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2024-04-03张文锐衣华强
张文锐,衣华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面肌痉挛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无规律性、不自主性的面部抽动,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较为罕见,多发生在40岁之后,且女性更为多见。该病临床复发率较高,且缠绵难愈,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情绪及心理健康影响巨大。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疗本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值得进一步斟酌,故本文对近30年来的相关文献及临床报道进行整理,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
1 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
1.2 西医之见 现代医学将面肌痉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临床中原发性面肌痉挛较后者更为常见,但具体病因与致病机制存在较多争议,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同的病因假说有二:一是面神经根走行出脑干区时受到血管的压迫,导致面神经核兴奋性升高,其形成的异常信号引发面部肌肉的抽搐;二是相关血管与面神经根的相互压迫,导致面神经发生脱髓鞘样改变,从而引发异常动作电位,产生面肌抽动的症状[5]。继发性面肌痉挛可能的病因有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脑干疾病及各种损伤面神经的疾病[6]。
2 穴位注射对面肌痉挛的作用
穴位注射法治疗面肌痉挛,是在中医基础及针灸理论的指导下,将药水通过注射用针头注入相关穴位,使注射局部同时产生针刺与药物刺激等效应,从而改善面肌挛缩症状[7]。穴位注射对面肌痉挛作用有三:其一,为针刺之作用。通过较粗的注射用针头,对病变部位进行刺激,调节局部经脉、筋肉的气血运行,刺激强度较常规毫针更大。其二,为穴位之作用。研究表明,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穴位有合谷、四白、地仓、太冲、阳白、太阳、颧髎、攒竹、风池、翳风、颊车等,多为近部取穴,可疏通面部经络、减轻痉挛症状,有其他伴随症状或全身气血条件不佳者,亦可根据具体病情酌情选取配穴,诸穴配合可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8]。杨万章[9]认为,注射疗法取穴不宜过多,应符合局部用药及经络腧穴理论。其三,为药物之作用。将药物注入面部穴位,使之逐渐产生即时作用、慢作用及后作用的“三重效应”,可延长药效期,增强对局部血管、神经、肌肉的刺激作用,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恢复面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10]。
3 临床研究
3.1 注射药物选用 ①中药注射。李树纲等[11]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组行香丹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针刺,对照组只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且痊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香丹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的作用,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面部微循环,促进肌肉痉挛的解除[12]。王笃金[13]以当归寄生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取患侧太阳、阳白、四白、地仓、下关及健侧合谷,任选其中两穴,每穴每次注入2 mL药液,总有效率达100%。当归寄生注射液可温经活血、通脉化瘀,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受损面神经功能恢复,临床较为常用。查阅近20年相关文献,发现近年鲜有单用中药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报道,大多以中药配合西药或单用西药注射液。②西药注射。赵惠等[14]采用甲钴胺穴位注射、巨刺法治疗老年原发性面肌痉挛,单用翳风穴,在改善面肌痉挛强度、面部残疾指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口服治疗),且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8.99%)。蒋超[15]以复方倍他米松、盐酸利多卡因及维生素B12行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王文献等[16]治疗面肌痉挛用生理盐水、甲钴胺溶液、2%利多卡因、复方倍他米松进行注射,并根据面、口部症状严重程度的不同,配合不同角度、深度进行针刀治疗,均收效良好。与单纯针刺或针刀治疗相比,以上穴位注射疗法在改善各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针刀神经触激术通过剥离相互粘连的神经根与局部组织,有消肿、解压之效,配合穴位注射之药物,可促进缓解、消除面肌的痉挛[17]。薛广生等[18]治疗面肌痉挛以穴位注射配合火针点刺,将三磷酸腺苷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进行穴位注射,并用火针点刺患侧相关穴位,总有效率达92.6%。火针疗法集针刺与温热作用于一身,有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效,用火针点刺病灶或相关反应点,可促进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渗出、挛缩等状态的改善或消除[19]。穴位注射与火针作用双管齐下,可抗炎、消水肿、活血化瘀,增强疗效。③中西药配合注射。徐国栋等[20]将甲钴胺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混匀后,取相关穴位每穴注射1 mL,每日1次,结果发现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周由锋[21]治疗面肌痉挛每次取相关穴位注射普鲁卡因80 mg,每日2次,并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别注射维生素B2、香丹注射液、利多卡因和地西泮,总有效率为92.42%。卢意梅[22]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将天麻素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混合,选取相关穴位每穴注入1 mL,结果显示与单纯电针相比,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总有效率更高,减轻面肌痉挛程度更明显。高静[23]采用复方当归注射液配合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而后进行针刺、艾灸治疗面肌痉挛,总有效率为98.5%。在面部扳机点注射中西药制剂,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减轻血管、神经压迫,从而缓解面肌痉挛。
