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2024-04-07王默涵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站在小生产者和平民百姓的角度上,针对当时社会混乱、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伦理思想。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是为了兴利;非攻是兼爱的延伸;尚贤是为政之本;尚同是治国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实行节用、节葬、非乐,一方面有利于君主统治,另一方面减轻劳动人民负担。墨子借用天志、明鬼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为兼爱的实现增添了道德之外法仪的保障。平等主义、现实主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实用主义是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突出特征。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通过对其思想的分析来吸收其中合理因素,让其在当代发挥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兼爱;尚贤;尚同;非攻;节用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0-007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0.021
一、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墨子生活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经济上形成了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了地主、商人等新兴的社会阶层。政治上周天子的统治逐渐衰微,诸侯割据,兼并战争频发,民不聊生。社会的动荡必然带来思想的活跃,这一时期各家思想流派百花齐放,墨子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活跃的时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一)经济背景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幅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也随之被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时期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农民只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公田的劳动果实归国家和贵族所有,只有私田的劳动果实属于农民。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农民完成耕作后再无余力投入到其他的生產活动中,久而久之,农民丧失了种公田的积极性。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完成公田和私田的耕作后有余力进行更多的生产活动来获取更充足的生活资料。此外各国改革土地征税制度,变相承认了土地私有,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家庭生产中。随着奴隶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农民拥有了土地的购买权,由于经济实力并不丰厚,因此只能购买一小块土地,足够自给自足即可。由此便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模式规模较小,但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逐渐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带来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商人和手工业者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地位,与地主一起成为了新兴的社会阶层,随着财富的增加以及奴隶制的瓦解,他们也开始追求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另外,虽然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发展,但总体来看当时还是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一个阶段,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无法正确认知自然现象,对鬼神深信不疑,因此墨子的思想中也有着明显的敬天明鬼内容。
(二)政治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地位遭到动摇,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以周天子为核心的血缘分封制王朝进一步衰落,伴随着中央的衰落,诸侯国纷纷扩充自己的实力,混战割据,周王室名存实亡。另一方面,战乱年代,奴隶在乱世中纷纷逃亡,失去了奴隶的奴隶主与普通人无异,又缺少基本的生存技能,奴隶主贵族的没落成为历史必然,这也为新兴阶层的出现提供了空间。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壮大国力,招贤纳士,秦国的商鞅变法、齐桓公的“天下人才皆为我用”等,都证明了士阶层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占有一席之地。邢兆良先生的《墨子评传》中提到,“士阶层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没落周王室的一些文职官员。由于这些文职官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因此他们能得到一些诸侯国的重用。二是由商人、雇工、农民等庶民转化而来,其中墨子就是这类人。三是西周的一些没落贵族的子弟。因为是贵族,他们大多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懂得各种礼仪和技能,了解各种典章制度。只是他们的政治地位下降了,经济上也出现贫困。为此,一些不甘落后的贵族子弟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周游列国,以求改变命运。”[1]社会秩序崩溃为士阶层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一阶层处于贵族和贫民之间的位置,能够上传民意、下达命令,是贤士的最佳选择。另外士阶层虽然地位低下,但能够不受宗法制度的限制,在政治上拥有更高的自由度,因此一些人选择做贤士,一些则选择出游讲学传播观点和主张,带来了私学的兴起。[2]
(三)思想背景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圣王文化和儒家思想两方面的影响。《韩非子·显学》中提到,“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这表明,孔子和墨子在创立自己学说的过程中都吸收了尧舜文化,但取舍不同,并且都自认为自己才是真正圣王文化的传承者。《淮南子·要略训》中提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曾师从孔子,学习儒家经典,但并不赞同孔子的思想。墨子的思想脱离不了他所在的社会阶层,墨子出身平民,属于新兴的士阶层,代表着平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他的思想观念必定与站在统治阶级维护奴隶制的孔子的思想观念大相径庭。儒家的爱人是从维护血缘等级制度出发,而墨子的兼爱是从平民角度出发,打破了等级制度的束缚;儒家的重义轻利是站在统治阶层这个根本不缺少“利”的阶层的角度提出,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则站在百姓的角度,因为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利”是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与义同等重要。儒家重视礼乐制度也是站在统治阶级角度,而这在墨子看来是劳民伤财;儒家选贤看重德才兼备,而墨子站在百姓角度,只要有能力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可以任用。
二、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兼爱
墨子基于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提出兼爱思想,表达了平民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兼爱是无差等的爱,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差等之爱不同,墨子的爱是平等之爱,要求爱人如爱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相爱的同时要交相利,人们要尊重彼此的利益。墨子认为诸侯混战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另外,墨子的兼爱是人类整体之爱,空间上包容天下,“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时间上不受过去、现在、未来的限制,“爱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3]并且,兼爱是善行,不兼爱会造成严重的恶果,“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导致社会混乱,“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簒,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二)兴利
墨子倡导统治者树立“利天下为之”的观念,他认为只有全社会的人都互爱互利,社会才能安定發展。墨子认为有利、有用才是善的、道德的。一切行为的价值判断,就看它能否带来利益,反对脱离利益的、空洞的道德。与功利主义不同,墨子的利是公利,是全社会的利益。“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天下兴利除害,就是仁。墨子希望构建一种平等互爱的理想社会。“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人人平等,不分亲疏贵贱互爱互助,互利互惠。与孔子重义轻利不同,墨子从小生产者和平民角度提出义与利是相互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他反对重义轻利,肯定人对合理利益的合理追求,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三)非攻
