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教育理念的中专校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2024-03-31季金桃

关键词:投篮动作理念

季金桃

1  问题的提出

积极教育是通过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挖掘并拓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让学生获得把握幸福人生的能力。

中专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步入企业;目前,我国在校中专学生达2000多万人,他们将是我国技能劳动大军的主要来源;中专学校教育是他们就业前的教育,体育在教会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中专学生尽快融入社会和终生从事体育锻炼做了很好的铺垫。然而调研发现,68%的中专学生对体育课处于积极性不高的状态,这无疑大大削弱了体育教学对中专生的深远价值。针对上述现状,基于我校积极教育理念和教研室沈菁老师动作发展理念指导,体育部经过几年教学研究,效果明显,现与同仁共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7数控专业(3+3)42人随机一分为二,由年龄相近且参与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兄弟学校骨干A教师与我校积极教育研究者B教师进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同课异构。

2.2研究方法

2.2.1課堂观察法。

2.2.1.1观察员。体艺部全体成员26人(2位上课老师除外)。

2.2.1.2观察程序。课前:观察员熟悉课的设计,研讨、制订可行性课堂观察量表;其次成员分组独立完成;最后各小组内部根据量表,设计汇总信息表格和方法,准备相关设备。

课中:各组根据观察任务,处于最利于观察的位置,观察和记录课堂信息。

课后:补充完整记录表相关信息;其次各小组内部互相交流自己课堂观察情况;再次组内归纳汇总所有成员信息、分析数据,形成本组观察结果;最后各小组长汇报、交流本组观察信息。

2.2.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积极教育、体育理论、课程标准、运动心理学等资料,提出理论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同课异构课的设计(设计稿略)

3.1.1设计理念。基本都从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出发,力求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发展。

3.1.2教材分析。A教师认为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位于行进间投篮的最前面,所以容易学习,作为第一课时;B教师认为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只是行进间投篮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并对行进间投篮进行了任务分析,形成了“弹性化课程方案”,如表1。A教师认为是唯一动作,B教师认为是因人而异的多动作形态的集合体之一。

3.1.3学情分析。中专学生在身体基础、认知基础及学生“已知”篮球技能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两位老师都关注到了,但B教师还认为篮球经验有0基础存在,符合正态分布。

3.1.4单元计划(片段)。如表2,从目标和重难点可以看出, A教师要求的是运动员技术规格动作即竞技化教学。B教师为了兼顾到个别力量和已有经验可能还处于较弱阶段的学生,为其先设置行进间双手胸前。

综上所述,两位教师虽然设计理念的出发点相同,都遵循新课标理念,但由于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所以在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完全不同,A教师把“运动项目的外部表现形态”作为唯一的运动表现形式,可能会呈现“一刀切”教学;B教师是因人而异的多动作形态的集合体,可能会呈现“区别对待”教学。

3.2同课异构课的课堂观察

课型为新授20分钟微课,课堂呈现相同点:场地为两片四个球篮;成人篮球两人一个;课的框架为先统一教师讲练,然后两人一组互相学练,最后小组球篮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2.1“语言、媒介引导”观察组对A、B教师情况汇总,如表3,可以看出,A教师在指导形式上基本没区别,个别指导上主要针对困难生,场上辅助线设置同一形式,“图示”使用次数较少,说明是统一尺度的问题式教学,主要发展困难生忽略了特长生,属于“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而B教师则主要体现在小组内有目的的指导,据学生需要设置不同辅助线 ,有目的地发展有不同需要的学生。

3.2.2动作行为、情绪表现组观察汇总。 A课堂男生篮球水平好于B课堂,处于“吃不饱”状态, B课堂同学处于发展满足状态,说明A课堂没有适合他的条件约束,B课堂正好有,而这种条件约束正是教师课前预设充分与否的结果。

从课的设计到课堂观察的结果分析,两者基本吻合:A教师正是“教教材”“齐步走”和“一刀切”的教学,导致“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理念停滞在口号层面。B教师才真正是“关注个体差异与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

3.3基于积极教育理念的中专体育教学

3.3.1 “类内容”是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发展的前提。体育项目繁多,体育课已经变成了中考项目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中专阶段运动技能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1]在学生薄弱基础与每周2节情况下,要完成课标“一两项专项技能”任务,必修进行“类内容”教学。

“类内容”是具有一类动作共性特征的的统称。所以,教学内容不再指向某一具体的动作,而是具有各种的外在表现形式。如“行进间投篮”是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勾手投篮和具有不同开始姿势、结束动作等等形态组合,其共性特征行进间投篮即“中枢脚跨步同时持球,上一步,中枢脚再次触地前投篮出手”。只要完成“共性特征”教学,其余外在技术表现在运动技术难度逐渐加大、动作熟练度增加和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应用,当然也会出现竞技化动作,那只是个例或少数。[2]

3.3.2“弹性化的课程方案” 是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发展的保障。动作技能的发展受个体、环境、任务的相互影响。因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现场出现的事件往往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所以课前要对影响该动作技能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任务分析,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特征、学生的差异状况形成“弹性化的课程方案”,课中结合课前预设,如表3“双手”“胸前”“单手”“肩上”“跨一大步接球、步一小步起跳、腾空投篮的身体平衡”为第一课内容,再结合学生个体的生成,适当变化条件约束或做出调整任务约束的语言提示或行为指导,形成适宜其发展的身体活动,即不同学生表现出类动作的不同外在,即因材施教。

3.3.3 “课堂观察”是不同学生差异发展的有效见证。积极教育产生的效果是微妙的,如果用主观感觉听评课,无形中会增加参与听评课者的主观认识、因人而异的评判标准,结果会误判预期效果。而课堂观察是通过课堂者对教学现场的实事、选择、描述、拍摄等形式,记录不同学生个体观察的信息,研析课堂教学中相关任务与环境因素作用于不同个体后所产生的影响。这样的评价是课堂的再现集合,来源于课堂高于课堂。当然,前期的“观察量表”和观察分工,课后观察补充和总结,是实现“课堂观察”开展的保证。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基于积极教育理念的中专体育教学应该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在教法上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

4.2建议

4.2.1一线体育教师应在强化基本功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使理念真正着地。

4.2.2学校应配足体育教师和场地器材,并有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为优质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2]张军,沈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的构建—基于类动作的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13.12.

猜你喜欢

投篮动作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比投篮
动作描写要具体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今天你投篮了吗
画动作
投篮王和盖帽王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