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以革命精神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4-04-05杨俊峰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革命思政精神

杨俊峰

(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邯郸 056300)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革命精神教育的政策文件,鼓励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积极挖掘当地革命历史资源,并实现资源转化与利用,实现革命精神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广大师生的头脑中。目前,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情况来看,革命精神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已是核心命题,但是现有研究与实践大多偏向于革命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分析上,而且实际教育方法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对此,本文主要从革命精神的构成要素出发,从全方位视角提出一种革命精神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形成教育新观点。

一、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形成的先进思想因子,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精神纽带、理想信念,也是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1]。革命精神产生于井冈山、古田、遵义、延安、西柏坡等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是用生命和鲜血凝结而成的,它藏着“从哪里来”的精神传统和“往哪里去”的“航向”[2]。

目前,对大学生实施革命精神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3]。但是许多高校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革命精神教育力度不足,尤其是思政教材中,对革命精神的论述相对较少,大多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有必要对思政教材内容进行完善。二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缺少革命精神元素,许多高校未尝试将革命精神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生态中。三是高校对学生实施革命精神教育习惯于理论讲授、口头强调,大学生们缺少革命精神实践活动。四是缺乏信息技术平台,高校实施思政教育模式仍然局限于传统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中无法获得革命精神影响。

二、革命精神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蕴

(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根本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参与和推动,而高校大学生代表着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推动者。高校要想真正培育出能听党话跟党走、能建设祖国、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才,根本条件就是厚植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4]。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才能够从心底意识到自己担任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者,而革命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浓厚的家国思想,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均蕴含着保家卫国、民族团结、保卫人民的思想精神[5]。显然,将革命精神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伟大人物身上的家国思想与精神,更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真正培养党和国家及人民需要的青年人才,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前行。

(二)促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革命精神的继承,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党员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高校主动将革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革命精神教育、思想政治引导等,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来自革命精神的鼓舞与指引,使革命精神在大学生心中发芽生根,以保证革命精神代代相传[6]。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大学生学习党史、革命历史等,深刻体验革命文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了解中国的艰苦发展史,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基因,立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者与建设者。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基本前提是明确为谁育人、如何育人的问题。教师应明确是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核心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亲和力,只有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丰富、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学生才能够参与到思想政治知识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7]。但是,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来讲,其课程内容偏理论,尤其是涉及党史、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内容,内容本身更加抽象化、概念化,许多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时感到枯燥、生涩、难懂,而把革命精神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便可以有效解决这一不良现象,如:依托地方革命精神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社会实践、革命先辈拜访、革命纪念馆参观及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等教育活动,可以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大学生深刻掌握有关革命精神的知识,实现革命精神传承[8]。

三、革命精神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思政教材,完善思政教材内容

高校思政教材是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政课堂是大学生学习革命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革命精神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思政教材内容的创新设计入手,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围绕着革命历史主题进行。例如:学校以当地革命精神资源为主要元素,充分挖掘代表性强、教育意义突出的革命故事、典型人物事迹等,以此作为教材资源进行转化,着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革命精神精品教材,如《革命精神概论》。立足教材,思想政治教师专门开展好革命精神教育工作,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运用及翻转课堂建设、项目化教学法等,让学生充分掌握当地的革命精神,让革命精神在传承中融入血液、根植于心,从而成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将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不断前行,立志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

(二)立足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学生日常活动的场所,围绕着革命精神主题创建校园环境,更有利于达到革命精神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身心,使革命精神在大学生心中发芽生根。例如:各个院系的思想政治教师合作,以红色校园建设为主线,根据每一个专业学生的特长,开展符合他们专业能力、兴趣倾向的校园革命精神活动,通过“革命精神文创”,学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创作一些革命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工艺作品等,将革命历史文化的文创作品展示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打造革命精神进校园,滋润学生们的身心。同时,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整体上以红色为主色调,在学校的走廊、教学楼前等公共区域设置“革命精神宣传栏”,让学生身处一个革命精神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身心,继承革命精神。此外,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红歌竞赛”“革命故事演讲”等文艺活动,以文艺活动丰富大学校园生活,让学生沉浸在革命精神的海洋中。

(三)立足学习实践,开展革命精神学习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离不开学习实践。立足学习实践,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革命精神主题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使大学生获取思想感悟与学习体会,主动继承与发扬革命精神,立志成为爱党、爱国、爱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例如:借助当地革命历史资源优势,学校联合当地的革命遗址、旅游景区以及革命纪念馆等,共同设置大学生研学旅行路线,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访问革命旧址,探寻革命足迹”的研学旅游活动,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模块,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如:学校在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烈士陵园为英雄先烈献花篮、敬礼,现场了解每一位革命烈士的伟大事迹,继承革命烈士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精神,以及不畏强敌、团结一致、勇敢奋斗的优秀品质。再如:学校组织学生们下基层,访问参加过革命战争的先辈,与革命先辈们进行面对面交流、访谈,切身感悟当年的革命历史场景,向优秀的革命先辈学习,立志成长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才。

(四)立足信息平台,引导学生继承革命精神

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与契机,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并向大学生精准推荐革命精神素材,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学校通过校园官网发布与党史、革命历史有关的学习素材,并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教师要求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通过自主观看视频,认识党的奋斗史,感悟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抖音、微博、快手、B 站等新媒体,面向大学生推送一些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有关的影视片、纪录片等,实现对学生思想品格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爱国精神、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及远大的理想信念抱负。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课程是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教育、价值观引导、文化意识培育的主要载体,将革命精神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亲和力,而且可以让大学生了解革命精神、革命历史、党史,深入感悟革命精神,实现革命精神的传承。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明确革命精神的根本内容,立足地方革命精神资源优势,将革命精神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通过研学旅行、思政教材建设、知识理论竞赛、革命精神宣传与体验等多元的教育手段,最终让大学生继承革命精神。

猜你喜欢

革命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