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养心灵,静待花开
2016-04-14闫玉兰
闫玉兰
摘 要: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师,其需静下心来,在心灵的慢养中等待孩子们的绽放。
关键词: 幸福 责任 使命
时光流转,有多少人从我们的生命中走过;花开花落,有多少爱仍留在我们的心间。犹记得那些挥洒青春的日子,那些难忘的笑脸早已镌刻在了记忆深处。打开储物柜,一张张带着青涩记忆的照片,一盒盒形色各异的卡片,一本本厚厚的留言册……好久不见,孩子们,你们还好吗?
一、幸福·神圣
抚过一张褪了色的照片,照片上的我扎着马尾辫,浅笑着坐在一群孩子们中间。那个圆脸的短发女孩,我深深地记得和她一起成长的痛并快乐的时光。这个女孩,是我刚刚走入教师生涯第一次让我感到头痛的女生:成绩很差,自习课爱说闲话,时不时地和同学发生点摩擦,和其他安静的乖乖女相比,她简直就是我的噩梦,无数次夜晚辗转难眠,梦里大半都是她。我每日早来晚走,花了许多心思在她身上:上课关注她,下课找她补课谈心,不定期地找她的玩伴和家长了解她的思想动态,找班干部帮助她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偶尔从家里带些好吃的给她……在我的密切关注之下,慢慢的,她转变了很多,虽然学习成绩依然未见起色,但同学们都夸她懂事了。
在那些天高云淡的日子里,我享受着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教室里、操场上、梧桐树下,有我和孩子们快乐的身影,我们一起经历了第一个难忘的元旦晚会,我们一起在运动场上努力拼搏,我们一起在课堂上挥洒汗水,我们一起去敬老院和培智学校献爱心,幸福就是如此简单,一支粉笔,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三尺讲台,我们修身养性育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初为人师的幸福和神圣。
二、责任·重担
正如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快乐的道路总是曲曲折折。在经历了无数次磕磕绊绊之后,第二年的夏天来临了,可是,我遇到了从教以来的第一件大事:在一个傍晚,就是那个女孩,偷了同宿舍的同学50元钱之后,逃跑了。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那天的自己,失魂落魄地遍寻了附近的网吧、火车站、汽车站;半夜辗转找到了离学校30多公里的女孩的家里,看到了家徒四壁和一对朴实的父母;第二天夜晚,她终于出现在我的面前,带着别扭而似有愧疚的神情;在那个月色昏黄的夜晚,有微风拂过,我们坐在路边的台阶上,谈了一夜,又哭又笑。原来外表像假小子一样的十六岁女孩,从小到大从未穿过花裙,一贫如洗的家庭让她难以启齿向父母要钱,那个花枝招展的夏天突然苏醒了她的少女梦,于是才有了后面的事。第二天,她的父母送来了50元钱,我和全班同学为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而鼓掌。后来,我组织同学们用诗歌、故事、小品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并以“岁寒三友”作为班级文化,汲取其品性高洁宁折不弯的精神共勉,同学们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班歌就是那首“相亲相爱”。只是,那个花裙,再未见她穿起。
时间过去了很久,每每想起来我仍有些自责,如果我能早些了解她家庭的窘迫,如果我能再俯下身用心体察她的内心,也许她就会把我当成真正的朋友,而不仅仅是一个帮助她的师者。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一位真正的师者,就是要做孩子们的朋友,彷徨时给他们勇气,失落时给他们安慰,失败时给他们鼓励。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责任和重担。
三、使命·价值
从那件事以后,她变得沉静了许多,操场上的身影少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泡在教室和图书馆,唯一不变的是,她还和以前一样对我敞开心扉,有时什么也不说,只在旁边静静地学习。她的成绩越来越好,我曾经一度疑心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不是还有着其他不为人知的秘密,但是,看到她捧着三好学生荣誉证书时开心的笑脸,我不禁释然了:是的,每个人都需要成就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一位睿智的师者,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认真聆听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人生方向上成长。
时光如流水般静静淌过,第三年的夏天,她和另外二十多个同学一起考取了心仪的大学。临毕业前夕,我收到了一本相册,一本留言册,一个星星罐。打开相册,是男孩女孩们没心没肺的笑,还有我时而严肃时而微笑的脸;翻开留言册,页页都是依依不舍的心里话;五颜六色的星星折纸,稚嫩的笔迹写满了美好而单纯的祝愿。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一张她穿着花裙的照片,照片上的她,在梧桐树下自信的盈盈浅笑。那一刻,幸福在我的心里悄然绽放,我想到了师者的使命和价值。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育的幸福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教育也许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只有用爱播下每一颗种子,才有可能成就一片森林。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也是他们生命中的过客,或可亲,或智慧,或温暖,或严厉,终究会在他们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手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只要用心浇灌,那么或早或晚,终能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尹恺力.打开心灵之门激励学生信心——“后进生”转化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2]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