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节气”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2024-04-07梅德刚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7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节气语文课堂

梅德刚 陶 睿

(1.滁州市银山路小学 安徽滁州 239000) (2.全椒县十字小学 安徽滁州 239500)

引言

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或群体的发展和振兴至关重要,它强调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及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保持独立性和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文化自信”首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之一亮相。“节气”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这一文化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培养新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重点就“节气”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节气”文化的由来

(一)“节气”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与天文观测相结合的产物,标志着农事和农耕文化的发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人对太阳直射地球位置变化的观测和对季节变迁的认知。“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礼记·月令》和《淮南子》等文献,其发展主要是在汉代。汉代地理学家刘安根据太阳黄经的变化,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间段,并赋予每个时间段一个名称,以纪念和描绘与自然现象有关的重要时刻。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古代农民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因此对季节的观测和分辨至关重要。“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为农民提供了精确的时间划分和农事指导。同时,它也与古代历法和天文观测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二)“节气”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首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和季节变迁,古代中国人划分了一年的时间,将其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并赋予每个节气独特的名称和含义。其次,“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农耕智慧和农事习俗。每个节气都标志着一定的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为农民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划分和农事指导。此外,“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节日和民间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传统节日与特定的节气相关联,例如清明节、冬至等。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祭祖扫墓、合家团聚、丰盛饮食等传统活动,以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意,并弘扬传统价值观。

二、“节气”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厚植文化之基,增强民族自信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强调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文课堂作为传授本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来弘扬与传承本土文化,并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节气”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上巧妙融入,对增强学生本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

(二)创新语文课堂,促进学科融合

“节气”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对建构小学语文特色课程具有深远意义。新课标提出要精选优质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类型。传统语文课堂,教师通常聚焦于教材内容的解读和分析。而将以活动为载体的“节气”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打破传统单一的语文课堂,构建多元、丰富的语文课程体系。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感受自然律动,在体验活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此外,“节气”文化中涉及多个学科知识,有效融入有助于打破学科间壁垒,促进学科融合。

(三)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审美素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以固有的节拍操控着四季。各个区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其进行了因俗制宜、因地制宜的利用,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节气”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多项活动中接触到多元化的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丰富知识储备。语文课程理念强调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而审美创造是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堂上融入“节气”文化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让学生在一次次文化洗礼中涵养高雅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三、“节气”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诵读诗词经典,弘扬节气文化

诗词经典有韵律感、画面感,富含文化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诵读能够刺激大脑记忆神经,提高记忆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诵读诗词经典是弘扬“节气”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诵读,特别是配合中国古典轻音乐进行诵读,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获得熏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大量诵读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经典诗词,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迁和自然界的美妙。同时,在日积月累中,学生也能逐步理解诗中节气的意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目的。

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性地使用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其中“雨水”这一节气就引用了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古诗也被选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中,作者把“雨”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雨水的美好。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解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中的韵律、语调和情感,逐渐体会“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在春季的重要意义。“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它有着深刻的意义。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清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体会诗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自主了解古诗中对应节气的名称、代表的气候变化和农事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等。通过诵读诗词经典,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词的美妙和艺术性,同时也能够深入学习和弘扬“节气”文化。诵读诗词经典不仅是一种语言享受,更是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加全面地认知和体验“节气”文化,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骄傲感。

(二)利用节日民俗,感悟节气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纽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利用节日民俗来引导学生感悟节气的寓意。教师立足教学内容,选择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节气”文化进行熏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节气”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通过师生共同讲解和展示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每个节气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传统节日的手工艺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节气”文化。通过实践和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每个节气的意义,增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展现了节日的温馨和美好。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当读到“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时,适时引出节气——“小寒”和“大寒”。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这两个节气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具体的时间、季节特征、饮食文化及物候现象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通过图片、音乐、视频、文稿等丰富的形式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分享。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和家庭庆祝节日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端午粽》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外婆包的端午粽和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教师可以先介绍制作端午节传统美食——粽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然后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感受端午节传统活动和“夏至”节气文化,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三)开展主题活动,体验节气生活

新课标在“跨学科学习”部分,提出了具体的学段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节日和风俗活动,关注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以及其他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体验节气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农田、果园等,亲身感受不同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和农事活动的变化;可以进行节气主题的手工制作,如绘画、剪纸等,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对“节气”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展示与节气相关的传统舞蹈、歌曲,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找春天》为例,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季的景象和与春天相关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春天的户外专题活动,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春天的天气变化、春雨润物等自然现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春季的特点及春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春天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节气文化,体验到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变化。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荷叶圆圆》描写了夏日荷塘的场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与夏日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制作夏季花卉的纸艺品、绘制夏季的图画、编写夏季的诗歌等。这些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夏季和与之相关“节气”的喜爱与理解。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季节的氛围和相关节气的特殊意义,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节气”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性。这样的教学实践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对“节气”文化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节气”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增加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节气”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教师通过诵读经典节气诗歌、利用传统节日民俗、开展生动有趣的主题活动等教学策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气”文化的奥妙,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他们涂上传统的“中国底色”。学生也在观察自然景象、参与手工制作等一系列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节气”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节气语文课堂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