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素质培养的问题链设计与应用

2024-04-02龚海玲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敏捷性课文内容文章

龚海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思维素质培养已成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培养思维品质。本文基于思维素质培养,研究了问题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9AM3U6 Reading Protecting the innocent为例,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的问题链,旨在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

一、思维品质与问题链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问题链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通过问题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其思维品质。

问题链是将问题情境转化为可供学生深入探究的文本内容和线索的载体,能把文本中的碎片化知识整合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问题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基于思维素质培养的问题链设计原则

(一)层次性

问题链的设计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知识建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文本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链,使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逐步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在基础阶段,教师应当以阅读材料为基础,设置基础性问题;在强化阶段,教师应当以阅读材料为基础,设置巩固性问题;在拓展阶段,教师应当以阅读材料为基础,设置创造性问题;在应用阶段,教师应当以阅读材料为基础,设置发展性问题。只有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链设计,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开放性

问题链要尽量体现开放性,既要有“问”的内容,也要有“答”的内容。当学生思考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不能直接给予答案,而应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来得出答案。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整体性

教师要从整体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而不是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某一部分进行问题链的设计,要将教材中所有的重点与难点都贯穿起来。教师要将所设问题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部分设计成一个连贯的问题链,而不是单拎出某个问题进行讲解。教师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链的设计。

三、基于思维素质培养的问题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9AM3U6 Reading Protecting the innocent为例,本文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的问题链。

(一)设计课前导入问题链,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前导入问题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还能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讨课文内容,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首先,课前导入问题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如:“Who is the hero in the text?What i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ory?”等。这些问题既能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课前导入问题链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速度和敏捷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涉及课文细节的问题,如:“What is the main point of the article?How does the hero of the story protect the innocent?”等。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最后,课前导入问题链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预习时回答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计课中讲解问题链,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1.注重好奇心的激发,使学生想问。

在教育领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设计有层次性、逻辑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建议性问题,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提高其思维品质: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个段落的主题:“What is the purport of each paragraph?”這个问题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寻找答案,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在文章中阐述主题:“How does the author develop the theme in the passage?”这个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细节。这些细节通常是支持主题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设计问题:“What key details underpin the theme?”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阅读中关注细节。

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文章首尾之间的联系:“How does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ory relate to the beginning?”这个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总结全文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这些问题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这些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创造有效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深知激发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重要性。阅读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在阅读教学中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学生敢于提问。设计问题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问题链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简单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其次,问题应从细节到整合,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涵。细节问题能帮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整合问题则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性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Ken在破案过程中的方法及其背后的逻辑,如:“How does Ken lock the suspect in the story?What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did he use to solve the case?How does Ken try to prevent innocent people from getting hurt in the process?Is Ken's behavior legal?What has he done to uphold fairness and justice?”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对文章内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思维品质。此外,设计问题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在探讨问题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3.以问引思,使学生会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问题链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和启发性,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问题,确保问题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侦探Ken对待案件的态度,可以看到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敬业精神,这是一种严谨认真、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态度,正是这种精神,使侦探Ken在处理案件时能够精准敏锐地捕捉到关键信息,为案件的破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敬业的含义和价值,如:“Why was Ken the detective so successful in solving complex cases?Was it his intelligence?Is it his expertise?Or his professionalism?”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到敬业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

(三)设计课后总结问题链,培养批判性思维

1.探究文章主题,发展思辨能力。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总结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这些问题可以涉及文章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文章的论据以及文章的结论等方面,从而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和理解。

首先,关于文章主题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文章的核心观点,明确文章的主旨,如:“What is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关键信息上,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其次,针对作者观点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分析其观点的合理性,如:“How do the authors support their views?”让学生学会分析作者的论据和论证过程,提升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使用的证据和实例,并评估其可信度和说服力,如:“Do you think the arguments used by the author are sufficient? Why?”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反思,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学会表达和用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对文章进行全面回顾,提练关键信息,还能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需求灵活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2.反思阅读过程,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在阅读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反思,让他们审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这种反思,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教师可以提问:“What strategies did you use in your reading?”让学生思考并总结自己的阅读方法。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提到如快速浏览、详读、划重点等策略,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閱读过程中的习惯和偏好。“Do these strategies work?”这个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审视阅读的实际效果。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反思哪些策略在提高阅读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哪些策略还有待改进。“What do you think can be done better in this reading?”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果采取不同的策略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设计问题链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启发性,使之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思维的有效工具。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调整问题链,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问题链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效果。而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敏捷性课文内容文章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组织敏捷性研究述评及展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敏捷性发展研究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C2系统的敏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