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城乡规划专业“五叠加”教学模式研究
2024-04-05张晶晶刘学录
张晶晶 刘学录 罗 君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理论已经成为战略化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育领域与互联网相结合正在逐步走向积极共享发展的新常态[1]。课堂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基础教学改革的核心,以课程思政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是重要的衡量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常以“自上而下”的教学为主,通过集中式的课堂教学来传递专业知识[2]。
一、“五叠加”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教学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方面按照两条主线进行教学指导,再由交叉最终形成具有一致性的设计实践训练。在混合式教学内容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以复合型本科建设为主导,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同时具备专业分析和协同创新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国家在城乡规划领域进行整体改革后[3],要求城乡规划从粗放外延式大规模广泛性模式向多系统学科相衔接的国土资源“多规合一”模式进行发展,对应城乡规划专业不断融合交通、环境、历史、景观、遥感、大数据等要素。因此,如此大量的信息仅仅通过固有的方式进行讲解,并不能起到重要的系统学习作用。只有不断通过模型展现和实例跟踪,才能更加有效地支撑教学系统。此外,团队微视频的展现确实需要学生课后花时间进行团队讨论,以增进创作深度和自主学习。团队微视频展现和教学评价时间和过程增多,对应学习渗透力增强。
“五叠加”模式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归类划分,再对应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述和论证。教师会提前通过录课工具将重要知识点转换成视频供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堂讲授完成后,教师会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再论述和巩固。同时使用甘肃农业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软件展开在线测试和话题讨论,课后统计归纳测试结果和学生未掌握知识点。教师针对重要知识再强调和为巩固知识再录制讲解微视频并上传至平台。实操训练以学生自发现场调研、设计分析和模型制作为前提,指导教师介入并充分指导,形成阶段性的成果,再由学生团队实现微视频展现并上传至平台。根据成绩进行综合打分,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作用。课程思政要贯穿在整体教学内外,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线上MOOC 教学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与城乡规划相关内容充分整合在混合教学中。
国内外更多学者思考“自下而上”利用发散式学习模式进行多元化学习[4],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广泛实践[5]。近几年,本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也一直不断尝试多元化团队实践,利用互联网+、参与竞赛等多种方式与教育相结合来完善学科质量。在现行教育体系下,以“上课讲+下课练”和“边讲边练”[6]为切入点进行互联网+的改革,也在本科实践中参与了较多的竞赛,如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RTP)、“挑战杯”等。经过探讨和反思后,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单纯的“上课讲+下课练”的运用,在讲授和实践中部分脱节,而“边讲边练”又减弱了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其次,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竞赛训练和传统实践训练在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中衔接不顺畅,教师辅导难度较大。最后,多种竞赛重点集中在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完成,低年级学生无法上手融入,而高年级学生又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参与度和热情不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在课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特征,增加了混合式“五叠加”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增强“自主实践”和“以赛带训”的研究和实践,强化专业教学知识体系的亮点和关键节点。
二、城乡规划学现阶段的问题和难点
城乡规划学是基础和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传统的固态化单一规划设计逐渐减少[7],较多地注重地块多重性和社会经济多方面发展模式[8]。城乡规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其综合协调能力和全方位素质训练,这要求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建设注重专业技能,同时注重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模式[9]。传统课堂中教师对媒体的使用经常是简易电子白板环境,教师提供讲授教案并配合教师讲解来执行教学任务,学生多以听和记为主,教学互动较少[10]。城乡规划课程内容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思路,且时间线较长。若城乡规划只以传递教学信息为主,学生掌握的知识较肤浅,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因此,如何应对“互联网+”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个性化服务要求,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反馈紧密结合的精准化服务模式转型,是现阶段教学改革须解决的难点[11]。
三、“五叠加”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认知体系中,对应课程学习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道德素养和就业培养四个方面。在专业基础方面,对应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已有较好的基础,通过先修的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概论等基础学科知识点,对城乡规划框架有了初步的认知。在专业技能方面,操作类的课程和实践基础类的课程也有一定的基础,对应手绘、机制制图、城市社会综合调查和课程设计都有相应的基础练习和实践,在本次课程中可结合原有技能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同时在计算机辅助制图方面,因结合竞赛需要,经常需要将现场调查+手绘+计算机软件混合应用+图文排版问题结合完成,比基础课程对计算机的技巧掌握要求更高,需要学生自发地学习综合应用,综合素质和独立设计思考的能力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在道德素养方面,道德素质培养和价值观认知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的规划主题选择中需要做客观认知,通过设计主题把握和社会调查实践方面更加清楚地进行表达。最后,通过全过程的模块学习,并用翻转课堂形式展现,有意识地培养创新创业训练,课程设计的成果要求精细且严要求,对于日后就业和考研都可成为能彰显自身学习实力的优秀作品之一。特别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知识点,一定要做到规划切合实际、与时俱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一定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中国梦”赋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接轨。在课程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将城乡规划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发展理念相统一,将城市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正能量等内容传递给学生。建立思政资料库,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例题引入+校企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拓展认知国家时事政治和社会管理现象,引导学生清醒认知和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分析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将专业基础内容的基础点专业课认知和城乡建设认知,穿插到快题设计技能、机助绘图技能中,同时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加强思政教育,加强道德素质培养和价值观的认知,通过科研实践、以赛带训技能、校企联合培养和前沿专业交流,多方面提高教学培养水平。
(二)技术支持与实现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以创新型的翻转课堂为核心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混合式教学结合创新型课程的改革,改善课程思政环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学习效率。以专业知识为导向,以学生团队协作为主线,在混合教学的创新平台中,学生上传过程性材料和视频解说,更大程度上对规划相关知识做自主性的分析和学习,更加重视专业主动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维的训练。
在课程中注重思政高度认知,通过引用大量的爱国爱党知识内容,以时效性带动规划基础和专业技能实践。设计主题和内容应立足于当下,强调乡村振兴和最美乡村建设,强调黄土高原地域城市建设的特色发展模式。结合学校的优势专业,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的本土优势特色,为专业发展和教学特色提供持续强化的教学发展模式。以“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针对城乡规划教学模块,进行项目实际能力认知培训。通过实际项目操作实践学习,突出能力培训,树立思政教学导向。并在教学考核环节嵌入社会认知教育,以实际操作展示和竞赛展示为主要考核形式,引入企业专家评委,培育学生对技术价值和行业理想等方面的社会认知。
(三)教学方式调整
法规课程的改革,并非单一模式1+1=2 的简单过渡,而是要以高水平的教育团队建设为主体,以混合式教学课堂发展为主打模式,逐步将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焦点多维度地展现出来,对应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配合教师课堂教授知识,充分复习测验,团队讨论,及时进行学习反馈。教师可通过“五叠加”的方式,对应用设计的过程性进行规范化的讲解,并对设计的优缺点进行评定,完成设计中“草图阶段”+“交互模型空间模拟”+“成图渲染”等一系列的阶段性学习,快速强化设计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城乡规划类课程的兴趣。有效应用硬件设备,依托学校互动课堂、学院先进实验室平台等硬件设备资源支撑思政教学,为学生“翻转课堂”和“实践课堂”提供重要支持,开展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归属感和兴趣。
四、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道路还很长,获取知识,积累储存的专业知识,对教学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仍须深入完善。可以通过重构学习场景,渗透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深入地推进变革发展。结合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标准,对于推动学科发展,顺应时代需求,满足教学多层次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专业改革从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两条主线课程进行全面思考,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的知识系统架构,定能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特色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专业分析和协同创新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