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萧红文学作品下的东北乡土特征

2024-04-07李欣悦

今古文创 2024年10期
关键词:萧红

李欣悦

【摘要】萧红,作为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虽然因病早逝,却留下了极丰富的文学财富。以1938年为界,可以将她的创作历程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38年之前即为前期,其前期的代表作有《生死场》等;而1938年之后为后期,其后期的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等。萧红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东北的自然、人文和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有对落后国民性的批判,有对觉醒的人民的赞美,还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从萧红的文学作品中,能够让许多非东北地区的读者了解东北的地域特征,从而更加地了解东北。

【关键词】萧红;东北文学;文学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0-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0.010

萧红,本名为张乃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1933年,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 《弃儿》。以1938年为界,可以将萧红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作品包含与萧军合著的《跋涉》,以及《生死场》《手》《牛车上》和《商市街》等;后期作品有《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

萧红的作品,与她的家乡——黑龙江呼兰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萧红的第一部作品就在努力讲好她眼中的东北家乡故事。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创作的内容源于现实生活,并体现在文学文本之中,所以呼兰河的人和事也蕴含在萧红创作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之中。在萧红的文学作品中,不难领略到东北独特的自然特征、人文风貌和当地固有的文化精神内涵等东北的地域自然人文风光以及她记忆中的家乡面貌。下面的内容将从萧红前期和后期作品中分别挑选一部,即《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浅析萧红文学作品下的东北乡土特征。

一、萧红文学作品下的东北自然书写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的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地域文化印迹。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具有“民国四大才女”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称号。萧红,以自己的家乡——我国东北呼兰河地区为原型,创作了一系列带有东北特征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以语言富有诗意和散文化而著称。因此,她的代表作《生死场》与《呼兰河传》,必然也少不了对东北自然特征的书写刻画。

萧红笔下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及其浓厚的东北自然特征,引领读者走进她那个时期东北的自然世界。

《生死場》一文,它呈现了一个东北乡村荒野式的景观。这是对生与死的刻画,也是一段关于民族伤痕的记忆。除此以外,还具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和极为悲剧凄凉的格调。因此,虽然对刻画东北独特自然景观的描写不多,但也能从中看出当时东北农村的大致风貌。在《生死场》一文中,萧红以空间的转换,带读者领略东北的麦场、菜圃、荒山和坟场等她记忆中故乡的方位,带读者走遍了东北农村的自然景观,辽远且开阔,富足而萧凉。“高空的蓝天,遮覆住菜田上跳跃着的太阳。没有一块行云。”“金枝家的一片柿地,和一个院宇那样大的一片。走进柿地嗅到辣的气味,刺人而说不定是什么气味。柿秧最高的有两尺高,在枝间挂着金红色的果实。”诸如此类等东北自然景观描写,表现了东北土地之辽阔之肥沃富足,告诉读者东北农村和南方农村的区别,但也是这样的对东北农村辽阔而富足的描写,与书中人物的面貌及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带给读者一种极其萧凉的感受,也为给予读者无限感慨的感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萧红的后期作品—— 《呼兰河传》,则以书写她童年故乡人事为主,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刻画较为典型,比《生死场》一文有了在对东北农村自然风光的刻画上有了较大的进步。

在气候上,《呼兰河传》的开篇则展现了东北冬季气候的严寒。有“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等内容,除了直接描写严冬将大地冻裂的情景,还一连几个类似的句式相呼应,突出了东北冬季的严寒和当地人生存的不易。在描写东北地广人稀的特点上,萧红以“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为着力点。点明了东北地广人稀的自然地域特点。在东北生物多样性的刻画上,告诉读者虽然东北的冬季极端严寒,但在其他季节里,仍有大泥坑前低飞的小燕子,家里大花园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小动物,且种类之多,以小环境为切入点去表现大东北除冬季以外的其他季节里生物多样性之丰富,渲染了一种生命力蓬勃的表现。除此以外,还有极富有东北当地特色的晚霞——火烧云的描绘,变化多端,极惹小孩子喜爱。

综上所述,从萧红前期《生死场》和后期《呼兰河传》这两部代表作可以大致体会出萧红的文学作品,融入了对故乡东北自然环境的刻画,将记忆中的东北自然特征,再经过萧红脑中的想象以及文学语言的加工后,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随着萧红的步伐,一同感受东北的自然,深化非东北地区读者群体对东北自然环境的认识,而对本就是东北地区却在外读书工作的人而言,通过读萧红的作品而感受到的家乡自然描绘,或许会唤醒记忆底层的对“家”的感慨。