墨子看到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站在平民角度提出非攻,认为攻伐是不义之举,既损害国家的利益,也损害人民利益,并且对交战双方都会造成不利,不义战争会受到天的惩罚。但是墨子并不反对反抗不义的国家、不义的统治者而发起的战争。他认为周武王伐纣、夏禹诛三苗、商汤诛夏桀都是符合天意的义的战争,被讨伐的统治者都违反了天意,对他们的讨伐是上天的惩罚。墨子倡导积极防御,主张生产兵器,目的是在于防止受侵略。他认为战争发生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用兼爱的思想去对待别的国家,非攻是兼爱思想的延伸,是在倡导一种以爱人为原则的施政纲领。
三、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理念
(一)尚贤——为政之本
墨子认为君主要做到尚贤,首先要亲近贤士,贤士才会尽心竭力地帮助君主谋划国事、矫正过失。“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君主亲士对于国家存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尚贤作为墨子人才选拔方面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一种贤能政制,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管君主是否得意,贤士始终能够帮助君主实现好的统治。德和才是选拔贤能的标准,打破了以亲戚、富贵、美貌用人的制度,并且还提供了被选用的机会平等,“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能使,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墨子认为,君主要效仿古代圣王,选贤任能,才能实现好的统治。“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总结了贤才的三个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贤才要具有敦厚的德行、善辩的口才以及广博的道术,掌握治国的方法。“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重也。”重用贤才要厚待他们,尊重他们,表彰他们,满足他们的利益,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这样才能更多地得到贤士,更好地重用贤士。墨子号召选拔、重用贤才,反映了平民阶层要求改变现状,参与国家治理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心声。
(二)尚同——治国手段
尚同表达了墨子崇尚国家统一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央丧失对地方诸侯的控制权,诸侯国各自为政。墨子认为,是人各有义的思想分歧导致了社会混乱不堪。“古者民始生,未有行政之时,是以一人之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人刚开始存在的时候,还没有国家这个行政组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人越多,意见越多,分歧也就越多,从而造成了混乱。因此,国家要统一天下的思想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墨子提出,“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以为三公。”选择贤能之人立为天子,再选贤能之人立为三公,划分诸侯,诸侯再选择贤士立为行政长官,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由上至下的行政体制,权力集中于天子,天子自下而上地收集天下人的意见,再自上而下地统一天下人的意见,这是一种以民本为基础的权力集中体制。尚同要以天为最终标准,上天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尚同还要求要爱民,“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三)节用、节葬、非乐——预防官吏腐败的途径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认为奢侈浪费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墨子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思想。关于节用,墨子认为,衣食住行满足需要即可,要求人们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统治者更要为百姓树立榜样,节制自己的欲望。节葬思想是节用思想的延伸。墨子认为,贵族的厚葬仪式造成极大的浪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死后的铺张对于死者也没有实际的意义,“棺三寸足以朽体,衣三领足以覆恶。”节用思想针对生者,节葬思想针对死者,节约下来的资源用于生产,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发展。非乐也是节用的延伸。贵族享受音乐的权利与空闲是建立在底层人民群众艰苦劳动的基础上,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对于统治者来说,举办歌会浪费时间,分散处理政务的精力,不利于统治;对于王公贵族来说,过度沉迷笙歌会腐蚀精神,容易造成腐败。非乐不是排斥所有的娱乐,劳动者也需要休养生息,放松自己,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落后,社会动荡,人民没有条件去享受音乐。墨子目的是在引导人们养成节约的习惯,生存第一,享乐第二。
(四)法仪——防止社会混乱的保证
墨子认为“兼爱”的实现需要借助法,法是治理天下的必要条件。“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世上所有事情都要遵从统一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天志”,天志是法仪的载体。墨子将天人格化,认为人都是属于天的,那么天对人就是全爱全利的,因此天希望人们相爱相利。作为天的子民,人的行为做事必须符合天志。墨子希望借助天志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和谐局面。
四、政治伦理思想评价
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对其吸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性在于他对人类平等的关怀、对人才的重视、对国家统一的维护和对资源的节约,体现了其思想平等主义、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特点。首先,兼爱思想要求无差别的爱,是一种人类整体的爱,提倡兼爱有利于社会稳定。其次,尚贤思想重视人才,既有利于国家发展,也激发了人民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再次,尚同思想要求天下要有统一的意志,国家要有统一的中央政府,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统一中国,唐太祖结束隋朝后期乱世局面以及当代建立新中国等,每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时期都离不开一个统一的国家,人民要与国家一心,国家要充分考虑人民的意志。最后,节用思想倡导人们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状况下尤为重要。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在具有进步性的同时,也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因此是具有局限性的。兼爱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过于理想化,有脱离现实的危险;尚贤、节用等思想都是站在小生产者和平民角度提出,威胁到统治阶层的利益,因此在当时并不能被统治阶层所采用,无法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除此之外,墨子思想具有宗教色彩,在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無法正确认知自然现象的背景下,他借助天志、鬼神这种神话力量来强化自己的思想,而自然现象与人的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墨子想借助天志鬼神的奖善惩恶来实现兼爱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2]张冬冬.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21.
[3]陈锐兵.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新探[D].广西师范大学,2017.
[4]孙存志.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0.
[5]吴点明.试论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10,31(02):30-34.
[6]窦炎国.墨子政治伦理思想评析[J].道德与文明,2009,(03):61-66.
[7]马庆玲,徐长忠.墨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兼与儒家、法家比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06):6-8+11.
[8]高其文.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9]司庸之,孙亚萍.试论孔墨哲学思想之对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1-6.
[10]欧阳辉纯.从自然意志到伦理秩序——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6,(04):60-66.
作者简介:
王默涵,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