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及家庭应对策略初探*
——以疫情后两所农村小学高段孩子为例
2024-04-07丁庆庆
丁庆庆 胡 超
(1.肥西严店镇刘河小学 2.肥西上派镇乐平路小学 安徽合肥 231200)
疫情期间学习生活打卡都离不开手机,农村小学生手机依赖行为逐渐表现出来,甚至有的孩子身心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疫情后复学,课题组调查发现孩子们因为过度使用手机,出现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效率下降;有的沉迷于手机,与伙伴和家人交流减少、感情变淡,不想交往,甚至连正常交往也有问题。为此,课题组以两所农村小学高段孩子为实验组,探寻手机依赖的心理成因,同时积极寻找家庭应对手机依赖的有效方法。
一、手机依赖及其危害
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学者都认为手机依赖属于心理依赖的行为范畴。课题组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基本可以归纳为手机依赖是一种不良的习惯,这种依赖可以导致很多的负面影响,使用者会出现过度依赖性行为。
(一)影响学生的视力
青少年正处于视力发育期,如果长时间接触和使用手机会造成很多不适。眼科医生指出可能会造成视力损伤,眼睛出现酸胀、疼痛、干涩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和模糊不清情况。另外,手机屏幕小、字体小,手机中各种短视频内容非常丰富,孩子们的眼睛长期处于高度聚焦的状态,更容易出现疲劳感。孩子与手机距离过近,有的高年级孩子为了躲避父母的监督在昏暗光线下甚至被子里看手机,更容易导致蓝光损伤眼睛,使睫状肌过度疲劳,造成眼部调节功能下降,从而影响到物体在玻璃体前成像,使视力减退引起近视。
(二)影响学生的睡眠
睡眠和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密切相关的,孩子的睡眠健康应放在第一位睡眠与儿童青少年的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情绪行为发展、代谢功能都有密切关联。对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睡眠剥夺、生物节律紊乱会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等后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任务,过度依赖手机会影响到其睡眠时间,使得睡眠时间不足。另外,手机中丰富复杂的内容还会使学生的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紧张活跃的状态,大脑神经也很难放松下来,这样就会导致很难入睡,使得睡眠质量下降。有研究表明,夜间长时间面对光亮的屏幕会导致青少年的睡眠障碍。
(三)影响同伴交往和社会化活动
对于小学高段孩子来说,同伴对其社会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同伴关系中能够学会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同伴关系还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锻炼社交技能,同时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我们在疫情后的调查中发现,过度依赖手机的孩子会更多关注手机,从而减少了与同伴、家人面对面的交流。在这种“人—机”交往模式下,孩子少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的机会,交际圈无形中也在缩小,更容易产生自闭倾向,甚至无法适应社会。有的高年级孩子沉迷于网络交友,对现实中同伴交往缺乏动机和热情,交流困难,从而和同伴产生距离感,对班集体生活也难以融入,慢慢就降低了社会适应能力。
二、手机依赖心理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他们独立性增强,总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像大人一样获得独立和认可。孩子们身心发展还没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够强,但是他们好奇心十分强,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这样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问题。现在的智能手机中信息量强大,尤其是里面的短视频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课题组调查的农村高段孩子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基本都是与手机为伴,在上网课之余难免会被手机中一些新奇信息吸引,没法不沉迷于其中。孩子们在手机和游戏中可以忘记自己的烦恼和压力,暂时逃避困惑。
(二)“成瘾”心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三分之一的结构属于行为强化系统。有研究表明反复做同一件事情,过度兴奋就会出现并形成行为强化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也会高度变化,行为成瘾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人的行为是由刺激、反应、习惯以及环境所塑造的。手机可以算是一种强化物,学生居家上网课几乎每天都会和手机为伴,而每次使用手机就是一次强化。课余孩子们在使用手机休闲娱乐时,会产生心情愉悦的感受,与手机有关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建立起确定的反应,大脑就会形成有关手机使用的情景记忆,这些都在无形中进行了强化。
正强化对手机依赖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正强化是行为后果带来的积极刺激,由此行为的频率也会增加。比如网络游戏会有不同级别的闯关和升级奖励,每次通关、升级都会让孩子获得满足甚至胜利的感觉,从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强化,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网络依赖甚至成瘾。
(三)自我实现和归属感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交朋友获得友谊的时候,而疫情期间孩子们更多时间是居家,很多天性因为疫情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手机中强大的功能和信息量正好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为他们拓展了对外交流、交友的时空领域。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需要外出打工,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在工厂上班疫情期间不能每天回家,孩子们在家无人沟通和交流,特别需要他人的关爱和帮助。而孩子们在手机上进行交流,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并获得一定的归属感。
