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帕金森病※
2024-04-03吴文平商庆新
吴文平,商庆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帕金森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我国帕金森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1 700/10万,极大加重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脑-肠轴功能紊乱密切相关[1]。目前,西医治疗帕金森病主要采取替代疗法,常采用多巴胺激动剂、多巴胺前体、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抗胆碱能等药物治疗,但仅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长期疗效不佳,且存在毒副作用。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归属“颤证”范畴,与脾胃虚弱有关。因此,本文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帕金森病。
1 脑-肠轴理论
脑-肠轴由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途径、免疫系统构成,联系肠道和大脑,肠道菌群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同样大脑也能通过调控自主神经功能,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即形成脑-肠轴双向信号调节系统[2-3]。
2 脾胃功能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脾胃运化水谷功能与胃肠道菌群参与饮食消化、吸收相关。脾胃纳运失调,则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胃肠道菌群失衡亦会引发以腹胀、腹泻为主的胃肠道疾病,由此可见,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相互关联,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帕金森病的治疗模式具有一定的依据[4-5]。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神乃自生。”《灵枢·海论》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脾胃位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精神活动提供物质能量。脑为髓海,位于人体之颠,为元神之府,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脾胃与脑关系密切,脾胃为脑提供营养物质,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亦离不开脑的调控,两者呈现出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叶天士提出:“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内风时起。”颤证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肝为风脏,肝体阴而用阳,肝体的滋养依赖精血津液,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引发肝风内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失调,治疗颤证的关键在于调和脾胃。
2.1 基于气血生化之源分析 脾胃为后天之本,“本”指本源、根本。《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饮食水谷进入人体,在脾、胃、小肠的作用下化为精血津液,充养脑髓。如果脾胃功能失常,水谷无法正常化生津液,久聚于体内,化湿生痰,痰湿阻滞血脉,停于筋骨,导致元神失养,肌肉痿废,出现肌张力增高、肢体震颤、行动迟缓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肠道菌群对人体能量平衡起着关键作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肠道菌群分解代谢后,被人体吸收利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致营养缺失,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5]。
2.2 基于气机升降枢纽分析 明·周慎斋指出:“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可见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二者相互制约,共同维持气机调畅。若脾胃功能失常,气机失调,则会影响大脑功能。
3 从脾胃论治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
清·尤怡《金匮翼·颤振》言:“脾应土,土主四肢,四肢受气于脾者也。土气不足,而木气鼓之,故振之动摇,所谓风淫末疾者是也。”阐述了脾土功能与震颤之间的关系。脾胃虚弱,枢机不利,致气血功能失常,骨骼筋脉失养,进而引发肢体震颤。因此,脾胃功能健旺是脑神充足的源泉,在治疗帕金森病时,应重视调理脾胃功能。
3.1 改善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人体四肢肌肉的灵活健硕依赖水谷精微的滋养。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四肢肌肉得不到濡养,则会出现肌肉痿废、四肢震颤、步态缓慢。《太平圣惠方》载:“脾胃气久虚,四肢无力,腑脏虚损……体虚颤掉。”强调脾胃功能健旺,诸脉得以滋养,则颤动症状得以缓解。明·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提出“参术汤气虚颤掉”,明·王绍龙《医灯续焰》谓“东垣参术汤,治气虚颤掉”,提出治疗气虚颤掉可选用人参、白术补脾益气[6]。
3.2 改善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除表现为肢体震颤、肌肉强直等运动症状外,也表现为便秘、疲乏、焦虑、失眠、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发病机制为机体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治疗应以调理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为原则[7]。便秘作为帕金森病的典型非运动症状之一,其发生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肌肉,脾胃功能失司不仅影响骨骼肌,引起肢体震颤和肌肉强直,还可对胃肠平滑肌产生影响,导致便秘[8]。研究发现,白术、黄芪、枳壳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改善帕金森病便秘症状[9]。
3.3 应用进展 从脾胃论治帕金森病的研究日益增多。李鲤教授认为脾虚是颤证发病核心,临床诊疗应谨守固护脾胃的原则[10]。王永炎院士认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根本在于固本培元[11]。刘淑霞教授提出治疗颤证应注重健脾和胃[12]。田军彪主任医师认为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与脾密切相关,治疗该病应以脾为中心,健脾益气养血,重视恢复脾胃功能[13]。缪晓路等[14]研究表明,以白术为君药的益脾通腑法(术虎合剂),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消化系统症状。万国慧等[15]基于中医脾胃理论和西医脑-肠轴理论,发现中药甘松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功能,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改善肠道炎症和神经炎症,治疗帕金森病。张京峰等[16]基于神阙与脾胃的关系,应用隔药灸神阙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4 小结
帕金森病的发生与胃肠道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会对神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出现一系列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中老年人作为帕金森病的高发人群,大多存在脾胃功能欠佳、后天之本不足的情况。因此,治疗帕金森病应重视调理机体脾胃功能,使肢体筋脉得以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