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创新研究

2024-04-05刘淑波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理论课协同

刘淑波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明确提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大课题,为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和目标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各环节,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整体规划和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思政课程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协同育人框架,使所有课程都能够发挥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每门课、每堂课都要刻意安排思政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有机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活动,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应坚持如下原则:

1.因课施策原则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考虑各门学科及其课程的具体内容、不同学科专业的专业性及理论特点。在各类专业课程中,特别是体育院校各类专业课程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深挖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灵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类通识课、综合素质课或者专业课之中。

2.与时俱进原则

时代在发展变化,不同时代都有不同时代的课题和任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应从历史、现实、全局的维度出发,以国际的视野、时代特色为出发点,凸显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与担当。教学内容应源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应进行大胆创新,使思政教育元素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既传授专业知识,又潜移默化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3.学以致用原则

11月8日,广州塔19层举办了一场100 Best澳大利亚葡萄酒之精选酒款品鉴会,致力于实惠价格区间化以及实惠地区化地寻找澳大利亚的美酒。英国《每日邮报》葡萄酒专栏作家、最有影响力的欧洲酒评家之一——葡萄酒大师Matthew Jukes出席当天活动,还有众多葡萄酒爱好者、进口商与媒体参加了此次品鉴会,亲身感受到了100Best澳大利亚葡萄酒之精选酒款品鉴会的卓越品质。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既不是生搬硬套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行加入其他课程,也不是从专业抽象的理论概念中提炼出思政元素,而是在教学实际和社会实践融合中寻找契合点,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学科教学中。

(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探索

1.发挥思政课程引领的主导作用

高校所有课程应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任务和价值观培育方面达成共识。

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政治价值的一致性,培育学生把握政治的全局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做到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大学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教学必须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为出发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在协调育人中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致性,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协调育人过程中要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要立足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帮助大学生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

2.坚持“显隐结合”育人,推进课程互构互通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2]。在体育院校教育教学中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通识课程,都要深入研究各个课程潜在的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思政元素像融盐入水、有味无痕地融合到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显性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相对而言,大学中其他课程开展的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蕴含的思政元素,需要充分挖掘,不能生搬硬套,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只有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其他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应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应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既对广大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次,应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不是很了解,认为在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是生搬硬套,缺乏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价值上的一致性意识,在授课过程中难免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高校必须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培训学习。最后,应搭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互助平台。高校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例如集体备课、观摩学习、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形式,为教师创造互相学习、交流、沟通的机会,营造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氛围,提升育人的整体效能。

二、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刻阐述“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新时代把践行北京冬奥精神融入我国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发挥思政课程的重要引领作用,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实践贯彻到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

首先,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需要。体育院校在特色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做到“三进”,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次,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升理论素养。另一个方面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各种实践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利用体育院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真做”的过程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三、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路径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

1.时代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呈现错综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碰撞,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现象、新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伟大而光荣的任务。为此,各高校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活动模式、活动载体、评价机制、教学理念等。

2.指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把握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制定合理科学的方法,及时纠正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指导作用,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整个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应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教师的“亲力亲为”和“一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协同育人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探索

1.探索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形式

为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取得实效,无论是通识课程课堂还是专业课程课堂都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演讲、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2.开展课堂外的实践教学

课堂外实践教学是相对课堂内而言的,校外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组织学生到红色革命基地、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工厂、农村、社区等地参观考察,获取书本内无法呈现的知识或信息。二是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确定实践主题,制订实践方案,通过调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形成调研成果,进一步充实理论知识。

3.创办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可结合重大事件开展系列活动,如诚信征文比赛、各种论坛讲座,竞赛类活动如党的知识竞赛、大学生活主题演讲比赛,也可创办各种文体活动如红歌会、红色经典诗词诵读会,等等。

4.创建多样性的实践基地

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办学理念建设教学、实习基地。以专业特色为依托建立符合专业发展的实践基地,如体育院校可以建立全民运动健身基地、冰雪运动基地等。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理论课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协同进化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