二、萧红文学作品下的东北人文书写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还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称。因此,萧红的作品中也蕴含着萧红记忆中那个时代的浓浓的东北人文特点。下面,我将从萧红笔下的东北底层人物形象和独特的东北民俗文化两个方面,同样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例,浅析萧红文学作品下的对当时东北人文的书写。

(一)东北底层人物形象

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这两部作品中,萧红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而悲惨的东北底层老百姓,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麻木看客者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不仁行为加以批判,同时,她也赞扬了东北人民的觉醒与反抗,表现了对底层社会民众的怜悯之情,揭示了民族劣根性,并呼吁人们加强对东北人民生活的关注。

下面,本文将从《生死场》与《呼兰河传》这两部作品中,由东北底层人物的生活及他们的精神状态着笔,探析萧红笔下的东北底层人物形象。

1.底层人物生活之艰

《生死场》一文主要描写了东北女人在男权社会中无限卑微和无助,小说里面的底层人物,他们和动物一样,整天忙着生也忙着死。在一年的365天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样,他们面朝黑土背朝天,始终奉献出自己辛勤的劳作并寄希望于来年麦场的丰收而得到梦想中的一年的收获。虽然他们可能会因此晒黑、晒伤,又或是患上各种慢性疾病,换来的却或许终究是更加艰难困苦的生活,但他们几乎没得选。在底层人民对生存的极度渴求之下,个人对粮食的贪婪甚至会超越血浓于水的亲情。由此可见,《生死场》一文中的底层民众生活在一种物质生活多么极端匮乏的状况下,他们的生活又是有多么艰苦与无奈!在萧红的笔下,当时东北底层民众的生活是艰苦的,尽管如今的东北在许多喜爱东北的外地人看来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美丽而辽阔,冬季有一望无际的白雪,夏季有独特的风光。但在落后过去,东北却是一块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物质极度匮乏的区域。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更加诗意的语言,叙说着东北故乡呼兰河上底层人民的艰苦故事,以反差的笔触,为悲凉的底层人民艰苦生活又蒙上了一层层凄婉色彩。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记叙着她记忆中故乡的底层民众的艰苦生活,这里的百姓,大多是社会底层。有养猪的,拉磨的,漏粉的,赶车的等,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单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东北呼兰河地区小城的生活面貌,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等底层人事活动。十二岁的团圆媳妇,是《呼兰河传》中的典型底层人物,她才12岁,是一个童养媳,在大众的眼里,她本应习惯于过着逆来顺受的生活,而她却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萧红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叙说着团圆媳妇这个底层人物从鲜活到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在书中,团圆媳妇受尽了苦难,“过了没有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得特别厉害,那叫声无管多远都可以听得见的。”大娘婆婆也说:“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见,童养媳这类底层人物在当地的生活之艱。

由此可见,无论是《生死场》还是《呼兰河传》这部凄美的作品又或是萧红的其他文章,其内容都少不了展现当地底层人物的生活之艰难,或是展现在物质上,又或是展现在低地位下的生活之艰难等。

2.底层人物的麻木与愚昧

萧红的众多关于东北的文学作品中,少不了对底层人物的麻木与愚昧的精神状态的刻画,通过书中的种种刻画,表达了她对这类人的怜悯与厌恶之情,也希望以此唤醒人们,希望不要永久地麻木与愚昧下去。

《生死场》的背景是“九·一八”前后的东北农村。作品的背景是封建社会,萧红在书中描绘了当地严寒的气候以及在苦难中求生的艰苦农民。在这样的苦难下,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始终重复着各种单调而劳苦的生活。在那些天灾人祸面前,这些底层人民在当代人现在看来是多么愚昧且麻木,生命的价值在他们眼里比不上猪、牛或羊等牲畜存在的价值。盲目地生,盲目地死,认为能活下来的就活下来,活不下来死了的话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呼兰河传》中也是类似。当人们以低价买了瘟肉,当地人宁愿用那是在大泥坑里淹死的肉为理由当做借口,也不愿意承认那是瘟肉;当问起他们生与死的问题,他们会说,生,是为了穿衣吃饭,死,死了就什么都没了,看似随意或知足的回答,却蕴含了底层人物的麻木与愚昧逻辑,他们不求上进,爱贪小便宜,并且只顾着过着当下普通而简单的生活,也没有去外面看看的想法和机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悲悯和无奈;书中说,在呼兰河,一切不幸者,都是叫化子,当地人对待叫化子们是很平凡且冷漠的,而正因为这种平凡和冷漠,展现了底层民众对于不幸者所遭受的不幸的麻木,少了怜悯心,显得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冷漠;而呼兰河的各种习俗,也带着极为浓厚的封建传说色彩,却被许多普通民众信以为真;就连底层人因受苦到快要死时,许多人也只是当个看客,从不主动做些什么……