实验组中很大一部分男孩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说出了手机游戏很多“好处”:父母不在家时网络游戏可以打发时间,消除学习的疲劳;不同玩家的合作游戏可以感受到同伴互相协作的快乐,尤其是在取得游戏胜利后那种感觉十分不错;在游戏中可以扮演心目中的偶像,获得现实生活中所不具备的掌控感,从而达成自我实现的愿望。很多游戏设置了鼓励和奖励程序,能深入孩子的心灵。他们“失败”了也不会被责骂,而是不断受到“没关系,你再试一次可以很棒的”等肯定和赞扬。
(四)交往、娱乐需要及自控力缺乏
疫情时期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农村孩子出于家庭经济等原因,基本都是利用手机上网课的。同时,孩子们生活圈子小,手机为他们提供了交往的载体,他们通过手机获取很多资讯,通过手机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在网络聊天中可以获得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可以互相倾诉自己的心声。
智能手机功能强大,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都可以传递,具有多媒体的功能、立体化的效果。高年级的孩子前额叶发育不完全成熟,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理性能力也弱,手机中的新奇信息会被他们的大脑快速接受。在农村很多孩子平日里都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生活起居的,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抖音”等短视频是农村老人了解外界世界的主要渠道,甚至在疫情期间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抖音,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小学高段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是那么清楚、透彻,特别容易受到其中各种信息的影响。
三、家庭应对手机依赖策略
(一)努力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
课题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和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的手机依赖占比明显更大,而亲子关系的疏远、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监管都是形成手机依赖的原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孩子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首先家长要努力平衡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是安全、温暖、友爱的环境,家人之间是包容的,自己在家庭中可以被保护、被接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父母也要像小时候一样多表达对孩子的爱,让他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小学高段的孩子心理还不够成熟,内心需要重视和关注。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情绪和感受,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建立良好家庭关系。与孩子之间要平等交流,不能高高在上,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积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多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一些事情,使生活不至于太单调而让孩子被手机吸引过去,尽量创设多彩多姿的家庭活动。陪同孩子一起活动不仅可以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全家人的生活满意度。
(二)适时监管孩子使用手机
目前农村手机持有率非常高,孩子不可避免会接触、使用手机,接触到手机网络中的各种信息,但他们辨别能力十分有限。手机使用地点主要是家庭,所以家长应该做好“把关人”,监管好孩子对手机的使用。对于手机的使用宜疏不宜堵,家长要理解孩子闲暇时用手机刷视频和打游戏的休闲需求,尽量引导孩子把手机用在学习知识、查阅资料和玩益智游戏上。
另外,小学高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约定,明确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一般来说高年级每天不得超过2小时,连续使用不得超过半小时(低年级最好不超过20分钟),每次连续使用半小时后要让眼睛休息10~20分钟,努力做到每次使用时中途一定适时停下来让眼睛得到休息,用远眺或做眼保健操的方式保护眼睛。监督孩子不浏览违规游戏与网页,不充值,不攀比,绿色上网,愉悦身心。
(三)家长以身作则做好示范
课题组调查发现,农村很多家长平时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玩手机,很多家长也会迷恋于手机游戏,对于看短视频乐此不疲,在家中甚至手机不离手。这是很不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也容易把玩手机当作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对于成人来说,手机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联系工具,但是我们还是建议父母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在孩子面前尽量不用手机娱乐,用手机处理工作时遵循完成即放下的原则,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家长尽量做到不在同一空间玩手机,以免干扰孩子;在陪孩子出去玩或者家庭晚饭时间,最好把手机收起来,没有一个孩子希望在父母陪自己的时候经常被手机打扰。
(四)学习一些行为教育方法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手机依赖,家长也不要过度焦虑,切不可如临大敌,不能一再“训诫”和“要求”,而要想办法和孩子一起面对。阳性强化法可以有效减少手机依赖,家长可以和有手机依赖的孩子一起协商具体使用手机的目标,比如确定一周使用时间和使用时间段,然后观察记录实际使用手机情况。当孩子能够按照目标使用手机一定时间后,给予其具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以刺激他们规范使用手机的行为,从而慢慢帮助其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类似的还有代币兑换法、负强化、行为消退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目标要明确具体,步子不能太大。比如孩子每天使用手机两个小时,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把目标设定为每天半小时,可以把每天两小时改为每天1.8小时或者1.5小时。目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可以达到的,有足够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