综上可知,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常用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药,如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等。研究认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改善血液微循环,抑制炎性反应[24-25]。西药多为局部麻醉、营养神经类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甲钴胺、地西泮、倍他米松、维生素B12、维生素B2等。其中利多卡因与普鲁卡因均为局部麻醉用药,可阻滞面神经冲动的传导,抑制神经兴奋[26];甲钴胺作为一种内源性维生素,在体内可直接参与代谢,修复受损神经[27];倍他米松可减轻局部炎性反应[28];维生素类可营养神经,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
分析发现,穴位注射单用中药药物成分的临床报道较少,多配合西药混合注射,这可能与中药注射液成分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关,临床此类研究较少[29]。无论单用中药、西药或中西药配合注射,都能够缓解面肌抽动、改善神经功能、减轻并发症,且效果理想。
3.2 穴位选用 ①近部取穴。王玉胜[30]治疗面肌痉挛时采用利多卡因和甲钴胺在乳突前方0.5 cm进行注射,并在痉挛明显处同时平刺三针,疗效显著。除常规穴位外,痉挛明显处在临床中也常作为穴位注射点,亦可理解为阿是穴。杨怡等[31]报道,按照不同病程(早、中、晚期)进行分期治疗,每次在太阳、四白、翳风、颧髎等穴中选2~3个穴位注射,每穴1 mL,每日1次,温针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优于针刺(70%)和西药(60%)治疗,且早期可完全治愈。分析认为,早期抗炎、止痉、除水肿,中期活血减压、养神经,后期解痉镇静、松肌肉的治疗思路,对治疗面肌痉挛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李努努等[32]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治疗组于常规针刺后,在迎香、地仓、下关等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服用卡马西平片,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65.2%。程娇等[33]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穴位注射耳穴治疗面肌痉挛,于神经点1穴(耳屏内侧面,外鼻穴与鼻眼净穴中点处)注入1 mL维生素B12注射液,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4%,高于对照组的68.9%。耳迷走神经点疗法是通过针刺疏通耳部经络以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来治疗面肌痉挛的,值得进一步研究[34]。②远近配合取穴。田博文[35]治疗面肌痉挛时,取患侧安眠及双侧肝俞、悬钟进行穴位注射,太冲、太溪等行针刺,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达95.83%,提示该法可改善患者烦躁、焦虑、失眠的症状。对于肝肾阴虚者,取肝之背俞穴、原穴及肾之背俞穴可调补肝肾,改善阴血亏虚的状况。李聪[36]治疗面肌痉挛时,取患侧太阳、四白、颧髎、颊车等,远部取太冲,注入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每穴0.1 mL,隔日1次,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0%。赵颂等[37]近取双侧头维、四白、鱼腰、本神及神庭、风府等,远取曲池、足三里等,每次近部取3~5穴,远部取1~2穴,每穴注射0.5 mL,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100%。以手足阳明经、手少阳经分布在面部的穴位为主,远端选太冲、曲池、足三里等,远近相配可疏经通络、调气和血。柴龙等[38]根据痉挛部位进行穴位注射,近取太阳、地仓、颊车、颧髎及抽动明显处,远取足三里,总有效率达86.37%。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可调理脾胃,常作为辨证配穴,适用于因自身气血不足而致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者。
根据相关临床报道,可将面肌痉挛的穴位注射选穴规律总结如下:一是在面部病所取局部穴位和“阿是穴”(面肌抽动明显点)。本病病位在面部,取四白、阳白、攒竹、翳风、牵正、地仓、颊车、下关、迎香等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在面肌抽动明显之处即阿是穴进行注射,可明显减轻面肌跳动明显患者局部肌肉的痉挛状况。二是循经远取穴位,如合谷、曲池、足三里等,均体现循经取穴的原则。远近配合取穴能通调一身上下之气血,改善局部面肌挛缩状态。三是从解剖结构角度来看,面神经支配着面部肌肉的运动,因此取面神经干走行部位及其分支所过之处的穴位,也颇有疗效,如翳风穴位于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处,分布有重要的神经及动静脉[39],牵正穴下亦分布着面神经的颊支等[40],在此处进行注射,可使药物有效作用于面神经干及其分支,改善局部血液运行状况。
4 讨论
穴位注射法治疗面肌痉挛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或单独使用,或与针灸、中西药内服等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等优势。现有的临床报道以毫针针刺、电针透穴、火针、吊针、中西药内服等为主要疗法,辅以穴位注射,大部分研究并不以此法为首要疗法,提示临床在应用本法时,仍存在较多不足与问题亟待解决。与毫针相比,穴位注射所用针头更粗,刺激强度更大,难度更大;面肌痉挛病位在面部,肌肉浅薄,穴位感应强烈,因此对药物种类、剂量、浓度、穴位选择、患者体位、针刺手法等要求严格,操作不慎易损伤面部血管和神经[41];现有临床报道年代久远,近年来缺乏大样本的临床数据与高质量文献研究,尤其是中药作为注射药物的研究,可见本法对面肌痉挛的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西药对于面肌痉挛的作用具有更精准、起效快等优势,但应用某些镇静类、精神类药物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出现长期使用导致疗效欠佳的弊端;对于面肌痉挛不同的病理阶段、不同程度的症状,如何辨证施治、精准施治,也是本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综上可知,临证需辨证地看待穴位注射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作用,认识该疗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对面肌痉挛的痉挛强度大小、不同分期、不同伴随症状等加以分析,辨证施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确定具体治疗手段,选用更为适宜的注射药物及注射穴位,为面肌痉挛患者提供更优良的临床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