诸如此类,萧红以诗意且富有散文特征的笔墨,彰显着当地人物形象的愚昧与麻木,或许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有关。但也正是萧红这种富有诗意且极具散文化的特征,与当地人的麻木愚昧形成鲜明反差,引起读者对当地底层人民的无限怜悯和对当时社会的深重思考。

(二)独特的东北民俗

《生死场》中,人们请神治病现象十分广泛,这种方法被当地人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具有寄托哀思等作用。众所周知,这种描写在 《生死场》作为一种重要内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月英生病后,不带她去看医生,而是利用“请神”“烧香”等种种封建做法,希望能把病治好。诸如此类的迷信民俗思想和行为渗透在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刻画了众多呼兰河的独特民间民俗活动。人们在盂兰会上放河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娘娘庙会上求子嗣,也是当地的民俗之一;用野台子戏来感谢一年的收成等民俗节日形式;还有众多当地人民对鬼神态度的描写,如跳大神等习俗。《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的死,也正是由于当地人对鬼神和迷信思想的盲目崇拜而不信科学造成的后果之一。

综上所述,从萧红的两部主要文学作品中,读者们可以看出当地的民俗文化特征,带有原始与野蛮的色彩,展现了东北地区当时落后封建迷信民俗文化的野蛮、腐朽与落后。

三、萧红文学作品下东北民族性特征的书写

众所周知,萧红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必然少不了鲁迅对她的帮助,因此,她的作品也深受鲁迅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影响。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中都有众多关于国民性批判的内容,她也希望以此唤起当时人们的觉醒。

《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中,都有对麻木群体的批判,他们是冷漠的看客,当然也是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受害者。《生死场》中的人,活着同动物一般,麻木地忙着生,又麻木地忙着死,他们麻木愚昧,但也是社会历史的受害者,是当时社会的麻木与冷漠造成的,称得上是一种“平庸主义的恶”;《呼兰河传》中的麻木群体,他们是一个个冷漠的看客,村里有大泥坑,却想着各自的利益,谁都不主动提出填上,生怕触动了自己的利益;对受苦难的人,也是很平凡的态度,很少主动提出帮助;就连小团圆媳妇死的过程,也是被众多人看着的,却很少有人在途中主动上前,制止这种行为……这些冷漠看客,目睹着一件件悲剧的发生,却从不主动出手帮助,他们是当时冷漠社会中麻木又残忍的人,是冷漠社会的缔造者,也是受害者。

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中的独特民风民俗文化描写上,突出了对封建落后迷信糟粕文化的批判,那其中的糟粕因素是致人悲剧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是杀人的文化,待人们所知道和改造。

萧红简单质朴的文字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当时东北民俗生存景象图,真实展现了当时东北民俗生态、东北人们生存状态,系统化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上的画卷填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萧红通过文学中的人事描写,表现了萧红眼中当时东北乡土的民族特征,并对其中落后的方面加以批判,希望能被改造,人民能够觉醒。

四、结语

萧红的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众多对自己家乡东北乡土的特征书写,包括自然、人文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萧红前后期的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不难看出萧红关于东北严冬独特气候、辽远开阔的地域环境、物质匮乏的生活状态、麻木与愚昧的底层人民形象和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独特态度。萧红用文字将它们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展现东北当时的特色,让非东北读者群体更加深入地了解东北。

作家的文学创作会受到自身社会实践和当时当地社会特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萧红正是如此,她以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眼前的东北乡土特征展现在各位读者面前,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期待解决东北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齊秀娟.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萧红小说及其创作心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萧红.生死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3]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4]邓丽,冯露.萧红文学记忆中的东北地域文化精神[J].名作欣赏,2015,(32):75-76+82.

[5]潘凤.民俗学视域下的萧红小说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

猜你喜欢

萧红
论萧红手稿手迹(评论)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亮 作品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萧红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