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声的中国:口语传播学的使命与建构逻辑

2024-04-04巩晓亮

传媒 2024年4期
关键词:使命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如何重新界定口语传播在中国的使命与当代价值?特别是人工智能掌握了语言之后,口语传播作为最早的传播形态,又重回传播的中心位置。它必将会通过语言影响人“存在的家”。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立足于新时代、新语境下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语传播学科体系”建设是时代趋势,也是学科使命。可以说也是理解“言说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过程。由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口语传播学要在社会性、历史感和时代感进程中,构造一个“存在的家”。

关键词:口语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 使命 建构逻辑

2023年上半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出圈,其生成的内容既有逻辑性又符合人类语言习惯和价值偏好,展现出了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这种大语言模型正在对人类的存在方式产生影响,一场文明的变革已经开始。

正如尤瓦尔·赫拉利所言,“人工智能已经侵入人类的操作系统。”他强调,语言是构成几乎所有人类文化的物料。人类的行为都通过语言作为中介,一切宗教想象、信念乃至货币体系都由语言所构筑,由人们的共同相信而得以實存,并影响着整个人类历史。他提醒人类,一旦一种非人类的智能变得比一般人类更善于讲故事、创作旋律、绘制图像、拟定法律和圣典,什么事情会发生?

由于数字人进入口语传播领域,我们有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多维口语传播结构:人人,人机,人机人,机人机,机机。这就使得口语传播的研究更显得紧迫且重要。

一、时代之问:我国口语传播的研究趋势与重要作用

马丁·海德格尔说,“人活在自我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口语传播是人类表达文化之根,是最主要、最普及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也直接关系着我们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呈现。

维特根斯坦说,“人的思维活动,它的道路通向希望”,人们借助于概念和语言进行思维、交流,在交流中直接通过精神交往传承文化,通过语言的方式塑造着人们最初的和最终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就是精神世界的显著标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人们“精神水源”,塑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以繁荣发展的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础。

1.中国口语传播研究的三个趋势。2022年笔者以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为基础,把2004年以来我国口语传播方面的研究做了梳理。笔者观察到,口语传播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呈现了三个变化。

一是从少人问津,到基本达成共识。口语传播起初只是小范围的在学者中零星的思考和探讨,如今,口语传播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被学界普遍所接受。二是从播主为主,到视阈不断扩展。口语传播讨论的议题从播音、主持艺术到主持传播,视阈涵盖了口传思想、人类沟通、演讲辩论、虚拟主播、新闻发言人等领域。三是从被动探寻,到主动构建。在新的媒介形势下,播音与主持的教学和学科发展遭遇挑战,口语传播成为老师们寻找摆脱困境的方向和途径。如今,多个院校建立口语传播系或教研室,口语传播研究逐渐趋向于教育教学的落地工作和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可以说我们已经开始探索构建自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语传播学知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建设物质生活世界的现代化,也要实现人内在精神世界生活的现代化。如今,声音成为更被人们偏爱的媒介,从前重文轻语的传统正在被打破,声音的价值重新被发现。我们应当怎样言说,应当用怎样的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应当用怎样的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何让中国成为“有声的中国”,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使命。

2.口语传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口语传播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社会舆论平衡。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多元文化之间需要沟通、互鉴,口语传播探索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方式和策略,促使人们理解交叉文化下语言差异和沟通习惯。而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必然会出现人际沟通相关的问题。如发展不均衡、基层治理低效等,口语传播学通过研究社会群体口语行为,关注社会舆论动态和话语权分配,推动社会群体间的互动,通过有效口语传播和公众参与,提升社会稳定性。

二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信息传播,推动社会文化变革。关注语言创新,研究口语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口传方式、内容和效果,发现新话语表达形态,为社会文化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口语交际在智媒时代的特点,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新技术应用,加强科技与口传结合,促进信息高效传播。

三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在传播中传承,在继承中创新,挖掘文化智慧和价值观念,精心设计口语传播策略,保护和传承中国语言独特性和多样性,口语传播能够传达中国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社会进步等信息,塑造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间的交流与认同。

四是支持政府治理与公共决策,促进经济发展。口语传播学研究社会群体的话语权、参与机会和沟通策略,提供关于公众舆论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为跨文化商务交流等提供有效沟通策略,帮助企业和个人在商业环境中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商业交流的顺利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我们只有面向国家社会发展的任务需求、面向新技术带来的结构性变革、面向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交往的新形势,承担起中国口语传播学应有的历史使命,才能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国实践:中国口语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两个结合,“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中国口语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该如何与西方理论、中国语境更好地“结合”?西方“新自由主义”式的口语传播体系和中国口语文化根脉在政治制度上就有明显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口语传播体系建设也要将每个孤立的个体生命与国家、社会、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的口语传播研究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揭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口语传播学需求,深入学科基础理论建设。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和交际障碍。口语传播学的建构逻辑在于识别和理解这些交际障碍。要扎实掌握口语传播学基础理论,包括口语传播学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等;研究口语传播中的语言表达及非语言作用,主要包括语音学、语言学、语用学、声音、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知识要素,以促进各种社会实践高效开展。

