日口号。诗人以简朴的语言描述了民众开大会的热情,激情的语言鼓舞民众参军参战击退敌军,这是维护民族尊严的呐喊。

神木到哈拉寨山沟石崖上书写着奋进的街头诗:“汹涌的奔流呀!/你是象征着先遣军的前进吗?”河流的奔腾预示先遣军的前进方向,气势宏大,鼓舞性强。汹涌的奔流象征人民军队革命激情势不可挡。总之,抗战街头诗在动员民众支援前线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是民众参战、抗战的精神动力。

(二)揭露敌人暴行树立民众的民族意识

街头诗通过揭露敌人的暴行,催发民众的抗战意志。季纯的《给我一支枪》:“给我一支枪/我要上战场/我的兄弟/我的爹娘/都惨死成一摊泥浆/我的田舍/我的家乡/也轰炸得一片精光/日本人要叫中国国破家亡/中国人怎还能痴心妄想/给我一支枪/我要上战场/国仇家恨千万桩/哪个能够再忍让!”诗人描写了家人惨遭杀害的情景,唤醒民众的苦难记忆。赖以生存的土地、房舍全被敌人摧毁。在悲愤中发出强烈的反抗意识,放弃任何心存幻想,绝不容忍敌人的肆意践踏,拿起武器,与敌人奋勇搏斗。诗人截取敌人施行残暴行径的画面,描述惨状,用亲人的离世控诉敌人的惨无人道,更能激发民众的悲愤情绪。诗人以给我一支枪,我要上战场表达了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这种主动上前线的举动足以表达为国效命的决心,更能激发民众主动抗敌,主动上前线,挽救危亡中的民族。呼唤民众拿起武器,绝不退缩,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境。这是坚定的抗战意志书写的爱国情感,坚不可摧,稳固而强大。

(三)勾勒积极乐观的精神画面宣传拥军爱民情怀

街头诗勾勒积极乐观的画面宣传拥军爱民情怀。民众的积极乐观精神在表达对前方战士的爱戴之情中抒发得淋漓尽致。骆方的《我们向你们敬礼》:“同志们!/你们是上前方/还是调到后方休养?/同志们!/你们一定很疲乏了!/在这儿小店里/草地上/喝口水/歇一歇腿!/同志们!/我们知道你们的心理/打日本鬼子我们很高兴……/为国家/为民族/什么苦痛都乐意/同志们!/祝你们胜利/祝你们健康/我们等候你们下次来到这里/我们向你们敬礼。”诗歌语言娓娓道来对军人的赞颂,亲切的问候中表达对军人的爱戴,美好的祝愿传递拥军爱民的情怀。歌颂军人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无私精神。军民同心,团结一致,共同期待迎接抗战胜利的曙光。民众拥护前方战士的力量是巨大的,不仅激励战士奋勇杀敌,也给予了前方战士温暖的回响。战士们受到民众的鼓励、支持、关心,也将以足够的信心奔赴前线。军民形成凝聚的抗战统一战线,力可破敌。山西桥头镇墙壁上热情洋溢地书写着歌颂八路军的街头诗:“八路军真正好/既会打仗又耐劳/不打百姓不扰民/大家快快来仿效。”真挚的赞颂朴实又明朗,歌颂了八路军的作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彰显了八路军爱民的情怀,呵护民众的情谊。呼吁民众向八路军学习,军民其乐融融。诗歌勾勒的画面积极、乐观、上进又富有温情。

三、结语

(一)街头诗于乡土文化中走向诗歌创作的大众化

街头诗以大众化、民族化的书写方式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写诗、读诗的诗群活动,有效地为现实服务,在密切联系民众中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民众在倾听街头诗、读懂街头诗、写作街头诗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识字能力,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树立了主人翁意识。民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抗战街头诗注入了活力。民众广泛地参与实现了诗歌创作的大众化进程。街头诗以其通俗短小、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宣传抗日、动员民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现了文艺对抗战的宣传作用。同时也显示出了自身的不足。街头诗一味地追求大众化,多数民众的诗文修养不够专业脱离了诗歌的典雅、意蕴美,缺乏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失去了诗歌创作高雅的神韵。如刘御的《小脚婆姨》:“宝塔山/高又高/张三娶个女姣姣/黑眼睛/身段巧/可惜一双小脚像辣椒/地不会种/水不会挑/走路风摇腰/怕过独木桥/鬼子打来更是逃不了!”只是注重宣传抗日的社会功用而忽视诗歌创作的美感追求,失去了形象的美、失掉了诗的最洗炼的形象的语言的特殊性。诗歌是一门高雅艺术,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唯美,词汇的推敲。于韵律、艺术中完成意境的审美体验。作为大众化的诗歌范式,街头诗是成功的,对抗战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伟力。但是从诗歌发展规律来看,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诗人,应担当起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规范诗歌表达范式,灵活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诗歌或深沉、或活泼、或含蓄、或隽永的意境,体验诗歌作为高雅艺术的精神感知。

(二)街头诗于乡土文化中传递民族精神内核

乡土文化融合了民众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兼具地域性和独创性。乡土文化是民众在劳作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孕育着农耕文明的成果。街头诗鼓舞了广大民众,树立了民众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街头诗厚植乡土文化从创作体式和内容上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民众全力抗日的情形,展现出民众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貌。街头诗歌颂军人爱民护民的高尚品格,增强了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街头诗简短有力、通俗质朴,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动员了民众积极抗日。街头诗于乡土文化中成长、发展、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是民众对本土文化的历史沿革,具有传统文化的优秀积淀。街头诗以乡土文化为成长的沃土,是抗战宣传取得巨大成功的优秀基因。乡土文化保持乡民凝聚力的文化形态,是民族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街头诗植入乡土文化,在传播思想理念的同时,传递了民族精神的内核,积淀了乡土文化的厚度。

参考文献:

[1]季臻.论抗战时期的街头诗和朗诵诗运动[J].理论学刊,2006,(09):123-125.

[2]艾青.开展街头诗运动[A]//艾青选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3]丹辉.晋察冀诗歌战线的一支轻骑兵——记抗日战争时期的铁流社[J].新文学史料,1981,(04):192-201+215.

[4]天刑.街头诗歌之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5]田间.延安——诗歌的摇篮.延安诗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孙营,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
到民间采风去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让文字鲜活起来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研究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莫言:对民间精神和本真生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