2.挖掘口语传播学研究多元化特征,在技术突变中寻求口传价值。口语传播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还有社会文化因素等不同领域口语传播需求,并提供相应研究工具。例如,在商业领域、政治领域等,口语传播学的建构逻辑需要跨学科整合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综合性的研究框架。

另外,要关注智能媒介下口传特点。例如,智能语音的口语传播、交流体验、社交影响、隐私安全等问题。从语言、声音、文化等多维度关照口语传播学,推动中国口語传播学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3.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探寻口传“内外”价值属性。首先,要深入探索中国语境下的口语交流特点,关注语言规范和变体等文化差异;关注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思想等传统文化对口语传播产生的深远影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语言的智慧,将其融入口语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中。此外,要重视国际口语传播与比较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交流与合作,探讨不同国家、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口语传播的异同与比较研究。

综上,通过将中国特色融入口语传播学的建构逻辑中,也将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中国经验和智慧,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口语传播学领域的全球发展。

三、融通交叉: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口语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为口语传播学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人与物,物与物的对话成为研究特点的同时,口语传播学也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研究领域日益扩展。从聚焦实践到多学科交叉,到形成理论构建,口语传播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入。

一是基础理论。包括口语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涉及口语交流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语言与语音。研究口语传播中的语言表达和语音特征,包括语音学、语言学、语用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三是非语言传达。探讨口语传播中非语言传达的作用,包括声音、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姿态等非语言要素的研究。四是演讲与论辩。研究演讲和论辩,包括演讲理论、演讲技巧、演讲训练;辩论的规则、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五是媒介与口语传播。研究口语传播在不同媒介环境下的特点和影响,包括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现场报道等。六是社交媒体与新媒体口语传播。包括播客、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的口语传播研究。七是口语传播思想与文化。研究口语传播的传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包括口语传播思想史、口语在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和文化表达中的作用等。八是口语传播的实践与应用。包括政府沟通、公共演讲、主持才艺、口才训练等实践领域的应用技巧和方法的研究。九是国际口语传播与比较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交流与合作,探讨不同国家、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口语传播的异同与比较研究。十是智能语音的口语传播研究。研究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口语传播过程中的应用和影响等相关议题展开研究。

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从语言、声音、非语言、媒介、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关照口语传播学。推动中国口语传播学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口语传播水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未来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口语传播跨学科的创新

古语云:“观天文,察时变;观人文,化成天下”,“口语传播”作为真实世界的声音符号,如何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口语传播跨学科的创新发展?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创新。我国正经历巨大变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口语传播学要贴合当下的社会实践和媒介的发展变化,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和变化情境的需求。通过不断提出新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型和研究范式,更好地解释口语传播现象,预测趋势,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跨学科合作。传播是人的生存方式,口语传播是当代人的重要的生存方式。口语传播学生来就具有跨学科弥漫性。特别是新媒介产生之后,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等,口语传播学的外延进一步扩展。口语传播学要实现同新闻传播学、语言学、政治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发展。通过跨学科合作,全面地理解口语传播现象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口语传播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解读。

3.技术创新。口语传播学也需要关注和应用新技术在口语传播中的作用。例如,人工智能、语音合成与识别、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对口语传播的影响日益显现。通过与科技领域的合作,口语传播学可以探索新技术在语言交流中的应用,提高口语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信息传播和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4.跨文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深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口语传播现象和交际模式,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口语传播学可以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和谐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启示。

五、结语

我们需要怎样的言说?1927年,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说: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鲁迅希望我们说现代人的话而不是古人的话;说中国人的话而不是外国人的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别人的话;说较真的话而不是假话,空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的言说,中国口语传播学,应当发出国家和人民的“中国好声音”,让我们共建一个每个人真诚说话的中国,一个能够被人听懂的中国,一个生气勃勃的真正的有声的中国,这是我们的使命。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3]周勇.从元问题出发: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进路[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0).

[4]韩保江,李志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J].管理世界,2022(11).

[5]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巩晓亮.中国口语传播研究(2022)[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

[7]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使命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当代高校教师如何实现自身职责与使命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慢养心灵,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